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炒股開戶 » 泉州金門縣td開戶
擴展閱讀
渭南市天然氣開戶手續 2021-12-16 12:20:24
井岡山期貨開戶 2021-12-16 12:02:48

泉州金門縣td開戶

發布時間: 2021-09-26 09:15:02

『壹』 關於鄭成功的資料

【鄭成功資料】
鄭成功(1624-1662年),明清之際民族英雄。漢族。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儼,號大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鎮人。祖籍河南省固始縣汪棚鄉鄧大廟村。弘光時監生,隆武帝賜姓朱、並封忠孝伯,這也就是他俗稱「國姓爺」的由來。清兵入閩,其父鄭芝龍迎降,他哭諫不聽,起兵抗清。後與張煌言聯師北伐,震動東南。康熙元年(1662年)率將士數萬人,自廈門出發,於台灣禾寮港登陸,擊敗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

【鄭成功故事】
鄭成功生平簡介
鄭成功(1624~1662年),明清之際收復台灣之名將。福建南安人,鄭芝龍子。出生於日本,初名福松;七歲歸國就學,塾師奇之,為他取名曰森,指為可造之材;十五歲後入太學,為監生;仰慕錢謙益,因執贄為弟子;錢謙益甚重之,乃號其字曰大木,許其將為棟梁之選。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太學解散,鄭森歸閩。
同年閏六月,皇裔朱聿鍵依鄭芝龍而建國福州,改元為隆武元年(1645年)。鄭芝龍即「命其子鄭森為隆武帝侍衛」。當時,鄭芝龍的弟弟「鴻逵引其子肇基見於王,王賜之姓。芝龍聞之,亦引森入見,王奇其貌,與語,大悅之,撫森背曰:『恨朕無女妻卿;當盡忠吾家,無相忘也』。賜國姓,名成功,命為御營中軍都督,儀同附馬都尉,宗人府宗正;自此中外稱之為國姓」。其時,「日本國王聞芝龍貴寵,亦送翁氏(即田川氏)至安平」;「田川氏遂痛舍七左衛門(鄭成功弟),於隆武元年(西元1645年)十月得至福建安海鎮安平城。成功還里省母,其母以事君秉誠竭忠教之。成功因立大志,以中興明室為己任,乃徹夜寫作《恢復大業治兵籌餉銳精兵器之要策》一疏,送上隆武帝閱覽」(台灣「三軍大學」1972年編著《中國歷代戰爭史?卷十七》)。
隆武元年十二月,隆武帝親征,經延平府至建寧府(今福建建甌市)。
隆武二年二月,隆武帝由建寧府回駐延平。鄭成功「常與隆武帝談到國家的前途,軍事的利弊,說到激昂慷慨的地方,君臣甚至於抱頭痛哭」。此時,「隆武帝知鄭氏不足以有為,決心出汀州入贛州與湖南為聲援。二月,帝至延平,芝龍不欲帝出,即率軍民數萬人遮道呼號以留之,隆武帝遂駐在延平」。有一天,成功見隆武帝愁坐,因跪奏曰:「陛下鬱郁不樂,得毋以臣父有異志耶?臣受國厚恩,義無反顧,臣以死捍陛下矣。」
三月間,「賜姓成功條陳:『據險控扼,揀將進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國』。隆武嘆息」;下旬,「吉安陷,鄭彩棄廣信(治今江西上饒)奔入關(今福建武夷山分水關),未幾撫州陷……報至行在,大震;上削彩職,戴罪圖功」,「命鄭成功自延平出兵西上,收拾鄭彩余眾,進守邵武西之分水嶺(光澤縣與其西江西撫州等地交界處即分水嶺共有九關十三隘。其中較著名者為鐵關又稱鐵牛關、杉關、分水關、老關又稱山頭關)以阻清軍」。
四月,「著國姓、輔臣速約各鎮鼓銳前進,鉛山告警,必行兼顧,以鞏崇關(即武夷山分水關,又稱大安關)」;「新撫永安、沙縣山寇頭目一萬十三名……聽國姓節制」;「敕國姓成功兼顧大安關,仍益兵防扼,恐有清騎突入」。
六月一日,仙霞嶺駐軍兵嘩;守將鄭鴻逵,誤謂清兵至,棄軍徒跣逃跑;三日夜抵浦城。行在聞知大震,削奪鄭鴻逵之封爵。同時,隆武帝晉封鄭成功為「忠孝伯」,掛「招討大將軍」印,使移軍前往鎮守浦城仙霞嶺即正北大門。
