当前位置:首页 » 金银交易 » 昌都类乌齐县贵金属开户
扩展阅读
渭南市天然气开户手续 2021-12-16 12:20:24
井冈山期货开户 2021-12-16 12:02:48

昌都类乌齐县贵金属开户

发布时间: 2021-11-22 03:34:48

1. 类乌齐-左贡成矿亚带

类乌齐-左贡成矿亚带隶属于类乌齐-耿马成矿带,该成矿带位于澜沧江结合带西侧、左贡-施甸陆块东缘,与类乌齐-耿马边缘褶冲带和岩浆带一致,以锡、铅、锌为主的成矿带。通常以蜂腰部为界,区分为北部的类乌齐-左贡成矿亚带和南部的勐统-耿马成矿亚带。在类乌齐-左贡成矿亚带中除已发现与花岗岩有关的小型锡矿3处外,其余仅有铜、铅锌矿点多处。近期工作新发现许多银、金、铜矿点,共有银矿点31处、金矿点12处、铜(银)矿点17处、锡矿点27处和钨矿点11处,是一个新的具有潜在找矿远景的成矿带。

(一)成矿地质背景

类乌齐-左贡成矿亚带在察瓦龙以北、昌都盆地以西,包括嘉玉桥群在内,主要出露地层为中上三叠统、石岩系—二叠系、下古生界酉西群和前寒武系吉塘群。后两者为一套低中变质的基性火山-复理石建造,厚愈万米,构成他念他翁古隆起带的主体部分。它们可能属原特提斯岛弧带的一部分。石炭系—二叠系为澜沧江洋西侧的被动边缘沉积带,加玉桥群可能亦属同类沉积,而后在陆内汇聚阶段遭到变质和变位。这些地层均被中上三叠统所超覆,后者为碳酸盐岩-碎屑岩系,中三叠统夹少量火山岩。属次稳定型河流、滨海至浅海沉积。部分地区其上不整合以侏罗系的海陆交互相碎屑-碳酸盐岩沉积-红色碎屑沉积。它们在昌都盆地及类乌齐北端的羌塘盆地东南端分布较广。勐统-耿马成矿亚带位于柯街-南汀河断裂和昌宁-孟连澜沧江结合带之间,出露地层从震旦系到第三系。震旦系及古生界为浅变质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和中基性火山岩,其中西盟群下部变质较深达角闪岩相。属被动边缘的浅海—半深海沉积。类乌齐-耿马成矿带内的岩浆岩包括震旦系—下古生界变基性火山岩,泥盆系—石炭系板内张裂型基性火山岩以及中新生界中酸性和部分基性火山岩及侵入体,其中以中新生代的中酸性侵入体与成矿的关系最为密切。它们在北段集中分布于类乌齐以南,而南段从昌宁-永德-耿马-西盟形成断续分布的岩带,主要岩类有花岗闪长岩、二云母花岗岩、钠长花岗岩及花岗斑岩等,单个岩体一般规模不大,以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期为主,印支期燕山期次之。它们的形成可能是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期陆内汇聚阶段的热动力作用的重熔产物,或因重力均衡调节作用产生的地壳拉伸、上隆的热动力作用所造成的S型花岗岩。这些岩体的共同特点是:①过铝质花岗岩;②普遍以富硼为特征,含大量电气石,成为电气石花岗岩或电英岩;③岩体侵入与构造线一致。带内的构造变形强烈、褶皱紧闭,产生向西(南段)或向南向北(北段)的逆冲推覆构造,构造线方向在北段以北西-北北西,南段近南北向。

(二)成矿系列和成矿作用特点

成矿带研究程度较低,至今尚未发现大型矿床,主要成矿系列除已确定的与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期酸性岩体有关的Sn-W-Pb-Zn矿床(Ⅲ2)外,根据近期研究,在北段的类乌齐—左贡成矿亚带中,可能还存在同期斑岩中的Au-Ag矿床(Ⅲ3)和中新生代冲断剪切带中的Ag多金属矿床(Ⅲ4)等两种成矿系列。根据在北段的工作,有关成矿作用有如下特点。

