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金银交易 » 迪庆德钦县贵金属开户
扩展阅读
渭南市天然气开户手续 2021-12-16 12:20:24
井冈山期货开户 2021-12-16 12:02:48

迪庆德钦县贵金属开户

发布时间: 2021-04-14 05:09:27

⑴ 云南有哪些资源

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昆明滇池、石林、大理、西双版纳、玉龙雪山、三江并流、建水燕子洞、泸西阿庐古洞、陆良县九乡、瑞丽江—大盈江、腾;中火山地热。

⑵ 云南德钦羊拉铜矿

羊拉铜矿位于云南西北部德钦县羊拉乡境内,距县城平距约50km,距大理市580km。区内交通落后,主干公路为大理—中甸—奔子栏—德钦的214线国道,由奔子栏沿金沙江边的三级公路可达羊拉矿区。矿区地处雪域青藏高原南缘横断山脉北段,海拔2200~4700m,东侧金沙江峡谷最低2200m,相对高差达2500m,属高山深切割地貌。

1965~1967年,云南地质局18地质队在铬铁矿普查中,首次发现了羊拉铜矿。1977年四川地质局3队对里农铜矿进行了踏勘,估算铜金属资源量约6万t,认为属于矽卡岩-斑岩型铜矿,并发现了加仁、宗亚铜矿(化)点。1992年,武汉地质学院与云南地勘局第三地质大队对羊拉里农铜矿进行了考察,认为其远景规模达中—大型,矿床类型为矽卡岩型。1993年云南地勘局第三地质大队与德钦县联合申请了羊拉铜矿地勘扶贫项目,圈定里农矿段3个矿体,估算铜金属资源量约42万t。1995年开始,羊拉铜矿列入“三江特别找矿计划”的重点勘查项目;1999年转入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地质找矿取得了重大进展。先后开展了1∶2000、1∶1万地质测量,1∶1万~1∶5万地面磁测,1∶1万~1∶2.5万激电测量,瞬变电磁剖面测量,1∶5万、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及槽、井、坑、钻等探矿工程施工等。至2003年羊拉矿区里农、路农、江边三个矿段就探获铜金属资源量(333+3341)111.77万t,平均品位0.99%。近年来,在羊拉铜矿外围的斑岩(矽卡岩)铜矿找矿工作中,南段新发现了宗亚、曲隆等铜矿床(点),充分显现出羊拉矿集区良好的成矿地质背景和巨大的找矿潜力。

一、矿床地质背景

(一)区域地质背景

羊拉铜矿位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的古特提斯构造域,大地构造位置属中咱微板块与昌都-思茅地块相夹持的金沙江板块结合带及其边缘,即兰坪陆块东侧,属中咱微板块。东以金沙江断裂为界,西以羊拉断裂为界,近南北向展布。本区由二叠纪和三叠纪两个不同时期和性质的火山弧和弧后盆地拼接叠置而成。

(二)矿区地质特征

羊拉铜矿区由里农、路农、江边、通吉格、加仁、贝吾、格亚顶7个矿段组成(图3-5-1)。矿化带北起贝吾,南至格亚顶,全长约25km,呈南北向展布。其中以里农、路农、通吉格矿段中的矿床规模最大,里农矿达大型,路农、通吉格矿为中型,其余矿段为小型。

1.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主要有志留系(S),泥盆系江边组(D1j)、里农组(D2+3l),下石炭统贝吾组(C1b),其中泥盆系为主要的含矿层位。下泥盆统江边组和中上统里农组为变质石英砂岩、绢云板岩、阳起透辉石岩、大理岩、石英岩组合。江边组与中酸性岩体接触带具角岩化、透辉石化、黑云母化蚀变,里农KT7—KT15、路农KT1—KT3矿体产于此层中。里农组顶、底部呈矽卡岩化,形成石榴子石矽卡岩,里农KT1—KT2、KT5、江边KT1—KT2、KT3矿体产于其中。