當時,即將撤離延平的鄭芝龍,以清軍將要大舉入閩,於是遣心腹吏蔡輔前往命成功撤兵。蔡輔至仙霞嶺見成功,成功不待其出語,即厲聲責之曰:「敵師已迫而糧不繼,空釜司饔,吾將奈何耶?速歸請太師(指其父鄭芝龍)急發餉濟軍,慎勿以封疆付一擲也。」蔡輔噤不敢言;還報於芝龍,說:「假若我提及納款,我的頭早已斷了。」鄭芝龍說:「痴兒不知天命,固執乃爾;吾不發餉,彼豈能枵腹以戰乎?」無奈之餘,鄭芝龍因上疏稱:「海寇狎至,三關餉取之臣,臣取之海,無海則無家,非往征不可;……拜表即行。」隆武手敕挽留雲:「先生稍遲,朕與先生同行。」中使奉敕到江邊,芝龍早已掛帆離延平了。當時,鄭芝龍間使密約款於清,隨鄭芝龍撤兵離延離關回安平的有鄭鴻逵、施福(一作施天福)以及鄭彩等;隆武即位時有「守兵戰兵略計二十萬」,除敗降逃亡之外,估計鄭芝龍所撤走的應是戰兵,大約十萬。諸關、城邑之兵驟然減少,因此產生「空關」之感。而鄭成功屢次摧糧餉均不得,軍中乞食,逃散日眾,成功不得已而撤至延平。
鄭芝龍撤兵離延離關之後,閩北關防重新作了布置。當時江西基本上已經失陷,浙南尚有監國魯王;因此,以御史鄭為虹等人守浦城仙霞關,而鄭成功則帶著些許戰兵,主要防禦在光澤,甚或還兼督崇關。
七月,清兵已抵閩關;八月初一,從景寧關(在浙南閩東之間)入閩東,郡縣望風降附;十三日,清貝勒羅托部已陷衢州,入仙霞關,遂克浦城、建寧(今福建建甌市)、延平;守浦城的御史鄭為虹、給事中黃大鵬、延平知府王士和,皆死焉。二十三日,清兵至延平。
隆武帝已先兩、三日由延平取道順昌,准備由汀州遁江右(贛南)。此時,在光澤一帶的鄭成功,聞報,由光澤經順昌而下延平,大約廿二日或廿三日,途中遇見已經離延的隆武,入見隆武帝;隆武問之曰:「芝龍、鴻逵,朕將焉依?」成功跪於榻前泣奏曰:「臣父臣叔,皆居心叵測,陛下宜自為計。」與帝相持大哭。隆武帝遂欲西入贛,成功辭君赴金門,欲聯絡豪傑同赴贛南尋隆武。隆武於八月廿六日入汀州城,九月初仍駐汀州。隨後遇害。
鄭成功辭別隆武之後,下延平,與入延的清兵猝遇,鄭成功「交鋒不利,率師南下」;路遇北上的王忠孝,鄭成功告訴王忠孝「上已先四日行,劍南(即今福建南平)皆北騎,公將安之?」王忠孝後來終老於台灣。
鄭成功離延時,有一批閩北抗清義士追隨鄭成功前往閩南、台灣。自其隨隆武帝出征,於隆武元年十二月中旬進入延平,到次年八月下旬的此時離開,大約在閩北逗留了八個月有餘。
鄭成功離開閩北後,反對其父降清,樹起抗清旗幟,南征北戰,威震清軍,史稱「明鄭」。離開延平的第二年,二十四歲的鄭成功以廣東南澳為基地。所樹立的旗幟上面寫著「明忠孝伯招討大將軍罪臣國姓」,另一面旗上寫著「背父救國」四個大字。隨即出兵,連破閩南沿海多處,改中左所(即今廈門市)為思明州,以為政治、經濟中心;自此時至永曆十二年(1658年)鄭成功曾三次北伐江浙,九次南征閩粵,其中,永曆十一年北伐攻克溫州、台州,進入長江,威震清軍。當時,在滇城的永曆帝,於永曆二年十月「封成功威遠侯。三年……七月,封成功為延平公」,永曆十二年春正月,又遣漳平伯周金湯航海至思明,晉成功為「延平郡王」,給金印(《台灣通史》卷二)。但是,鄭成功因尚未打敗清軍,謝不受爵;收而藏之,終身不一用(《南明史略》與范咸《台灣府志》)。——郡王是僅次於親王一等的爵號,延平在歷史上尤其是明清時期是一個戰略要地。延平作為建制地名,最早出現在距今1620年的東晉太元四年(379年),這年改南平縣為延平縣,到唐武德三年(620年)設延平軍,開始突顯其「銅延平」之軍事戰略要地的地位;元大德六年(1302年)改南劍路為延平路,明洪武初(元年為 1368年)改延平路為延平府,為閩中八府之一,直至1913年廢府設道;其後,在沉默了80餘年後於1995年1月撤南平地區改南平市的同時,縣級南平市改為延平區,「延平」才又重登歷史舞台。簡言之,延平斷續出現四次,存在約1045年,其中第四次即元大德六年以來長達612年之久,建制級別最高,影響也最大。——顯然,因為鄭成功初出茅廬展現才華於延平,而且隆武帝始封鄭成功忠孝伯之爵位也在延平,所以永曆帝才封他為「延平」郡王;同時,因為鄭成功抗清所經歷的安平、南澳、中左所(思明州)等地,建制級別都不如「府」級的延平,而古代封爵又常與建制級別有關,因而封他為「延平」郡王。由此可見:鄭成功的政治生涯和偉大功績乃至鄭成功的英名,都是從延平亦即閩北開始的。
鄭成功於永曆十三年再次北伐,戰敗後退回思明,便著手收復台灣。當時台灣為荷蘭殖民者所侵佔。後經過八、九個月的戰爭,於永曆十五年十二月(即1662年2月)迫使荷蘭總督揆一投降,使台灣重回祖國懷抱。可惜,克台後不到半年,這位年輕的民族英雄就病故了。其子鄭經(1643~1681),嗣其位,襲其爵。