(1)在赋矿围岩与地球化学背景上,类乌齐-左贡成矿亚带内前寒武系吉塘群、下古生界酉西群和上三叠统巴贡组为赋矿围岩,也是晚白垩世花岗岩围岩。在围岩变质地层地球化学背景上,W、Sn及Ag、B、As、Sb、Bi、Pb等元素,或部分岩层中Au、Mo、Zn、Hg、Ba等元素,高于地壳克拉克值,大多高达多数倍或数十倍,均与锡、钨矿化有关,并常见金、银元素相伴生,或与银、金矿化直接有关,为区内十分重要的矿源层。

(2)晚白垩世花岗岩具Sn-W和Ag-Au多金属成矿专属性,其原因可能是晚白垩世花岗岩熔浆主要来自上述元素背景值较高的陆壳重熔及与Sn、W、B、Ag、Au元素及其组合元素熔入并富集于高、中温期后热液中有关。如锡石(黑钨矿)电气石-石英型锡矿,以赛北弄锡矿床为代表,云英岩型锡矿则有夏雅锡矿化点等。

(3)成矿时代主要是晚白垩世至早第三纪,其中金、银多金属矿化相对晚于锡、钨(多金属)矿化。矿床点的空间分布,受北西向主干断裂和次级北北西向、北北东向断裂及晚白垩世含锡花岗岩体的控制,在后者旁侧有锡(钨)矿化点,外围伴有银(金)多金属矿化,反映二者在矿床成因上的密切联系和共生关系。因而矿床点的空间分布上,具有成群、成带展布的特点。

(4)成矿带自北而南,由于成矿演化、围岩性质和断裂活动强度的差异,成矿元素组合上呈有规律的变化,在类乌齐-滨达地区成矿元素以Sn、W为主,察雅吉塘-左贡美玉地区成矿元素以Ag、Sn为主,而在左贡田妥—东达村一带则以Ag、Au为主。

(5)银、金多金属矿化类型种类繁多,如构造破碎带充填交代银、金多金属矿型,含金、银硫化物石英脉型,含银、金菱铁矿-赤铁矿脉型,含银、金重晶石脉型,含金斑岩脉型,接触交代型,及容矿岩石为碳质泥灰岩含银、金矿型等。其中以构造破碎带充填交代银、金多金属矿化类型在区内分布普遍,最为重要,尤以类乌齐堆拉-嘎格断裂带含银、金矿化为佳(图11-26)。

图11-26类乌齐堆拉嘎格断裂及矿点分布图

1—中上侏罗统;2—上三叠统巴贡塘组;3—上三叠统波里拉组;4—上三叠统甲丕拉组;5—前石炭系吉塘群;6—晚白垩世花岗岩;7—矿点

在堆拉嘎格银金矿(化)带上,发现堆拉铜-银多金属矿点的矿体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特点,自上而下为:①氧化带,主要矿物为胶状褐铁矿、针铁矿、网脉状褐铁矿与褐铁矿化角砾岩;②次氧化带,主要矿物为褐铁矿、水赤铁矿、孔雀石、铜蓝、黑铜矿、铅矾、砷华等;③原生带,主要矿物为黄铜矿、黝铜矿、辉银矿等。

很显然,褐铁矿铁帽是铜、银矿化物矿床的氧化带,是找矿的重要标志。

(6)围岩蚀变及找矿标志。①与银、金矿化有关的主要围岩蚀变有黄铁矿化、褐铁矿化、硅化、绢云母化、高岭石化,其次为碳酸盐化、菱铁矿化、重晶石化等。褐铁矿化是矿点内氧化带中最为广泛分布的一种蚀变,由黄铁矿、镜铁矿等含铁矿物在表生条件下的风化、淋滤作用形成,同时在褐铁矿化岩石见醒目的孔雀石、铜蓝等次生铜矿物,成为明显的找矿标志;硅化是矿点内普遍分布的热液蚀变作用之一,铜、银多金属矿化与早期硅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而绢云母化常与硅化相伴出现。②与锡(钨)矿化有关的主要围岩蚀变有云英岩化、角岩化、电气石化、黄玉、萤石化、硅化及碳酸盐化等。其中,锡石(黑钨矿)-电气石-石英型锡矿的围岩蚀变,在巴贡组砂板岩普遍具面型角岩化蚀变带,伴之电气石化和硅化,而与锡矿关系最密切的蚀变是近矿围岩的电气石化、电英岩化、硅化和碳酸盐化。云英岩型锡矿的围岩蚀变主要为云英岩化、角岩化、电气石化、黄玉、萤石化、硅化与碳酸盐化,其中云英岩化呈带状或面型蚀变产出于花岗岩的内接触带上,与锡矿化密不可分。角岩化以面型蚀变分布于花岗岩的外接触带上;电气石化与云英岩、斑岩、角岩叠加,其强度与锡矿化同步消长,是直接找锡标志;黄玉萤石化赋存于上述蚀变带内,与锡矿化关系极为密切;硅化与电气石、碳酸盐与硫化物等相伴生,分布广泛。