图3-5-1 羊拉矿区地质矿产图(引自《西南三江南段找矿重大疑难问题研究报告》,2008)

2.岩浆岩

区内岩浆活动强烈,主要有加仁、里农、江边、尼吕等印支—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其中里农、江边、尼吕复式中酸性岩体沿里农背斜核部侵入。岩石类型为花岗闪长岩;次要的有二长花岗岩、斜长花岗岩、石英(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正长斑岩、闪长玢岩等。矿体产于印支—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体的内外接触带。

3.构造

褶皱:矿区位于鱼波背斜的次级褶皱构造中,总体呈穹窿状,轴向近南北,南部被北东向路农断裂破坏,核部侵入有里农、江边、尼吕复式中酸性岩体。西翼地层向西倾,倾角较缓,为12°~29°;东翼倾向北东、南东,倾角偏陡,达50°以上,离岩体100~200m后产状又倾向西,向北延至尼吕附近交于金沙江断裂。

断裂:除区域性金沙江断裂外,主要有斜穿本区中部的北东向断裂,北东交于金沙江断裂,长一般为7~10km,走向北东30°~60°,倾向北西,倾角50°左右。地表出露较差,多数地段被掩盖,地貌上多形成北东向沟谷。受岩体侵入及断裂构造活动的影响,在岩体及周围地层中,产生密集的层间裂隙及斜交层理裂隙。由这些密集裂隙组成的裂隙带或层间破碎带为含矿热液提供了良好的储矿空间。

4.矿化蚀变特征

围岩蚀变主要有钾化、硅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泥化、绿泥石化、角岩化及矽卡岩化,其中矽卡岩化、硅化、角岩化、钾化与矿化关系密切。

矿区主要蚀变带:①硅化(钾化)带:以强硅化、弱钾化为特征,与岩体内或边部细脉浸染状铜(钼)矿对应。②绢云母-碳酸盐化带:以中等绢云母化、碳酸盐化为特征,伴弱绿泥石化、硅化,局部具泥化。该带铜矿化弱,偶见铜矿物细脉分布。③绢云母-绿泥石化带:主要表现为斜长石绢云母化,个别黑云母绿泥石化,总体蚀变程度低,钾长石、石英新鲜,保存完整,基本无矿化。④角岩化带:表现为碎屑岩具角岩结构,形成透辉石化黑云母石英角岩、石英角岩等。该带产有北东走向的大脉状铜矿体。⑤矽卡岩化带:形成透辉石榴子石矽卡岩、阳起透辉石岩、透闪石榴子石矽卡岩等,大部分矿体产于此带中。⑥石英-绢云母化带:以硅化、绢云母化为主,也有弱—中等透辉石化、绿泥石化、泥化,含矿性弱,铜品位偏低。⑦青磐岩化带:位于最外圈玄武岩分布区,蚀变以青磐岩化、碳酸盐化等中、低温蚀变为主,该带没有明显的矿化。

5.矿体特征

羊拉铜矿床与印支-燕山期中酸性岩体倾没端有关,矿体产于岩体内外接触带矽卡岩化岩石中,也产于内部破碎带或裂隙带以及围岩蚀变带内。尤其是岩体边缘相二长(或斜长)花岗岩的矿化,以小型岩株或岩枝矿化较强。矿床总体产出既顺层,又绕岩体,并穿过岩体和围岩呈脉状特征,形成喷流沉积-斑岩-矽卡岩复合型铜矿(图3-5-2)。

图3-5-2 羊拉铜矿里农、路农、江边矿段地质图(引自《西南三江南段找矿重大疑难问题研究报告》,2008)

二、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一)地球物理特征

1.地球物理参数特征

矿区内以矽卡岩型铜矿石为主,金属矿物组合为:①黄铜矿-黄铁矿。②黄铜矿-黄铁矿-磁黄铁矿-磁铁矿。次为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型铜矿石,角岩型铜矿石,金属矿物组合为黄铜矿-黄铁矿。除地表部分为氧化矿,基本上以硫化矿为主。