鄭成功戰爭故事
1.鄭成功抗清之戰
三年,南明隆武帝朱聿鍵封鄭成功為忠孝伯,賜尚方劍,掛招討大將軍印,委其鎮守閩贛界上大定、大安等關。六月,鄭成功回安平鎮(今福建晉江安海鎮)探母。不久,清軍自仙霞關長驅直下福建,殺隆武帝,鄭成功之父鄭芝龍降清。十一月,鄭成功於安平誓師抗清。四年初,鄭至廣東南澳募兵數千,鄭芝龍舊屬、隆武朝遺臣及閩浙沿海抗清之士紛集鄭成功麾下。五年秋,鄭成功被永曆帝朱由榔封為威遠侯,後又晉封漳國公。鄭成功起兵後,先在閩南沿海向清軍發起進攻,攻海澄,圍泉州,克同安;後移師粵東,占揭陽、普寧、惠來等縣。七年八月,鄭成功由粵東揮師返閩,從鄭聯兄弟手中奪占廈門、金門。從此,金、廈便成為鄭成功抗清基地。鄭成功在廈門整編軍隊,分中、左、右、前、後五軍,軍下設鎮,每鎮轄兵1200人。十一月,鄭成功奉旨南下勤王。清福建巡撫張學聖獲悉廈門兵力空虛,便於八年三月,與泉州總兵馬得功、漳州總兵王邦俊,統兵襲廈門。守將鄭芝莞不戰而逃,清軍輕取廈門,搶掠大量財帛米粟而去。四月,鄭成功兵返廈門,增築炮台,勁旅防守,無私賞罰,重振兵勢。八年至十三年,鄭成功以金、廈為基地,為奪取漳(州)、泉(州),在閩浙粵沿海與清軍展開拉鋸戰。鄭成功於海澄磁灶及漳浦兩敗清漳州總兵王邦俊;於同安小盈嶺擊敗福建陸路提督楊名高,攻佔漳浦。九年,鄭成功占海澄、平和、詔安、長泰,圍困漳州達半年之久。十年,鄭成功一面遣張名振、陳輝等率戰船百艘,恢復浙直州縣,於舟山擊敗清軍;一面於海澄擊退清軍進攻。十一年,鄭成功下漳州、同安、南安、惠安。十二年,鄭成功下仙游,福州省城驚恐。為適應作戰需要,鄭成功再次整編軍隊,編陸軍為72鎮,水師為20鎮,創新操法,訓練軍隊。同時,健全政權機構,改廈門為「思明州」,並以大規模海上貿易養兵自給。十三年,鄭成功擊退清軍三路進攻,進而攻福州、羅源、寧德等城。在此期間,清廷對鄭成功剿撫兼施。除當地清軍外,先後於八年遣固山額真金礪、十一年遣定遠大將軍世子濟度、多羅貝勒巴爾處渾、固山貝子吳達海、固山額真噶達渾,進剿福建。同時,先後4次與鄭成功和談,遭鄭拒絕。十四年至十六年,鄭成功改變取漳、泉為基業的方針,傾全力北伐南京。十四年七月,鄭成功率大軍北上,先後攻佔浙江黃岩、台州(府治今定海),及台屬太平、天台、仙居、海門等地。福建總督李率泰乘虛佔領鄭軍要地閩安鎮(今屬福州)。鄭成功急棄台州南下回救,閩安已失,便抵廈門。為解除北伐後顧之憂,鄭成功兩次派兵攻破鷗汀寨,攻克粵東澄海。十五年春,鄭成功調各提鎮舟師回廈門,訓練營伍,並選壯勇者5000人編入左右武衛、虎衛親軍,戴鐵面、穿鐵甲,專立於陣前砍馬足,號稱「鐵人」,由左虎衛陳魁統率。五月十三日,鄭成功留黃廷、洪旭、鄭泰守廈門,自統甘輝等北征,有戰船數干艘,甲士17萬,鐵人8000,號稱80萬,揚帆北上。六月,克浙江平陽、瑞安,進圍溫州,全浙震動。七月,至舟山。八月,抵羊山(今浙江嵊泗西南海中大、小洋山)遇颶風,覆舟50,漂沒官兵8000。鄭成功拒絕返回廈門的建議,於浙東沿海休整。十六年四月,鄭成功再次北上,由浙東沿海過舟山,攻崇明,然後溯江而上,先佔瓜洲,再奪鎮江。鄭成功命周全斌、黃昭守鎮江;遣張煌言、袁起震招撫江南、江北,入蕪湖吸引清軍;於七月四日親自督師,直取南京。初七日,軍至觀音門,分兵圍困南京。清順治帝以內大臣達素為安南將軍,同索洪、賴塔等,增援江南;由雲貴凱旋之梅勒章京噶褚哈部,由荊州(今湖北江陵)直抵江寧(今南京);城內清軍亦加緊備戰。七月二十三日,南京城內清軍突然向鄭軍進攻。鄭軍力戰不敵,遂棄瓜洲、鎮江出海。八月,鄭成功率余部轉攻崇明不下,回師浙閩;九月初回至廈門。
2.鄭成功收復台灣
台灣是中國第一大島嶼。島上物產豐富,土地肥沃。自古以來,中國勞動人民就在島上生活。他們用勤勞的雙手開發和建設這美麗的寶島。到了三國時,吳國曾派人到達台灣。
以後,又有很多漢人遷入,和當地人民一道開發台灣。宋、元時,曾在台灣建立行政機構。1624年,荷蘭殖民民主義者侵入台灣,對島上居民進行殘酷的掠奪和野蠻的殖民統治,激起中國人民的無比憤怒。鄭成功收復台灣,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進行的。
鄭成功,初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出生在荷蘭殖民者侵佔台灣那一年。他在少年時代,親眼看到荷蘭侵略者對沿海人民進行掠奪和燒殺,對侵略者十分憎恨。
1644年,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推翻了明朝統治。滿族統治者和漢族地主官僚相勾結,篡奪了農民起義的勝利成果,建立清朝政權。1646年,清軍佔領福建。這時,鄭成功組織福建、廣東的群眾在南澳起義,進行了長期的抗清斗爭。
1659年,鄭成功從返回大陸的愛國通事何廷斌那裡了解到荷蘭殖民者在台灣的苛政和暴行,便決心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祖國的神聖領土。
1661年四月二十一日,鄭成功親自率領將士2.5萬人,分乘戰船350多艘,由金門出發,攻入澎湖。四月三十日黎明,在台南的鹿耳門登陸。鹿耳門地勢十分險要,外圍有幾十里的淺沙灘。荷蘭殖民者在這里沿水邊設置許多炮台。鄭成功不顧地形險峻和敵人的嚴密防守,親率船隊迂迴前進,直趨台灣北港。他的隊伍在距赤嵌城北約5公里的地方,迅速登陸。台灣人民爭先恐後前來迎接,提水擔飯,協助運輸。鄭成功部隊在台灣人民大力支持下,士氣更為高漲。荷蘭海軍司令官彼特爾倚仗著精良的火器負隅頑抗,妄想阻止鄭成功的部隊。鄭成功部隊冒著敵人的炮火勇猛直前,打得荷蘭殖民者棄械而逃。
鄭成功登陸後,立即通令荷蘭侵略軍投降。但荷蘭殖民者表示願意獻出10萬兩銀子犒賞鄭成功的軍隊,請求退兵。
面對這種卑鄙的收買引誘,鄭成功嚴辭拒絕。接著,鄭成功連續打敗敵人多次反撲。五月初攻下赤嵌城,迅速控制台灣全境,迫使荷蘭殖民者退守熱蘭遮城。
但是,龜縮在熱蘭遮城的荷蘭侵台總督科業特,倚仗糧草充足,妄想固守該城,等待海外援助。荷蘭艦隊也屢次從海上進行反撲。鄭成功率領英勇的水師,在台灣人民的密切配合下,同荷蘭侵略軍展開激烈的海戰。荷蘭艦隊在淺水外行動笨拙,而鄭成功的小型戰船卻轉動靈活。鄭成功軍隊在海戰中,給了荷蘭侵略軍以毀滅性的打擊。1662年2月,荷蘭殖民者被迫在投降書上簽了字。荷蘭在台灣的所謂「總督」科業特和他的殘兵敗將狼狽地從台灣撤走。被荷蘭殖民者侵佔了38年的台灣,終於又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鄭成功收復台灣後,將侵略者修築的赤嵌城改名為安平城,赤嵌樓改名為承天府,並建立了同祖國大陸一樣的郡縣制度,建立行政機構;招徠大陸移民。為了發展農業生產,鄭成功實行了「屯田法」。士兵一面生產,一面練兵。幾年後,做到了「野無曠土,軍有餘糧」。當時,台灣的高山族人民,在荷蘭殖民者奴役下,生活十分貧困,生產極端落後。鄭成功在那裡推廣了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將大陸上漢族地區的先進生產方法介紹給台灣人民。從此,高山族也同大陸一樣,使用牛耕和鐵犁種田。還鑄造了「永曆通寶」錢幣,促進了台灣社會的經濟發展,穩定了市場,安定了人民生活。
鄭成功收復台灣後,不久便病逝了。他的子孫統治台灣20多年。1683年,清軍進入台灣,在那兒設立了台灣府,加強了那裡的邊防。
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鄭成功收復台灣的壯舉將永垂史冊,而他作為一個民族英雄,也將永遠活在人們心中。