围岩蚀变带宽约500m,以构造破碎带为中心向两侧蚀变强度逐渐减弱以致消失,随之矿化程度也趋于变低,但总体上银、金及铜矿化的分布范围比围岩蚀变窄得多。

(7)据统计,锡石(黑钨矿)-电气石-石英型锡矿含Sn的质量分数w(Sn)为脉状矿石0.1%~1.09%,富锡矿脉矿石8.41%~27.48%,角砾状矿石0.24%~1.55%,局部可高达9.14%~45%;一般矿石中WO3的质量分数w(WO3)达0.03%~0.277%,最高可达0.619%~1.22%。赛北弄中型锡矿床Sn的质量分数w(Sn)大于0.2%~3.8%,局部可达9.16%~45%。云英岩型锡矿Sn的质量分数w(Sn)一般为0.1%~3%;含WO3为0.041%~0.083%,并伴生Au、Ag、Cu等。夏雅锡矿点Sn的质量分数w(Sn)变化介于0.022%~3.16%,WO3为0.0010%~0.168%。据高吉、东达村、阿若、东帕、略觉-龙达等金矿点化学分析资料表明,岩金含金品位一般为0.1~1.16g/t,低者仅0.001~0.0071g/t,高者3.324~3.954g/t,最高者可达9~12g/t。堆拉铜、银多金属矿点,矿石Ag含量一般为4.4~882.0g/t,最高可达1448.0g/t,Cu的质量分数w(Cu)为0.43%~5.94%,氧化矿石最高可达27.80%。可见,在该区找到一批上规模的银、金、银、钨矿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8)区内卫片解译表明,环形构造发育,呈多个套合和紧邻的环形构造组成密集区。其环形构造的分布与矿(化)体分布趋于一致,如类乌齐的赛北弄-堆拉、罗冬-巴下等地。同时,重砂和化探异常沿构造带呈串珠状分布,以Ag、Cu、Au、Sb、Zn、Sn、W、Hg、Pb、As等多金属矿物出现及高背景值或高强度的综合化探异常分布,人工重砂金含量一般为0.0033~0.050g/t,高者达0.08338~0.7698g/t。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该区对于寻找具一定规模的银、金、铜成矿远景区,其成矿地质条件和成矿地球化学背景是优越的。

(三)找矿远景区

根据我们及有关兄弟单位的工作,类乌齐-左贡成矿亚带内可以确定3个普查找矿远景区(图11-27)。

A区为类乌齐-浜达Sn-W、Ag-Au-Cu远景区:区内已发现中型远景的赛北弄锡矿床1处,Sn-W、Ag-Au矿点20多处,以前者为主。Sn-W矿多与岩体有关,Ag-Au矿多与北西向构造破碎带有关,形成复杂的硫化矿脉,如堆拉-嘎格等矿点,矿石Ag的质量分数w(Ag)最高可达1448.0×10-6,Cu的质量分数w(Cu)为0.43%~5.97%,有进一步工作价值。

B区为察雅吉塘-左贡美玉Ag-Au,Sn-W普查远景区。该区以Ag-Au为主,Sn-W次之。已发现矿点20处,其中如夹持于左贡大断裂和玉曲河大断裂之间,位于夏雅岩体西端的马甲纳、马惹、借纳等矿点。它们分布于3km2范围内,富硫化物矿脉沿北西西向小断裂群及其间的破碎蚀变砂岩充填交代,形成热液型含银、金的铅锌矿点。部分样品的分析结果w(Pb)为0.74%~5.6%,w(Zn)为0.14%~6.0%,w(Ag)为20×10-6~218.1×10-6,最高达450×10-6,且有多处旧采坑废渣出现。在他念他翁新生代偏碱性岩北段,还发现炯马、得垄和谋谋等3个二长斑岩和爆发角砾岩。它们相距很近,斑岩全岩蚀变,在内接触带见到宽3~5m的含金褐铁矿矿脉群,w(Au)为0.13×10-6~0.39×10-6。谋谋爆发角砾岩筒中,发现多条强黄铁矿化的角砾岩矿化体,拣块分析含Au为15×10-9~70×10-9,Ag为21.3×10-6,Hg为6400×10-6,Pb为615×10-6,As为9000×10-6,显示出有利于金成矿的元素组合。Hg的含量已达工业要求,因此该区是一个可供进一步寻找的斑岩型和破碎带中Ag、Au的远景区。