1)电性参数。羊拉铜矿区岩矿石电性、磁性参数测定结果列于表3-5-1。

表3-5-1 羊拉铜矿区岩石电性、磁性测定统计表

(引自《云南省德钦县羊拉铜矿区物探勘查工作成果报告》,2003。)

据测量结果统计,具低阻高极化的岩矿石有黄铁矿化黄铜矿化硫化物矿体、黄铁矿化黄铜矿化矽卡岩化带,充电率(MS)平均值分别为5.3%和3%,电阻率(ρS)平均值为167Ω·m和400Ω·m。具中等电阻率中低极化的岩石有孔雀石化褐铁矿化变砂岩、花岗闪长岩,充电率(MS)平均值分别为0.96%、0.44%,电阻率平均值为478Ω·m、407Ω·m。具高阻中低极化的岩石有变质石英砂岩、板岩,充电率(MS)平均值为1.33%,电阻率平均值为1445Ω·m。具高阻低充电率的岩石有大理岩、石英岩、变质石英砂岩、二长花岗岩、辉长岩。具高阻高极化的岩石有深灰色微含炭砂质绢云板岩,充电率(MS)平均值为5.13%,电阻率(ρS)平均值为832Ω·m。说明该区矿(化)体与围岩存在电性差异,主要干扰体为含炭砂质绢云板岩。

2)磁性参数。据测定结果统计(表3-5-1):具中—强磁性的岩石有矽卡岩、矽卡岩型硫化铜矿石及泥盆系江边组(D1j1)地层中的灰绿色板岩,其磁化率(κ)平均值分别为4878×10-5SI、1669×10-5SI;具弱磁性的岩石有玄武岩、褐铁矿化变砂岩,其磁化率(κ)平均值分别为150×10-5SI、51×10-5SI;无磁性—极弱磁性的有大理岩、花岗岩,及灰色砂、板岩等。

综合上述,羊拉铜矿以矽卡岩型硫化物矿石为主,具有低阻、高极化、中—强磁性特征,与围岩电性、磁性差异明显,具备开展地球物理勘查的物性前提条件。

2.区域地球物理异常特征

羊拉铜矿区位于区域布格重力异常南北向重力梯度带上,羊拉—拖顶一线以东为中咱-得荣-巨甸重力高,以西为盐井-德钦-维西重力低,两个重力异常带近南北向平行排列,是金沙江结合带重力场的客观反映。东侧重力高值带为基底隆起带,南北两端元古宇已出露;西侧重力低值带为基底拗陷带,地表分布中生代为主的地层,是昌都-兰坪-思茅拗陷的一部分。

羊拉—拖顶一线以东分布着串珠状航磁异常,由北向南有:中咱、得荣、尼西等,与中咱-巨甸重力高值带相对应,是基底隆起的反映。西侧资料不全。

(二)地球化学特征

1.地球化学参数特征

根据2005年大羊拉地区矿产远景调查1∶5万地球化学测量成果统计(表3-5-2),区内比较富集的元素有:Cu、Pb、Zn、Ag;伴生元素有:As、Sb、Cr、Ni、Au等。全区主要成矿元素(Cu、Pb、Zn、Ag、Cr、Ni)含量一般均为全国水系积沉物丰度的1.5~2.0倍以上,显示较高的富集趋势。Cu、Pb、Zn、Ag等富集元素主要围绕加仁花岗闪长岩体西内外接触带呈环带状、团块状浓集;Cr、Ni、Au等主要沿金沙江断裂、扎仁断裂带控制的苏鲁-你龙保铬铁矿、金矿带展布。

表3-5-2 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地球化学元素统计表

注:含量单位Au为10-9,其他为10-6。均值、离差为剔除大于3倍离差含量特高点后的统计值。

(引自《云南大羊拉地区水系沉积物测量成果报告》,2008)