『貳』 百家姓當中楊是怎麼來得

楊姓源流·楊氏歷史

--------------------------------------------------------------------------------
本屆總編:鵙遠 律師:WGE CEO:YHJ WD 第1篇/章·發布人: 鵙遠 〔網路查詢〕〔返回欄目〕

--------------------------------------------------------------------------------

楊 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六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三點一。�

尋根溯源 楊姓來源有五:1、楊侯苗裔說。據《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所載,楊出自姬姓,晉武公(唐叔虞之子燮的十世孫)時封次子伯僑於楊(今山西洪洞東南范村東古城一帶),稱楊侯,其子孫以國為姓。2、女吉姓楊國說。此說不見於傳世文獻,而見諸出土文物(據李學勤《中華姓氏譜》),女吉姓楊據說要早於姬姓楊。3、羊舌後嗣說。姬姓楊國滅於晉,楊地成為晉大夫羊舌氏的食邑,這樣楊也成為羊舌氏的姓;另說羊舌氏為楊侯伯僑之子,見《新唐書·宰相世系表》。4、楊孫孑遺說。據《左傳》記載,秦穆公有大夫名楊孫,因失職而奔於宋,其後裔孫姓楊。5、出自賜姓或他族他姓改楊姓而來。如三國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部分人姓楊;鮮卑莫胡盧氏被北魏孝文帝改楊姓,福建寧化有林姓遷廣東梅州後改姓楊,另據《北史》記載,楊義臣本姓尉遲氏。�

得姓始祖 楊伯僑。周朝初年,周武王去世,年幼的成王繼位,因有「桐葉封王」之金口玉言,其弟唐叔虞被分封在唐。唐叔虞之子燮後來做了晉侯,又傳了十代,至晉武公,武王之長子詭諸繼位為晉獻公,次子伯僑則被分封於楊,稱楊侯。這樣,楊伯僑就成為楊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遷 起源於山西境內的楊姓,為晉所滅後,便向西播遷,首先入陝西馮翊(今陝西大荔),後又有遷至今山西霍州,爾後繁衍至今河南境內。在春秋戰國之時已有楊姓人遷江漢地區(今湖北潛江一帶),後因楚國勢力不斷加強,迫使他們向東南遷至今江西一帶;與此同時,又有自山西遷往江蘇、安徽的楊姓,這樣楊姓便散布於長江中下游地區。秦漢之際,已有楊姓人遷居四川,尚書僕射楊璇,遷居浙江會稽。魏晉南北朝時期,除著名的弘農楊姓世居陝西華陰,氐族楊姓世居甘肅仇池外,已有不少楊姓人因社會動盪之故而向江南播遷,也有不少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改姓楊,另弘農楊震十世孫楊惠嘏任太原郡守,其玄孫即為隋文帝楊堅。唐末為避安史之亂而引發中原楊姓再次大批南遷,這一時期,楊姓有遷朝鮮半島者。宋時,有楊無敵楊業居山西太原,楊貴遷居貴州播州,由此可見,到宋代時,楊姓已分布於江南廣大地區,並以福建為其播遷的中心。元朝末年以後,以廣東、福建、浙江沿海為移民海外的原居地,楊姓人便開始了較大規模的海外移民,遷居地也主要集中在東南亞各國。明朝永樂年間,浙江紹興人楊雲川曾隨軍渡海至北婆羅州(今馬來西亞河巴州),並與當地酋長的女兒結婚,公主後因楊雲川遇難而投海殉節,在當地傳為佳話。
清代乾隆年間,福建沿海人楊阿秋去印度經商,並修建了一座中國城,近代以後,又有楊姓去歐美或澳大利亞定居。如今,楊姓在我國分布極廣,尤其在長江流域的省份分布最多,楊姓的分布規律,歷史上最初由黃河中游、華山腳下向四周播遷,以及由北方向南方播遷,海外則以東南亞為主。

郡望堂號 楊姓在長期的繁衍播遷過程中形成的郡望主要有:1、弘農郡,治所在弘農(今河南靈寶北);2、天水郡,治所在平襄(在甘肅通渭西北);3、河內郡,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陟縣西南)。

堂號:「光裕」、「賜書」、「崇本」、「清白」、「務本」、「四知」、「紹興」、「瑞 本」、「紹先」、「河東」、「棲霞」、「秦和」、「鴻儀」、「安陽」、「鴻山」、「新楊」、「道南」、「信海」、「北山」。�

宗族特徵 1、輝煌顯赫千餘年,競相貴顯各爭先。從秦漢魏晉時期的四世三公(楊款、楊震、楊彪)和西晉三楊(楊駿、楊珧、楊濟),到隋朝楊姓成為國姓,再到唐朝楊姓成為一個宰相輩出的姓氏(共有十一位宰相),再到宋朝滿門忠烈的楊家將,其楊姓風光不言而喻。2、家規家訓教誨後人。如宋代詩人楊萬里,自撰家訓寫道:「……片瓦條椽,皆非容易;寸田尺地,毋使拋荒。懶惰乃敗家之源,勤勞是立身之本。大富由命,小富由勤。男子以血汗為營,女子以燈花為運。夜坐三更一點,尚不思眠;枕聽曉雞一聲;全家早起……。」諄諄教誨,躍然紙上。

名人精粹

楊震: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東)人,東漢宰相,天下有名大儒,有「關西孔子」之美譽,他廉潔奉公,剛直不阿。

楊堅:馮翊(今陝西大荔)人,公元五八一年建立隋朝,他勵精圖治,改革兵制,於公元五八九年滅陳,結束了東晉十六國以來二百七十餘年的南北分裂局面。

楊炯:華州華陰人,初唐四傑排名第二,其詩尤以描寫軍事題材的邊塞詩影響最大,有《楊炯集》傳世。

楊玉環:唐朝蒲州永樂獨頭村(今山西永濟)人,被譽為盛唐第一美人,為唐玄宗寵妃,安史之亂中,軍隊嘩變,最後魂斷馬嵬驛(今陝西興平)。

楊業:北宋大將,楊家將奠基人。在北漢劉崇時就勇猛善戰,所向克捷,號為「楊無敵」,後隨劉崇降宋,公元九八六年,因潘美、王亻先見死不救,被遼精兵所俘,後絕食而死。

楊延昭:民間俗稱「楊六郎」,楊業之子,久經沙場,智勇兼備,防守邊關二十餘年,因操勞過度,五十七歲時死於軍前。

楊萬里:吉州吉水(今江西吉安)人,宋代詩人、學者,其詩作甚豐,有《江湖集》、《荊溪集》等九種專集,後並集為《誠齋詩集》,其他作品編為《誠齋集》,為宋朝四大家之一。

楊士奇:江西泰和人,明朝宰相,與楊榮、楊溥並稱「三楊」,他為官清廉,愛惜人才。

楊慎:四川新都人,生於北京,明朝狀元,其文名滿天下,才氣超群倫,有著作《升庵集》和散曲《陶情樂府》傳世。

楊秀清:廣西桂平人,太平天國領袖,封東王,節制其他諸王,後居功自傲,萌生野心,天京事變中被殺,太平天國從此由盛轉衰。

楊深秀:山西聞喜人,進士及第,戊戌六君子之一,其獄中詩為世人所傳誦。

楊銳:四川綿竹人,戊戌六君子之一。

楊虎城:陝西蒲城人,國民黨高級愛國將領,發動西安事變,促使國共統一抗日。

楊振寧:祖籍安徽合肥,畢業於西南聯大物理系,後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並定居,一九五七年,因發現宇稱不守恆原理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來源:中華姓氏譜牒 http://www.pudie.com

楊姓源流·楊氏歷史

--------------------------------------------------------------------------------
本屆總編:鵙遠 律師:WGE CEO:YHJ WD 第2篇/章·發布人: 鵙遠 〔網路查詢〕〔返回欄目〕

--------------------------------------------------------------------------------

楊氏家訓

這里所說的楊氏家訓,就是對楊氏族人言行的規范。簡單的說就是"忠,孝,勤,儉"。具體的說就是:

忠:上而事君,下而交友,此心不虧,終能長久。

孝:敬父如天,敬母如地,汝之子孫,亦復如是。

勤:大富由命,小富由勤,血汗為運,勤勞立身。

儉:量其所入,度其所出,開銷如常,吃著相似。

■來源:中華姓氏譜牒 http://www.pudie.com

楊姓源流·楊氏歷史

--------------------------------------------------------------------------------
本屆總編:鵙遠 律師:WGE CEO:YHJ WD 第3篇/章·發布人: 鵙遠 〔網路查詢〕〔返回欄目〕

--------------------------------------------------------------------------------

楊繼業《楊氏族譜》在克什克騰旗發現,為楊業47代傳人

1992年1月20日 北宋著名愛國將領楊業,即戲曲中的楊繼業《楊氏族譜》在克什克騰旗發現,為楊業47代傳人,克旗熱水塘鎮楊名舜保存。《楊氏族譜》是自北漢(公元951年)寫起,迄今已達47代1039年。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明萬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三修,現存為道光刻本。是族人代州楊茂林領銜撰修的。凡6本12卷近10萬字,除《楊氏族譜》外,還有《楊氏族譜圖》1份,俗稱韻。圖為長寬2.75×2.55米,白絲綢獨幅布彩繪而成。

■來源:中華姓氏譜牒 http://www.pudie.com

楊姓源流·楊氏歷史

--------------------------------------------------------------------------------
本屆總編:鵙遠 律師:WGE CEO:YHJ WD 第4篇/章·發布人: 鵙遠 〔網路查詢〕〔返回欄目〕

--------------------------------------------------------------------------------

楊家城浮出水面

被塵封土埋了500多年的楊家將祖籍「楊家城」,最近浮出了水面。中國長城考察隊不久前對「楊家城」進行了考察。

楊家城位於陝北窟野河左岸的一個山坡上,距離神木縣城20多公里。城郭為長方型,南北長1000餘米,東西寬300米左右,原來分為內外兩城。內城居中,有南北二門。外城周長約4公里,城牆無定形,皆依山勢踞險而築,蜿蜓跌宕,巍峨險峻,有東、南、北三門,西為絕壁,高陡無門,下臨滾滾西南流向的窟野河水。遠遠看去,萬里長城從西南方向逶迤而來,穿過古城遺址,又向東北而去。一座座高聳的烽火墩台遠近錯落,如同一個個威武的哨兵矗立在大大小小的山頭上。如今,整個城池已變成了斷坦殘壁,但古城輪廓猶存。記者看到城內城外都長著莊稼,但秋旱嚴重,莊稼大都一片枯黃。城內沒有住人,城外有一個自然村,從房舍和他們養的獵、牛、羊來看,日子倒還可以。