图11-27类乌齐-左贡锡、金、银、钨矿成矿远景区划分布图

(据陈福忠等,1994修改)

C区为类乌齐北西吉曲-甲桑卡砂岩型与沉积热液改造型铜矿普查远景区,该区位于类乌齐县北西羌塘盆地东南端与昌都盆地交接地带。在前人工作基础上,近期发现铜矿点多处,通过研究,已确定存在两种类型铜矿床,即砂岩中的沉积-热液改造型铜矿床和砂岩型铜矿床。前者以孔莎、浪打、浪欠那等为代表,已发现矿点10余处,含矿岩系为新第三系及中上侏罗统红色砂泥岩系,受北西向断裂破碎带或层间破碎带控制,呈似层状、透镜状、脉状矿体产出,规模不大,主要矿物有辉铜矿、黄铜矿、孔雀石等,呈星散状、细脉状产出,Cu的质量分数w(Cu)为1.1%~13%,富含Ag,含量为50×10-6~1000×10-6,围岩蚀变以褪色化为主,是重要的找矿标志。后者以新发现的当尕等矿点为代表,含矿岩系为上侏罗统红色砂泥岩,含矿层为灰白色含长石石英砂岩、含砾砂岩与粉砂岩等,属湖滨及河口砂坝相等。一般含矿3~4层,厚3~15m,长数百米至千米,主要矿物有孔雀石、黄铜矿等,呈网脉状、星散状分布于砂岩的填隙物中,部分在砾石中出现,Cu的质量分数w(Cu)一般为1.04%~4.5%。

该区含矿层位多,延伸较稳定,有进一步工作价值,加强研究,可望找到Cu-Ag矿床。

2. 矿产地质工作调查现状

藏东地区的矿产调查起步较晚,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原西藏地矿局地质一队在研究区开展以铁、煤为主的矿产勘查评价,评价了妥坝煤矿、察雅卡贡煤矿等矿产地。

1966年,原西藏地矿局地质一队发现了玉龙铜矿床,1967年开始进行矿点检查评价,于1972~1976年实施的地质、物化探、钻探工作,证实玉龙铜钼矿床属典型的斑岩型铜(钼)矿床,评价为超大型斑岩铜钼多金属矿床;1971年发现莽总斑岩型铜矿床,后评价为中型斑岩型铜钼矿床;1974年发现多霞松多斑岩型铜钼矿床,1976~1979年评价为大型斑岩铜钼矿床;1975年发现马拉松多斑岩铜矿床,1979~1980年评价为大型斑岩型铜矿床;1973年发现扎那尕铜矿床,1981~1983年评价为中型斑岩型铜矿床;1977年发现马牧普斑岩型铜钼金矿点,1988年经初查评价为有金矿找矿潜力的碱性斑岩型铜金矿床(点)。至此,玉龙斑岩铜钼多金属成矿带被确立。1995年开始对玉龙铜矿Ⅱ号矿体进行补勘。到目前为止,评价出超大型矿床1个、大型矿床3个、中型矿床1个,带内还相继发现了其他矿(化)点23处,成为我国乃至亚洲最有远景的铜多金属基地。同期,原地矿部高原地调大队,成都地矿所等科研单位对藏东地区开展过较系统的地质矿产调查研究。

20世纪80年代初,西藏地矿局地质一队评价了塞北弄锡矿及往过筒铜矿。

1997年以来,西藏地矿局地质六队先后在该区进行矿点检查和化探异常的二级、三级查证工作,每年投入上百万元进行基础地质工作和化探异常检查工作,在金、银矿产的找矿勘查评价方面取得较大的进展,如各贡弄斑岩型铜金矿的勘查、丁钦弄铜银多金属矿床点的勘查、赵发涌铅锌矿、干中雄银铅锌多金属矿、滨达一带的铅锌矿化点等。