区内主要成矿元素Cu、Pb、Zn、Ag及Cr(Ni),不但有较高的背景含量,还有相对较大的离散程度和变化系数(一般大于0.8)。说明这些元素在区内有较大的地球化学活动能力及聚集能力,反映测区具找铜、铅、锌、金、铬铁矿等矿的前景。其中含矿层泥盆系里农组Cu、Pb、Zn、Ag、Sn、As、Sb、Bi等元素含量均居测区之冠。该层这些元素的含量高,而且变化系数大,除Zn、Sb外,均大于1;异常元素组合多、面积大,是区内最具找矿价值的地层。加仁花岗闪长岩体是测区最重要的含矿、赋矿岩体,已知的铜多金属矿床(点)及重砂、化探异常大部分围绕加仁花岗闪长岩体分布。据统计,该岩体Cu、Pb、Zn、Ag、Bi、Mo、Sn、W等元素含量高于全区平均值,其中W、Sn、Mo居全区之冠,Pb、Zn、Ag居全区第二;显示其良好的含矿性,表明里农组中的矿体其部分物源与该期岩体的侵入作用密切相关。

2.区域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1∶20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圈出多个Cu、Pb、Zn、Ag、Au等多元素综合异常(图3-5-3),围绕加仁花岗岩形成近南北向多元素综合异常带。异常主要分两带:羊拉—曲隆一带以Cu异常为主,次为Pb、Zn、Ag、Au等异常,同时伴生As、Sb、Hg、Sn、W异常,在加仁、里农、江边、尼吕、贝吾、茂顶等中酸性岩体接触带及北东向断裂形成环状和带状分布;苏鲁—东水—奔子栏一带围绕一些小的中酸性岩株、岩枝形成以Au为主,伴生Cu、Pb、Zn、Ag、Hg、Sb、As等串珠状异常。另外围绕基性、超基性岩群(带),有规模小、含量高的Cr、Ni、Co等异常。

曲隆一带Pb、Zn多金属异常规模大,浓集中心明显,异常以Pb、Ag为主,伴生Au、Cu、Zn、Sb、As等。异常极值Au15×10-9、As674×10-6、Cu1086×10-6、Zn3165×10-6、Sb11.5×10-6、Pb4675×10-6、Ag10.5×10-6,异常平均值Au11.9×10-9、As317.7×10-6、Cu223.9×10-6、Zn569.4×10-6、Sb4.2×10-6、Pb731.2×10-6、Ag3.6×10-6,面积49.1km2。总体呈不规则长条状,围绕加仁花岗闪长岩体南倾伏端分布。

Au异常集中分布于东水—关用一带,沿超基性岩带分布,规模大、含量高,伴Cu、Pb、Zn、Ag、Hg、Sb、As元素组合异常和Cr、Ni、Co元素组合异常。东水Au异常面积0.5km2,平均含量84.3×10-9,最高含量160×10-9。关用Au异常面积5.5km2,平均含量65.6×10-9,最高含量1000×10-9

中国重要金属矿勘查物探化探方法技术应用

三、物化探方法技术运用

(一)工作部署

1974~1985年,通过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划分出羊拉-宗亚铜多金属成矿远景区。矿产勘查工作仅对羊拉矿区里农矿段做了地表系统揭露和部分深部控制,总体工作程度偏低。1995~1996年对羊拉—关用1∶20万区域地球化学异常带进行了1∶5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圈出各类多元素异常多处,其中羊拉矿区共圈出有找矿意义的综合异常20处(图3-5-6)。1995年完成羊拉铜矿1∶5万地面磁测。1999年完成里农、江边矿段1∶1万地面磁测扫面,共圈出磁异常13处。