據陪同我們考察的神木縣副縣長李錦銀介紹,楊家城即古麟州,始建於唐天寶年間。北宋時赫赫有名的楊家將的祖籍就在麟州。五代時期,後晉石敬塘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了契丹,麟州靠近契丹地盤,為了對抗契丹貴族,楊家將的先祖楊宏信就自立為麟州刺史。從楊宏信開始,長子楊重勛,長孫楊光三代都是麟州的地方最高長官。楊繼業是楊宏信的次子,楊延昭是楊繼業的兒子,「父子皆為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楊家三代鎮守麟州,尤其是楊繼業父子三世堅持抗遼,都是北宋名將,留下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業績。後來,人們就把麟州稱為「楊家城」。金、元、明歷代改徙,楊家城時興時廢。明正統八年今治神木縣興建後,遂廢棄再未沿用。

近年來,隨著神木大煤田的建設開采,當地政府及文物旅遊部門正在調查研究,制定規劃,決定把楊家城變成一個旅遊觀光城。

■來源:中華姓氏譜牒 http://www.pudie.com

楊姓源流·楊氏歷史

--------------------------------------------------------------------------------
本屆總編:鵙遠 律師:WGE CEO:YHJ WD 第5篇/章·發布人: 鵙遠 〔網路查詢〕〔返回欄目〕

--------------------------------------------------------------------------------

楊姓是榮耀而古老的姓氏

楊在中國也是一個榮耀而古老的姓氏。不過,關於楊姓的來源,歷來眾說紛紜,有說是因官得姓的,有說是以地命氏的,很不容易找到頭緒。然而,有一個被共同采認的事實楊姓出自姬姓,是周文王的子孫,當然更是黃帝的後裔。

《姓纂》上面說:「周武王子唐叔虞封於晉,出公遜子齊,生伯僑,天子封為楊候;子國,以國為姓。」根據這段記載,可知楊姓是出自周武王,也就是周文王的眾多兒子中,最為神氣的一房。

由伯僑所建立的楊國,當時的位置,在今山西省洪桐縣的東南,因此,楊姓的發源地,應該是在山西。後來到了春秋時代,楊國被當時五霸之一的晉國所吞並。

不過,《唐書宰相世系表》的說法,卻跟《姓纂》有點出入。該書雖然也認為楊姓是出自姬姓,但卻指出最初以楊為姓的,是周宣王的兒子尚父,而不是來自晉國的伯僑。也就是被周朝王室封為楊候,因而以官得姓的,是尚父,而不是伯僑。

楊姓漢人於1000多年以前在長江以北繁衍。當時,楊氏就是一個出人頭地的顯赫家族,出了不少在歷史上知名的人物,象戰國時以主張「拔一毛以利天下,不為也」,而跟主張兼愛的墨子大唱對台的楊朱;隋朝的開國皇帝楊堅等等,都是大家所熟知的人物。

楊姓是當今中國第六大姓,人口眾多 ,分布廣泛。

■來源:中華姓氏譜牒 http://www.pudie.com

楊姓源流·楊氏歷史

--------------------------------------------------------------------------------
本屆總編:鵙遠 律師:WGE CEO:YHJ WD 第6篇/章·發布人: 鵙遠 〔網路查詢〕〔返回欄目〕

--------------------------------------------------------------------------------

沉 香 亭(楊遺跡之一篇)

建於先天元年,為明皇李隆基的府邸之一。原亭早巳毀圯。現在的沉香亭為後人依照原式樣重修的,位於古都西安興慶公園內。重檐四角攢尖頂,紅檐碧瓦,古樸雅緻又華貴富麗,明顯有盛唐風格。襯著周遭艷如錦綉的五色牡丹,沉香亭值得觀賞留連。

沉香亭建在一座人工堆築的土山頂上,全部用沉香木構造。沉香亭的出名,跟一個風流超絕的傳說故事有關。開元年間,明皇正花天酒地享樂,把號稱「詩仙」的大詩人李白也傳召進宮內。一次皇上逸興勃發,傳詔要翰林學士李白作曲詞《清平調》。李白擺起譜兒來,喝得酩酊大醉,居然皇上親自給他送湯醒酒;李白趁勢侮弄大宦官高力士為他脫靴。李白吟罷,揮筆而成新詩三章。於是樂師李龜年歌詠,梨園弟子伴奏;連楊貴妃也命人拿來七寶杯,斟滿西域葡萄酒,敬給李白。玄宗也忍不住吹起笛子來。李白的詩句立刻在興慶宮,在沉香亭四周陣陣飛揚: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名花傾國兩相間,長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

因為列入大詩人眼中筆底,名物與名作齊飛,沉香亭的名氣自然高揚遠播了。寫完《清平調》不久,不可一世的李白遭到宮中權貴的誣陷,終於在天寶三年(744)被趕出京城,美其名曰「賜金還山」了。

■來源:中華姓氏譜牒 http://www.pudie.com

楊姓源流·楊氏歷史

--------------------------------------------------------------------------------
本屆總編:鵙遠 律師:WGE CEO:YHJ WD 第7篇/章·發布人: 遊客 〔網路查詢〕〔返回欄目〕

--------------------------------------------------------------------------------

家族名人
楊戩 (二郎神)
楊堅,楊廣
楊玉環 (楊貴妃)
楊行密 (852~905)
字化源。五代吳國開國君主。廬州合肥人。少為群盜,占據廬州,唐昭宗拜為淮南節度使,封吳王,悉有淮南江東地,在位十五年。後其子溥稱帝,追尊為太祖武皇帝。
楊業
宋朝太原人。初事北漢,驍勇善戰,賜姓劉,名繼業。北漢亡,歸宋,刺代州,積功遷雲州觀察使,後潘美以忠武軍節度使北征,業副之,連拔應、寰、朔各州。會契丹國母蕭氏率眾南下,復陷寰州,業等在朔州,蔚州刺史王侁等逼業赴敵,既戰而敗,援兵不至,力竭被擒,不食三日死。後楊氏幾代楊延昭, 楊文廣一直為北宋王朝捍衛疆土,楊家將 的忠勇事為後人傳誦。
楊秀清 (?~1856)
原名嗣龍,清朝廣西桂平人。因與洪秀全約為兄弟,故改名秀清。與秀全同起事,屢敗清兵,封東王,太平軍號令幾全出自秀清,權勢頗盛,故世並稱洪楊,後為韋昌輝所殺。
楊震寧 (1922~?)
安徽合肥人。華裔美籍物理學家,西南聯合大學畢業,美國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曾任芝加哥大學講師、普林斯頓近代物理研究院研究員。一九五七年與李政道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楊尚昆
前中國國家主席。