1999~2003年度开展的地质大调查项目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各项目承担单位通过地质草测、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地质地球化学综合剖面测制、野外快速分析、槽探、坑探和钻探以及其他地质工作,发现和证实了一批重要的矿床(点),对某些矿床的矿床类型和矿床规模的认识取得较大进展。

2000年开始的地质大调查,发现并证实类乌齐-左贡带的北段存在强烈铅锌银矿化带,存在一个铅锌银多金属成矿带,北起织翁尕,南至干中雄以南,踏勘和初步研究认为,赵发涌、南越拉和干中雄可能达到大型矿床规模。新发现多个矿产地,月穷弄(摘龙)锡矿、织翁尕铅锌矿、干中雄铅锌矿、赵发涌铅锌矿。在拉诺玛铅锌矿带发现大型矿1处,中小型3处,矿化点多处,在拉诺玛矿区存在着3个矿化富集地段,即03线36线、92线-116线、136线以南地段。2004年,在芒康县新发现索打锡铜多金属矿。

在玉龙斑岩铜矿成矿带上,与碱性斑岩有关的金矿床的寻找已经取得一定的突破。各贡弄矿床已经圈定了一定规模的金矿(化)体,新发现弄洼优者Cu,Au矿,新发现恒星错Ⅰ号、Ⅱ号两条矿化破碎带。恒星错具有典型的斑岩型矿床的围岩蚀变特征、面型蚀变分带明显。Cu,Mo,Pb,Zn,W,Co,Ag等异常特征具有较明显的分带性,Cu,Mo,W在内带,Pb,Zn在外带。认为恒星错斑岩体是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具备一定铜资源潜力的斑岩型铜(钼)矿。

江达岛弧带发现并证实了丁钦弄银铜多金属矿床具有大型规模,并且新发现的滇达铅锌矿。

川西地区总体地质研究程度相对藏东较高,已发现的472处矿产地中的小型矿床、矿点、矿化点仅进行过一般性的踏勘或地表检查工作,部分提交了相应的矿点踏勘检查工作总结。已结束勘查工作的呷村、夏塞等8个大中型矿床,仅呷村银多金属矿床达详查,主矿段达初勘,其余7个为初步勘查。先后提交的大中型矿床地质报告有:《四川省白玉县嘎衣穷银多金属矿床普查报告》、《四川省白玉县胜莫隆铅锌矿床普查报告》、《四川省白玉县孔马寺汞矿床普查报告》、《四川省白玉县呷村银多金属矿床详查报告》、《四川省白玉县呷村银多金属矿床勘探报告》、《四川省巴塘县措莫隆锡多金属矿床普查报告》、《四川省巴塘县夏塞银铅锌矿床普查报告》、《四川省巴塘县杠日隆铅锌矿床普查报告》、《四川省巴塘县纳交系铅锌矿床普查报告》等。

义敦岛弧带的找矿工作在巴塘砂西银铅锌矿、夏隆银铅锌矿、兴普勒含银锌锡矿、脚根玛锌锡矿、绒衣措西锡矿、热朗泽银铅矿和白玉热隆锡矿一带取得重要进展,地表的物化探工作和地质成果较为吻合。重点解剖了热朗泽银铅矿和白玉热隆锡矿,发现二者具有大型以上矿床规模;基本查明了曲靖铅锌矿、底勒银铅矿、虐颜锡银矿点的规模;新圈定了13个找矿前景较好的Ag,Pb,Zn,Sn,Cu组合异常。

1999~2006年以来,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承担了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地质调查评价项目“藏东地区矿产资源综合找矿预测与评价”;宜昌地质研究所承担了金沙江阿中-戈波一带地物化遥矿产资源综合预测评价研究;西藏地调院地质六队承担了“西藏夏日多-马牧普铜金银矿产资源评价”、“藏东类乌齐-左贡金银铜铅锌多金属成矿带远景评价”;四川地调院承担了“四川白玉-得荣义敦岛弧带银锡多金属矿产资源评价”,“藏东波密-八宿-洛隆富锌放射性及贵金属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江西地调院承担了“西藏东部秀格山-则达地区铜多金属资源评价”;河南地调院承担了“西藏丁青列索卡-泥拉拉卡地区铂镍钴铬资源调查评价”等;西藏地调院承担了“西藏藏东江达火山岛弧带北段铜银多金属矿评价”,重点对丁钦弄银铜多金属矿床进行勘查评价;西藏地调院承担了“西藏藏东拉若玛铅锌矿多金属矿评价”项目。以上项目的实施取得大量找矿成果。