2000~2001年在羊拉铜矿区开展大比例尺物探工作,目的是探索物探方法的有效性,同时提供矿体延伸与产状,寻找新矿体与盲矿体,以扩大矿区远景规模,为工程布置提供深部物探资料。

主要实物工作量:

1)1995年完成矿区1∶5万地球化学土壤测量100km2;

2)1996年完成矿区1∶5万磁测200km2,矿区外围1∶5万土壤测量400km2;

3)2000年完成矿区1∶1万磁测6.7km2、1∶1万激电9km2、1∶2.5万激电70km2

(二)使用仪器

测点定位。1∶5万化探工作采用地形图定点。地面磁测采用地形图、罗盘、测绳定点。大比例尺电法剖面采用尼康C-100型全站仪及导航型GPS(小博士)卫星定位仪敷设剖面。

电法仪器。EG6700三菱发电机,额定输出功率为5.1kW,最大输出功率5.7kW。DJF-6型激电发送机,最大供电电压800V,最大供电电流5A,最小供电电流0.1A,正反向供电空占比为1∶1的连续方波,供电周期分别为4s、8s、16s、32s,以及手动、外控两档。DWJ-1A型微机接收机、DWJ-2型微机接收机输入阻抗大于50MΩ,测量一次场电位的分辨率为10μV,最大可测3.5V,测量充电率分辨率为0.01%;二次场电信号采样一块面积时,延时时间、积分时间分9档(100~900ms)。

磁测仪器。国产CZM-2型普通质子磁力仪,绝对精度2.5nT,分辨率1nT;HC-95光泵磁力仪,绝对精度0.1nT,分辨率0.01nT;MSM-3数字磁化率仪,分辨率达10-5SI。

(三)工作方法

1.物探方法

矿区位于金沙江西岸,在4~6km的平距内,海拔自金沙江边的2270m骤升至二级分水岭的4286~4556m,地形坡度多数大于36°,陡坎、陡崖比比皆是。由于受地形、气候的影响,地表干燥,大部分地区接地电阻较大,给物探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通过在里农、通吉格矿段的6线、9线、25线开展激电剖面方法试验,使一次场大于10mV,极化率异常明显;最终选择AB极距为640m、MN极距为40m,供电时间2s,测量范围为AB的1/2~1/3。

测区扫面采用短导线工作方式。二次场采样面积为固定一块和多块(6块)两种方式。当充电率小于2.5%时,用采样面积固定一块进行测量,二次场延时300ms;当充电率大于2.5%时,用采样面积多块(6块)进行重测,二次场延时分别为50ms、100ms、200ms、400ms、700ms、1100ms,二次场采样宽度分别为50ms、100ms、200ms、300ms、400ms、600ms,进行质量监控,同时观察其衰减曲线。

测点定位。2000年地面磁测采用地形图、罗盘、测绳定点。电法剖面使用尼康C-100型全站仪,以测区内10″级1#、2#点为起算基准点,水平方向施半测回、直接平距、高差敷设电法测网。1∶1万线距100m,点距20m;1∶2.5万线距400m,点距40m,每个测点均作好点、线号标记。电法测点平面误差在0.1m内,满足《物化探工程测量规范》(ZD/T0153—95)精度要求。2001年使用导航型GPS(小博士)卫星定位仪单点定位敷设物探测网,以1#、2#控制点作为GPS校正点。

岩(矿)石电性测定采用露头小四极法。露头多分布在异常区及矿化带内,选择在探槽、坑道及基岩出露较好地段,露头新鲜,代表性强。磁参数测定采用磁化率仪直接在野外进行测量,分布在主要出露地层、岩浆岩及矿(化)带内,在探槽、坑道及基岩出露较好地段打少量新鲜标本进行室内测定。

2.化探方法

1∶5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采用网格法均匀布点,工作手图为1∶2.5万地形图,每km2为1个大格,每个大格均分为4个小格,编码为a、b、c、d,每个采样点号码由大格号+小格号+样点号组成。每个小格(0.25km2)布置样点3~4个,每50个大格设一套重复样。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采用规则测网布置,网度100m×50m。样品按点/线编号,线点号按从南至北、从西至东的顺序,由小到大以偶数编号。