■來源:中華姓氏譜牒 http://www.pudie.com

楊姓源流·楊氏歷史

--------------------------------------------------------------------------------
本屆總編:鵙遠 律師:WGE CEO:YHJ WD 第8篇/章·發布人: 遊客 〔網路查詢〕〔返回欄目〕

--------------------------------------------------------------------------------

入川楊氏的遷徙

楊姓從周,始發山西。今仁壽縣鋼鐵鎮楊氏先祖於明朝萬曆年間(1573-1620)由江西吉安府太和縣鵝頸大邱遷楚(湖南)零陵縣蒿芝壩冷水灘。清朝康熙年間(1662-1722)鳴鳳公攜春福、春茂二子入蜀,落戶仁壽縣甘壩子附近的壇神坡(今雙流縣大林鎮玉皇鄉部分)。春福公後裔遷居楊家山(今鋼鐵鎮快樂大隊),春茂公有三子:登龍、登麟(墓址在今楊家壩老房子屋後竹林內)、登榜,登龍、登榜二子攜家眷遷居仁壽縣富加場、禾加場,今禾家場附近有楊家祠堂。登麟公之子伯仕公時從張姓人家買得楊家壩遂遷居楊家壩,楊氏興旺繁衍起來。伯仕公有三子:三才、三福、三台。俗稱「老三房」。三才公後裔遷往籍田西巷子,三台公後裔遷往扎營山(今鋼鐵鎮老君七、八組)。三福公之子國權公有五子:朝鑒、朝欽、朝銘、朝錦、朝鎮。俗稱「五大房」。後來,朝鑒部分後裔遷往河心壩(今視高鄉河心三組),朝鎮部分後裔遷往高家壩(今鋼鐵鎮寨子四組),部分遷往寨子山下(今鋼鐵鎮寨子八組)。

楊氏人丁興旺,人才輩出,今散布在鋼鐵、視高、籍田、清水等處和仁壽下面的富加、禾加等地以及資中、眉山、成都等地,乃至全省各地和全國各地,為祖國的繁榮昌盛作出了巨大貢獻。強哉,楊氏!威哉,楊氏!

註:如是陵州(今仁壽縣)楊氏後裔,想看《楊氏族譜》全書,請與站長楊選洲聯系。(E-mail:[email protected])

■來源:中華姓氏譜牒 http://www.pudie.com

楊姓源流·楊氏歷史

--------------------------------------------------------------------------------
本屆總編:鵙遠 律師:WGE CEO:YHJ WD 第9篇/章·發布人: 遊客 〔網路查詢〕〔返回欄目〕

--------------------------------------------------------------------------------

楊氏宗族論

中華楊氏,眾所皆知的是楊氏源於華山。但通過史學家研究楊氏先出於巴蜀地,大家看看中國史,在遠古時期確實是巴蜀盡出楊氏名人。
如今楊氏分屬多民族。在漢族中是大姓,在少數民族中也是大姓。在當今楊氏分布情況來看,也是江南居多。通過民族學家研究,楊氏的遷移情況和古代巴蜀人遷移情況相似,周武王時巴人「虎」。也伐紂,其有羅、李(十六國時李雄建成國)、朴、巴等七姓定居於中原。漢高祖劉邦時又有50萬巴人移居中原,後來歷代皇帝為了控制巴人,屢次移巴人居北方。少數民族亂華時,巴人也南移,巴人——當今之土家族之主源也,土家族為巴人、楚人、蜀人、土人和漢人的共同體。土家族正有大多的支系原於江西和安徽等地,
楊氏土家族主要有一支。其字輩為「再正通光昌勝秀」。僅據族譜載:是因為楊文廣南征而賜其後的,鳳凰楊氏土家族在神龕上標了宗族源流:「四知遺訓自關西,七字流芳由宋北」。但是今天這支楊氏十分龐大,人口有150萬,據民族學者研究這支楊氏源於安徽。是隋文帝楊堅的嫡系子孫,如今這支楊氏主要是土家族、侗族。瑤族始祖為這支楊氏的楊再興。
在今天這支楊氏的後代已經清醒!都在強烈要求恢復本來的民族面貌——土家族!如鳳凰楊氏於1999年成功的回到了土家族中。其他還是漢族的這支楊氏都在要求回來。
從歷史來看我們楊氏得確是巴楚蜀人之後,是正宗的少數民族。是正宗的土家人,即土家族。楊文廣也說我們是土生土長的人。我們為什麼以後會有客家呢?因為客家是移民,我們土家也移過民啊!所以說土家可等於客家土家是漢人但不是漢族!這點要分清!請問有哪個有不同觀點和共同觀點?

■來源:中華姓氏譜牒 http://www.pudie.com

楊姓源流·楊氏歷史

--------------------------------------------------------------------------------
本屆總編:鵙遠 律師:WGE CEO:YHJ WD 第10篇/章·發布人: 遊客 〔網路查詢〕〔返回欄目〕

--------------------------------------------------------------------------------

九龍山楊氏

楊氏公堂會

楊氏公堂會是楊姓社會團體組織,包括楊氏宗親會和楊氏學術研究會等。其宗旨是弘揚祖德,敦睦族誼,團結互助,共謀福利。其活動包括建祠,祭祀,修譜,獎學,以及舉辦各種慈善事業,公共福利等。

民國時,楊森將軍在萬縣組織楊姓人士,成立川東楊氏公堂會,我九龍山楊氏深受影響。

「公堂會」現已演變成「宗親會」。「宗親會」在台灣較為普遍,現有十多家楊氏宗親會。海外有二十多家楊氏宗親會。

這里只介紹會址設在台灣的「全球董楊宗親總會」。

1971年10月18日,在台灣成立了「董楊宗親總會」,建有董楊總宗祠。宗旨是:秉承董楊遠古同姓,唐宋聯宗之精神,正誼明道,廉垂四知之祖訓,以敦睦宗誼,團結互助,共謀福利,並發揚中華文化。任務有六個方面。他以會員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如不能舉行會員大會時,得召開會員代表大會。宗親會設理事31人,後補理事11人,監事9人,候補監事3人,由會員大會或會員代表大會選舉,任期四年,連選連任。理事會選9人為常務理事。在常務理事中選1人為理事長,4人為副理事長。監事會選3人為常務監事。理事長代表宗親總會對內總領會務。第一,第二屆理事長為楊森將軍。第三,第四屆理事長為楊寶琳女士。第五,第六屆理事長為楊清欽先生。