3. 金沙江带多岛弧-盆演化与羊拉铜矿床

早古生代时,在统一的“泛扬子”陆块上,川西、滇西及藏东地区“具有震旦系及其以后的沉积盖层”。早古生代末,除金沙江带的部分地段尚有未完全退去的水域外,金沙江带及其两侧陆块区大部隆升成陆,同时早古生代末的加里东运动使得前泥盆纪地层广泛而又强烈的变形变质,区域上表现为泥盆系不整合或假整合于下伏地层之上。晚古生代,金沙江弧-盆系以昌都-兰坪陆块西侧的羌塘-吉塘-崇山-澜沧残余弧作为前锋弧,于志留纪末在早古生代变质“软基底”的基础上,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开始古特提斯金沙江弧-盆系的生成、发展和演化。大体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图3-9)。

晚三叠世中晚期,金沙江带进入全面陆内碰撞造山阶段。于金沙江造山带内及其后缘的边缘前陆盆地中堆积形成碎屑磨拉石和含煤建造,并不整合超覆在金沙江构造混杂岩之上。金沙江结合带西侧的昌都陆块区,晚三叠世早期于弧后前陆盆地中形成河湖相-滨海相碎屑磨拉石建造,不整合盖在下伏不同时代地层之上;晚三叠世中晚期继续其弧后前陆盆地的发展、演化,形成浅海相碳酸盐岩至海陆交互相含煤碎屑岩建造;至晚白垩世,前陆盆地逐渐萎缩消亡。

七、陆内汇聚阶段(E—Q)及其成矿作用

新生代是三江地区乃至青藏高原的形成与隆升时期,最后的造山作用形成大规模的冲断推覆,大规模的走滑和由冲断推覆及拉伸作用形成的地表及岩石圈规模的分层折离和滑脱。一方面形成一些断陷、走滑和拉伸、拉分盆地;另一方面又对早期形成的山系叠加、改造和地壳的强烈增厚,并伴随着强烈的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构造作用和有色金属、贵金属矿产的成矿作用。金沙江带中所有各个时代形成的矿床皆定形于陆内造山过程中,并不同程度地受到构造作用、岩浆活动的叠加、改造,显现出一矿多矿种、矿床类型复杂多样的特点。

金沙江带不同构造单元中产出的构造蚀变岩型矿床、后生层控型矿床等都是于陆内造山过程中构造作用的产物。产于构造蛇绿混杂岩中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如霞若金矿、王大龙金矿、哀牢山金矿等,受逆冲推覆和韧性剪切构造作用控制;产于火山岩中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如西渠河金矿、阿中金矿等,受剪切构造蚀变破碎带控制;产于中咱-中甸陆块西部边缘推覆-滑脱构造带中的后生层控型铜铅锌矿床,如纳交系铅锌矿、拖顶铜矿、三家村铅锌矿、格兰铜矿等,受伸展滑脱构造控制或逆冲推覆和伸展滑脱构造的联合控制。

4. 构造成矿系列划分方案

划分与构造演化阶段一致的构造-成矿系列,主要根据矿床的成因类型、成矿的构造背景与环境、定位空间,以及相对精确的成矿时代。同时按照构造阶段、构造单元(岩浆单元)、构造期和矿床类型,区分为大系、系列(亚系)、矿床类型等不同级别的构造-成矿系列,根据上述原则及实际资料,初步在三江地区划分出3个成矿大系、10个成矿系列、若干亚系及其相应的矿床类型。