1∶5万化探采用地形图或手持式GPS结合地形特征点法定点采样,野外定点误差按相关规范要求,采样点均在实地用红油漆标注。1∶1万土壤测量采用地形图、罗盘、测绳定点,每个测点均作点、线号标记。

样品采集地表下30~50cm的B层或C层土壤,样品质量大于500g,干燥后筛取小于60目160g送分析。野外记录统一使用2H、3H铅笔现场记录。样品测试主要由云南地勘局测试中心承担。

(四)主要工作成果

1.物探异常

激电异常特征(图3-5-4)。里农矽卡岩型矿体KT1—KT5、大脉型矿体KT6—KT11的激电异常集中分布,与矿体对应性强,充电率MS强度为3%~5%。MS异常主体位于出露矿体西侧,推测矿体向西倾斜。路农KT1—KT3矿体、江边KT1—KT5矿体激电异常零星分布,显示矿体规模小,延伸有限。里农南部宽度大强度高的面型异常,经地表踏勘检查,在D2+3l地层中发现了含炭砂质绢云板岩,推断是引起强激电异常的主要原因。

图3-5-4 羊拉铜矿区视充电率MS(%)异常平面图(引自《云南省德钦县羊拉铜矿区物探勘查工作成果报告》,2003;地质图例见图3-5-1)

地面磁测异常特征(图3-5-5)。里农矽卡岩型铜矿体磁异常呈条带状,正负伴生,强度300~500nT,与KT2—KT5基本对应。由于矽卡岩磁性较强,致使异常向矿体倾斜方向偏移。矿体中北段表现为长条状负磁异常。路农KT1—KT3矿体同样是矽卡岩型,由于矿体规模小,磁异常表现为零星弱异常,在矿体中部出现100nT的局部异常。矿区南东侧D1j地层中分布一些大小不一、强度300~500nT磁异常,推测由该层中磁性较强的绿色板岩和基性火山岩引起。

2.化探异常

1∶5万土壤测量从贝吾—曲隆—关用共圈出化探异常33个,以铜为主。铜含量大于100×10-6有17处,铜异常面积一般为0.7~4.8km2,铜含量一般为(200~700)×10-6,最高1%。铜异常集中分布于贝吾—曲隆一带,围绕印支-燕山期加仁花岗闪长岩体分布,具有异常规模大、含量值高、浓集中心明显的特征。其中最典型的里农异常(图3-5-6)为Cu、Pb、Zn、Ag、Au、As、Sb、Hg、Sn、W、Mo等多元素综合异常,范围大、强度高,平均含量Cu884×10-6、Pb810×10-6、Zn515×10-6、Ag2.7×10-6、Sn462×10-6、W100×10-6、Au28×10-9;最高含量Cu、Pb可达1%,Ag达15×10-6,面积5km2,异常范围远大于矿体分布范围。各元素异常彼此套合,分布于花岗闪长岩体及其与里农组(D2+3l)砂板岩大理岩接触带,北东向F4断裂北西侧,是典型的高大全异常。

图3-5-5 羊拉铜矿区地面磁测(nT)异常图(引自《云南省德钦县羊拉铜矿区物探勘查工作成果报告》,2003;地质图例见图3-5-1)

图3-5-6 羊拉铜矿区土壤测量Cu、Pb、Zn、Ag综合异常图(引自《云南省物化探成果编图及优势、重要矿产资源勘查选区研究报告》,2008;地质图例见图3-5-1)

四、验证结果

通过两年的工作,矿区内共圈出有地质意义的激电异常24处,磁异常20处。从异常分布来看,其中大部分已知矿体(矿化体)上均有中等偏弱强度的激电异常(部分叠加磁异常)相对应,其余的异常也具有找矿意义,这为铜矿资源评价提供了物探依据。