楊清欽先生憑借自身堅定信念和財力,一方面全力倡修古跡遺址,弘揚歷史偉人業績風范;另一方面興學育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倫理道德。並多次來大陸祭祖捐資。

如今,董楊宗親總會已改為全球董楊童宗親總會。

現在研究楊氏歷史文化和楊氏名人學術思想的學會、研究會(所)及有關網站也不斷涌現。如開封楊氏族史研究會,常德師院隋楊帝研究所,福建董仲舒楊震學術研究會等。常見的楊氏網站有:中華楊氏網,全球楊氏宗親網 。

■來源:中華姓氏譜牒 http://www.pudie.com

楊姓源流·楊氏歷史

--------------------------------------------------------------------------------
本屆總編:鵙遠 律師:WGE CEO:YHJ WD 第11篇/章·發布人: 遊客 〔網路查詢〕〔返回欄目〕

--------------------------------------------------------------------------------

佛潭與金門官澳楊氏手足情深

漳浦縣趙家堡是宋朝皇族閩沖郡王趙若和,即宋太祖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美的第十世孫於公元1279年流亡避難隱居的地方。在趙家堡的荷花池中也有這樣的一座橋。橋以一條平板石樑橋與一券頂拱橋兩部分組成。橋共建六個長方形橋墩,三條石橋梁,拱橋則做石柱護欄,建造者還惟恐世人不理解其苦心,於橋樑上刻了"汴派橋"三個大字。(圖片來源:東南在線)

在閩南漳浦縣佛潭鎮,有一座楊氏祖廟,在金門縣官澳村,也有一座楊氏祖廟。兩座祖廟形似神似,祖龕的牌位,一世祖均是亮節,二世祖均是世昌(佛細)、世耀(佛成)、世隆(佛潭)。七百多年來一脈相承,兩地楊氏同宗同祖,常來常往,手足情深。

佛潭楊氏祖廟顧問楊振芳先生編撰了佛潭楊氏歷史淵源考,官澳楊氏祖廟總幹事楊延文先生策劃出版了達山堂專輯,兩本書敘述了相同的歷史事實:南宋楊亮節,楊太後之弟,官封處置使。元兵入侵,亮節奉益王、廣王南奔。公元1276年5月,亮節的外甥即帝位(稱為端宗)於福州。11月,元兵攻陷福州。亮節隨駕至泉州,因軍務別往,及歸,少帝一行已至潮州。遂攜三個兒子世昌、世耀、世隆追到漳州。因第三子途勞染疾,寄養於漳浦佛潭農家。亮節與長子、次子來到廈門,想覓船前往廣東崖山與少帝會合。此時傳來崖山兵敗、少帝投海的不幸消息,亮節悲憤不已。遂與兩子渡海到浯州(今金門),隱居於官澳珠寶石下,誓誡子孫莫為元臣,鬱郁以終。

初秋,筆者赴金門旅遊。行前,年已八旬的退休幹部楊振芳先生特地送來有關資料,開列名單,要我為他「探親」。他說,金門楊氏與佛潭楊氏關系密切。先祖世隆定居佛潭,因而號佛潭,其長兄、二哥也隨之號佛細、佛成。楊佛潭「乃擇地於佛潭之左」定居,娶妻陳氏,生四子,分為四大房。他70多歲時作自述一文以示子孫,記載其父及兩位兄長定居浯州官澳的情況,說明當時雙方有互通音訊。古建築佛潭楊氏祖廟於1985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不時有台澎金馬及東南亞的宗親前來祭拜。官澳的楊氏祖廟也常有大陸宗親前往謁祖,清末修建,當時資金僅夠建後堂,佛潭宗親知道後發動募捐,續建了前堂。2001年底佛潭宗親曾組織30多人前往金門拜祖。

在金門旅遊期間,承導游鄭女士的熱心聯系安排,筆者采訪了楊氏家廟和達山堂總幹事楊延文先生,獲得了不少第一手資料。官澳楊氏祖廟大門的對聯是:「翊主南遷矢志冒危惟報宋,思君北向甘心就隱不臣元」,概括敘述了那一段辛酸的歷史。楊延文先生感慨地說,先祖是皇親國戚,宋亡後來到

『叄』 台灣金門高粱酒八八鋁罐42度750mL

台灣沒有 53度 高粱酒給你一份資料參考台灣金門高粱酒價格表<table x:str="" border="0"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 width="878"><tr height="19"><td height="19" width="258">品名<td width="95">產地<td width="139">規格<td width="129">單位<td width="85">酒度<td width="86">免稅批發價<td width="86">免稅零售價</tr><tr height="19"><td height="19">58度金門高粱酒(淡紅色包裝)台灣金門600毫升件(1X10套X2瓶)58度——<td x:num="">260</tr><tr height="19"><td height="19">58度金門高粱酒(淡藍色包裝)台灣金門600毫升件(1X10套X2瓶)58度——<td x:num="">260</tr><tr height="19"><td height="19">58度金門高粱酒(特級)台灣金門600毫升件(1X12盒)58度——<td x:num="">120</tr><tr height="19"><td height="19">58度金門高粱酒(馬蕭精裝)台灣金門600毫升件(1X12盒)58度——<td x:num="">120</tr><tr height="19"><td height="19">56度金門高粱酒12年窖藏台灣金門750毫升件(1X6盒)56度——<td x:num="">980</tr><tr height="19"><td height="19">2008八八坑道紀念酒(龍栓酒)台灣媽祖1000毫升件(1X6盒)58度——<td x:num="">390</tr><tr height="19"><td height="19">金門高粱酒台灣金門600毫升件(1X12盒)58度——<td x:num="">220</t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