三江地区构造-成矿系列划分如表11-2。

在划分构造成矿系列时,我们注意到以下几点。

(1)根据本区某些矿床的特征,应属热水沉积矿床。如保山地块中的鲁子园和勐兴铅锌矿床,它们具有固定层位、层状、似层状矿体,细微粒结构和层纹状、条带状构造,铅同位素成矿年龄与围岩一致,因此可能是与早古生代被动边缘有关的热水-沉积矿床。察雅-江城中生代坳陷的青海杂多阿戈则马赛含铜黄铁矿矿床和云南勐腊新山菱铁矿-多金属矿床,含矿岩系均为上三叠统甲丕拉组、层状矿体、条带状构造,可能是前陆盆地中的喷气沉积矿床。

表11-2三江地区构造-成矿系列简表

续表

(2)本区原有的许多产于碎屑岩及碳酸盐岩中的层控矿床,按其特征可能分解为同生矿床(喷气矿床)和后生矿床两部分,前者如勐兴、鲁子园等,而对于后生矿床,由于矿化层位并不是成矿时期(通常是晚于矿化层),而在整个中国、甚至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层控特点的后生热卤水矿床,大多数是在构造反转期定位成矿的,因此,这部分矿床多数应按其区域构造特点,归入陆-陆碰撞阶段形成的后生热水成矿系列中(

)如察雅-江城中生代坳陷中许多砂岩型铅矿床,保山地块中的若干汞矿床等。

“七五”期间,三江地区划分的大地构造单元包括10个Ⅰ级单元、13个Ⅱ级单元和若干Ⅲ级单元;12个构造-岩浆带和9个成矿带、18个成矿亚带,它们之间大都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图11-1)。此次工作,我们将这些成矿带适当调整为13个成矿带,根据这些成矿带中构造成矿系列的分布特点(表11-3),以及主要矿床类型的矿床特征,可以看到本区的成矿作用有以下特点:①三江地区的成矿作用,集中出现于中新生代的中特提斯和陆-陆碰撞阶段,主要矿床的成矿时代集中于燕山期以后,而在60~25Ma形成高潮(表11-4)。②不同类型矿床或成矿系列常以察雅-江城中生代坳陷为轴呈对称分布,岛弧及火山弧成矿系列出现于它的两侧,被动边缘型喷气-沉积矿床(Ⅰ1)及碳酸盐岩中后生热卤水成矿系列(

),分别出现于两侧的保山地块和中咱地块的边缘,碎屑岩中后生热水成矿系列

则集中于察雅-江城中生代坳陷带中,成矿年龄的分布也有类似的中央较低两侧较高的对称本区分布特点。③陆-陆碰撞阶段所表现出的大推覆、大走滑特点,是本区的构造特色,相应的的一些富于特色的大型、超大型矿床,都是与这些大型推覆带、走滑带密切相关的(图11-2),新生代出现的与走滑断裂有关的跨单元的金沙江-红河富碱岩带,控制了玉龙-芒康带上超大型Cu-Mo矿的形成,出现于金沙江-哀牢山板块结合带和甘孜-理塘结合带上的推覆带和冲断带,直接控制了哀牢山金矿带和嘎拉金矿的形成和分布;具有推覆走滑特点的近南北的沘江断裂系,控制了金顶铅锌矿的形成;近期发现的夏塞大型富银矿床以及很有远景的亚金银金矿点,也是位于柯鹿洞-乡城大型冲断剪切带上,本区的绝大部分锡、钨矿床和稀有金属矿床,都是出现在推覆带或边缘褶冲带中的同碰撞或晚碰撞阶段的重熔花岗岩中。甚至呷村的与弧间裂谷火山岩系有关的黑矿型矿床,也受到后期大断裂的富化和改造。④本区金矿床的潜在远景很大,银矿床在“八五”期间也有重大突破,远景储量可达万t以上,已有资料表明,它们的形成与中新生代的推覆、走滑构造的关系十分密切,重要的金矿床(带),大都分布于板块结合带中,矿床的形成包括两个阶段,洋盆阶段的深水浊积岩-基性火山岩系形成Au元素的初始富集,燕山—喜马拉雅期陆-陆碰撞阶段结合带形成的推覆冲断带,使Au元素活化富集成矿。新发现的银、多金属矿床也大多在大型推覆、冲断、剪切带上,矿化围岩或矿质来源可能与三叠纪的岛弧火山岩系密切相关。⑤新生代的幔源成矿作用,是本区重要的成矿作用。金顶铅锌矿矿石铅的μ值为8.96~9.75,平均为9.16,υ值为0.065~0.069,平均0.066。ω值为32.90~41.38,平均为34.67,K1值为3.54~4.26,平均为3.85,均不同于岩石铅的相应值,也略低于陨石的特征数值,表明铅主要来自低铀、钍的幔源区,很少来自地壳(叶庆同等,1992)。其成矿时代为60~25Ma。斜跨几个构造单元的金沙江-红河富碱性岩带,是芒康-玉龙斑岩铜钼矿带以及金平、剑川等地斑岩铜矿床的主要源岩,它们都具有高碱(AR值3.02~12.12)、高锌75×10-6~300×10-6,Nb/Ta比值较高,富含基性暗色包体,δ34S值变化范围狭窄,为-1.22‰~3.4‰,δ18O值变化于2.35‰~6.88‰之间,143Nd/144Nd比值与原始幔源钕同位素组成相似,这些特点都充分表明,金沙江-红河富碱侵入岩及与其共生的碱性正长岩等,其物源主要来自上地幔(吕伯西等,1992),也就是说,这些矿床的物源也是来自幔源的,这一结论与玉龙矿床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该岩带也是受走滑断裂控制的,成岩、成矿年龄为63~31Ma。哀牢山金矿带中的硫同位素组成也示明有幔源流的加入,可见在三江地区于中新世—更新世,有一次强烈的地幔物质活动过程,沿着这个时期出现的走滑断裂上升而后成矿。这个时期正是西藏高原的隆升和地壳加厚时期,许多学者认为主要与以西藏为中心的东亚地幔坳陷密切相关,而三江地区正位于这一大型地幔坳陷边缘部分,地震层析成像已经发现在思茅-兰坪陆块存在地幔隆起,可见上述幔源成矿作用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有其区域地质背景,由于已知的幔源成矿作用大多形成具有重大经济价值的大型、超大型矿床,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图11-1三江地区主要有色金属贵金属矿产分布及成矿带划分图

