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绩溪县际下钨矿()
际下钨矿位于绩溪县城东北约13公里处,属绩溪县伏岭乡际下村管辖。东西长2公里,南北宽1.2公里,矿区面积为2.4平方公里。
际下钨矿处在半坑—际下—湖村—巧川—坑口钨矿成矿带内。含矿地层为:震旦系兰田组下、中部板岩、透辉石化含锰灰质白云岩;震旦系雷公坞组中、上部含砾砂质板岩、含砾凝灰质板岩;震旦系休宁组上部含砾钙质砂岩,局部已蚀变为夕卡岩化角岩。以白钨矿为主,伴生锌、铜、银、硫等,可综合利用。
际下钨矿属层控夕卡岩型白钨矿矿床,中型规模。Ⅲ号矿体是本区主要矿体,呈似层状或透镜状,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围岩为透闪石化灰质白云岩、板岩及含砾砂质板岩。主要围岩蚀变为透闪石化,次为绿泥石化、硅化、碳酸盐化和绢云母化等。
矿石类型有四种:①透闪石-硫化物型白钨矿矿石;②板岩-石英细脉型白钨矿矿石;③含砾砂质板岩(或凝灰质板岩)-石英细脉型白钨矿矿石;④石英脉-硫化物型白钨矿矿石。矿石矿物有白钨矿、磁黄铁矿、胶状黄铁矿、黄铁矿、闪锌矿、黄铜矿、脆硫锑铅矿、自然铋等;脉石矿物有透闪石、透辉石、绢云母、绿泥石、石英、方解石、萤石、黑云母等。
际下钨矿的找矿标志:①地层标志:震旦系兰田组第一岩性段和第二岩性段可作为际下钨矿矿床的矿源层;②构造标志:际下背斜、次级的倒转向斜及背斜、兰田组与雷公坞组之间的平行不整合面都是成矿的有利空间;③岩浆岩标志:杨溪岩体是一复式岩体,成矿与似斑状黑云母花岗闪长岩有关;④围岩蚀变标志:矿化与透闪石化、硅化关系最为密切。
1958年,际下含铜透闪石岩氧化铁帽被当地群众发现,并被当作铁矿开采。
1964年,原安徽省地质局三一七队岑引伸等在进行1∶20万旌德幅区调工作时,对该点做过检查,首先发现了钨矿。
1966年上半年,省地质局三三二队流动普查组来此检查后,认为该区为含铜透闪石岩,有进一步工作价值。
1966年8月—1967年4月,三三二队际下普查组对该点铜矿化进行了普查评价工作,编写了《安徽省绩溪县际下铜矿普查评价报告》,对该点铜矿化作出了否定性的评价。
1967年,三三二队袁守诚、徐世英、聂华德和许金山等人在伏岭地区开展1∶5万地质测量时,于际下一带圈出了0.6平方公里的金属量铜异常和1.8平方公里的白钨矿重砂异常,为寻找铜、钨矿提供了重要线索。
1967年10月,三三二队铜矿普查组宋德昌等人在际下地区进行了1∶1万地质草测和土壤化探测量,工作面积为5.4平方公里,圈出了钨、铜等14种元素化探异常,编有《安徽省绩溪县际下地区地质土壤化探测量简报》一份。为进一步寻找白钨矿提供了依据。
1972年4月,三三二队物探分队在伏岭地区进行1∶2.5万地面磁法和地质路线综合测量时,在际下一带圈出了一块长约2公里,宽约50—100米,异常峰值380纳特,走向北东的异常区,提交了《安徽省绩溪县杨溪—伏岭地区物探地质踏勘简报》一份。
1977年10月,三三二队物探分队再次前往际下地区开展以磁法为主,自电为辅的物探测量工作,比例尺为1∶1万。完成工作面积1.25平方公里,发现了三个较好的磁异常,编写了《安徽省绩溪县际下地区电磁法普查报告》一份,提出了Ⅱ号及Ⅲ号磁异常需进行钻探验证的建议。
1978年6月,三三二队马荣生在研究该点铜矿普查评价资料时,发现有两个样品W○3的含量为1.5%及0.1%,后经马荣生、傅却来和曾献育踏勘复查,初步肯定了兰田组底部白钨矿富集矿化层位的存在,提出该区可开展钨矿普查。1979年3—8月,三三二队傅家聪、曾献育、苏勇强对际下地区震旦系兰田组层位进行了系统的地表揭露、取样分析、矿体圈定,证实在兰田组底部透闪石岩中存在白钨矿矿层。
1980年3月—1986年11月,三三二队一分队先后由林玉章、刘德祖、郑进发任组长,组织叶旭、毕炎辉、吴仲辉、韩守玉等对该区钨矿开展了普查和详查,完成了1∶1万地质草测4.5平方公里、1∶2000地质草测1.7平方公里、钻孔49个,进尺0.95万米、探槽1409.60立方米、浅井63.10米、平硐133.10米。查明际下钨矿为中型矿床,伴生铜、锌、银、硫等矿产,可综合利用。由郑进发、韩守玉等编写的《安徽省绩溪县际下白钨矿详细普查地质报告》求得三氧化钨储量1.03万吨以及伴生铜0.36万吨、锌0.45万吨、银35.14吨、硫6.39万吨。报告获地矿部地质找矿四等奖。
在半坑—际下—湖村—巧川—坑口白钨矿成矿带内,际下钨矿和巧川钨矿为中型白钨矿床。另外,在这一带上相继发现有白钨矿的重砂异常及钨的化探异常分布,因而,该白钨矿成矿带具有一定的发展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