里农矿段中等强度(2%~4%)的充电率异常呈不规则宽带状沿主要矿化层(带)展布,南北长约1.4km,东西宽200~400m。异常主体位于出露矿体西侧,并与磁异常套合,推测矿体西倾。经ZK0601孔、ZK0901孔及ZK2501孔验证表明,地表呈平行展布向西倾的矿化矽卡岩带,具有往深部延伸稳定、局部变厚的特征。

江边矿段充电率异常中心(MS>3%)位于江边岩体内,MS异常往东逐渐降至2%以下。异常带(MS>2%)呈南北长带状,极值区(MS>3%)呈椭圆状。KT1号矿化带呈条带状,与MS为2%~3%的激电异常形态相符。矿化带上一般为中偏弱的激电异常,MS一般为1.5%~1.7%,围岩一般小于1%,多在0.3%~0.5%。根据激电异常在矿化带附近的形态特征,判断矿化带向东倾斜,但充电率异常幅值不大,推测矿化体金属矿物含量相对较低。经ZK001孔钻探验证,在孔深50m处见到矿化破碎带,东倾约50°,且在约150m、240m处分别见到薄矿化层,铜品位多在0.1%~0.3%之间。

里农矿段共圈定铜矿体62个,其中工业矿体20个,KT2、KT5为主矿体。KT2矿体南北长1625m,平均厚3~23.8m;矿体品位:Cu0.3%~7.82%;平均品位为0.96%;伴生元素有Au、Ag、Sn、Pb、Zn、Co等。探获铜资源储量58.39万t,矿床规模达大型。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含矿岩石为泥盆系里农组变质砂岩-火山岩及其矽卡岩化岩石,矿石类型既有矽卡岩型,也有块状硫化物型。矿床工业类型为斑岩-矽卡岩型,矿床成因类型为岩浆期后气成-热液矿床,不排除早期海底喷流或早期沉积作用成矿。

路农矿段共圈出矿体5个,矿床规模达中型。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大致顺层产出,矿体长330~660m,倾向西或北西,倾角较陡,一般为45°~78°;矿体厚为1.82~82m,平均厚度为12.02m;铜品位一般为0.5%~2.3%,平均值为1.21%,最高达6.15%;伴生元素有Au、Ag、Sn、Pb、Zn、Co等。含矿岩石主要为矽卡岩,次为角岩化变质石英砂岩、构造角砾岩。

五、结语

通过羊拉矿区不同阶段的工作,从发现矿点开始至今勘探定为大型矿床,历时近40年。化探、激电、磁测等方法在本区找矿工作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地质工程部署提供了依据。羊拉铜矿含矿层主要赋存于里农组(D2+3l)、江边组(D1j)及岩体接触部位,铜矿体为低阻、高极化、中等磁性,矽卡岩型矿体及矽卡岩为中阻、高—中等极化率、强磁性,围岩为高阻、低极化体、弱磁性。较为有效的方法技术组合是:首先采用中大比例尺地质手段、地面磁测与化探,圈定综合异常,在异常区布置大比例尺土壤测量与激电剖面,探测矿(化)体空间形态,随后布置地质工程验证。

按此思路,近年来通过羊拉外围的矿产远景调查工作,根据1∶5万化探、磁测异常,圈定了一批重要异常及靶区:尼吕、贝武、通吉格、曲隆、宗亚、茂顶、扎热隆玛、加仁等。经地质工程验证,在曲隆发现了矿化斑岩体,长大于1000m,宽129~500m,铜品位0.2%~1.31%,平均品位为0.53%;Pb品位0.1%~0.58%;Au品位0.1~0.38g/t,是测区内寻找斑岩型铜矿的有利地段。在宗亚圈出2个矿体,矿体产于北东向叶里果断裂层间破碎带中,地表露头延伸长约3km,KT1矿体宽21.9m,铜品位3.46%;KT2矿体宽7.9m,铜品位1.47%。矿化带褐铁矿化较强,受构造控制明显,是寻找热液型铜矿的有利地段。在茂顶圈出铜矿体1个,矿体产于矽卡岩带中,矿体厚约3m,长30~50km,铜品位为4%~6%,平均品位4.56%。该矿化带是寻找矽卡岩型铜矿的有利地段。