地质:1—花岗岩;2—二长花岗岩;3—钾长花岗岩;4—花岗闪长岩;5—花岗斑岩;6—正长斑岩;7—正长岩;8—石英二长岩;9—石英二长斑岩;10—石英闪长岩;11—闪长玢岩;12—超基性岩;13—成矿带编号;14—构造单元界线;15—成矿带界线。矿产:1—Pb、Zn矿床;2—多金属矿床;3—Cu矿床;4—Au矿床;5—Sn(W)矿床。成矿带:Ⅰ—甘孜-理塘成矿带;Ⅱ—德格-乡城成矿带;Ⅲ—金沙江哀牢山成矿带;Ⅳ—玉龙-芒康成矿带;Ⅴ—昌都-思茅成矿带;Ⅵ—类乌齐成矿带;Ⅶ—昌宁孟连成矿带;Ⅷ—腾冲-梁河成矿带

表11-3三江地区构造-岩浆-成矿带及构造成矿系列时空分布简表

表11-4三江地区主要矿带(床)成矿时代

图11-2三江地区中新生代主要推覆带、走滑带与主要矿带的空间分布关系

主要矿带:A—玉龙芒康Cu矿带;B—羊拉铜矿带;C—夏塞银多金属矿带;D—甘孜金矿带;E—腾冲锡矿带;F—兰坪铅锌银矿带;G—哀牢山金矿带。主要断裂带:①—怒江断裂;②—澜沧江断裂;③—昌都断裂;④—贡觉断裂;⑤—巴塘金沙江断裂;⑥—乡城断裂;⑦—甘孜理塘断裂带;⑧—红河断裂;⑨—哀牢山断裂;⑩—木里丽江断裂;⑪—柯街断裂;⑫—龙陵断裂

根据这些特点可以看出,本区的成矿,与A.H.G.米契尔,M.S.加林(1981),F.G.李金斯(1984)等所得出的威尔逊成矿旋回,有相同之处,也具有不同的特点,例如在威尔逊旋回中,与花岗岩有关的钨锡矿床和斑岩铜钼矿床,大都出现在俯冲阶段的岛弧带中,碰撞阶段的成矿作用是十分贫乏的,而在三江地区,钨、锡、铜、钼矿床大都出现于碰撞阶段,而且这个阶段中其它成矿作用也是丰富多采的,这一特点,可能与三江地区的区域地质构造背景有关,也正是本区重要的成矿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