参考文献与参考资料

云南省地质调查院.2008.西南三江南段找矿重大疑难问题研究报告

云南省地质调查院.2003.云南省德钦县羊拉铜矿区物探勘查工作成果报告

云南省地质调查院.2008.云南大羊拉地区水系沉积物测量成果报告

张小兵.2007.德钦羊拉铜矿物探方法的应用[J].云南大学学报,(1),Vol.29

(本节供稿人:李丽辉蔡旭张小兵)

⑶ 金沙江带多岛弧-盆演化与羊拉铜矿床

早古生代时,在统一的“泛扬子”陆块上,川西、滇西及藏东地区“具有震旦系及其以后的沉积盖层”。早古生代末,除金沙江带的部分地段尚有未完全退去的水域外,金沙江带及其两侧陆块区大部隆升成陆,同时早古生代末的加里东运动使得前泥盆纪地层广泛而又强烈的变形变质,区域上表现为泥盆系不整合或假整合于下伏地层之上。晚古生代,金沙江弧-盆系以昌都-兰坪陆块西侧的羌塘-吉塘-崇山-澜沧残余弧作为前锋弧,于志留纪末在早古生代变质“软基底”的基础上,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开始古特提斯金沙江弧-盆系的生成、发展和演化。大体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图3-9)。

晚三叠世中晚期,金沙江带进入全面陆内碰撞造山阶段。于金沙江造山带内及其后缘的边缘前陆盆地中堆积形成碎屑磨拉石和含煤建造,并不整合超覆在金沙江构造混杂岩之上。金沙江结合带西侧的昌都陆块区,晚三叠世早期于弧后前陆盆地中形成河湖相-滨海相碎屑磨拉石建造,不整合盖在下伏不同时代地层之上;晚三叠世中晚期继续其弧后前陆盆地的发展、演化,形成浅海相碳酸盐岩至海陆交互相含煤碎屑岩建造;至晚白垩世,前陆盆地逐渐萎缩消亡。

七、陆内汇聚阶段(E—Q)及其成矿作用

新生代是三江地区乃至青藏高原的形成与隆升时期,最后的造山作用形成大规模的冲断推覆,大规模的走滑和由冲断推覆及拉伸作用形成的地表及岩石圈规模的分层折离和滑脱。一方面形成一些断陷、走滑和拉伸、拉分盆地;另一方面又对早期形成的山系叠加、改造和地壳的强烈增厚,并伴随着强烈的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构造作用和有色金属、贵金属矿产的成矿作用。金沙江带中所有各个时代形成的矿床皆定形于陆内造山过程中,并不同程度地受到构造作用、岩浆活动的叠加、改造,显现出一矿多矿种、矿床类型复杂多样的特点。

金沙江带不同构造单元中产出的构造蚀变岩型矿床、后生层控型矿床等都是于陆内造山过程中构造作用的产物。产于构造蛇绿混杂岩中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如霞若金矿、王大龙金矿、哀牢山金矿等,受逆冲推覆和韧性剪切构造作用控制;产于火山岩中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如西渠河金矿、阿中金矿等,受剪切构造蚀变破碎带控制;产于中咱-中甸陆块西部边缘推覆-滑脱构造带中的后生层控型铜铅锌矿床,如纳交系铅锌矿、拖顶铜矿、三家村铅锌矿、格兰铜矿等,受伸展滑脱构造控制或逆冲推覆和伸展滑脱构造的联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