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誰知道安塞縣的風土人情
安塞縣 陝西省延安市安塞縣
基本概況
安塞古為白翟地,秦漢以來設置高奴縣,隋唐五代為金明縣,宋設置安塞堡,於南宋淳佑壬子年(1252)立縣,距今已有750餘年。
安塞地處西北內陸黃土高原腹地,鄂爾多斯盆地邊緣,位於陝西省北部,延安市正北,西毗志丹縣,北靠榆林市靖邊縣,東接子長縣,南於甘泉縣、寶塔區相連,東經108°5′44〃至109°26′18〃,北緯36°30′45〃至37°19′3〃,屬典型的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
縣境南北直線距離92公里,東西直線距離36公里,總土地面積2950平方公里,占延安市總面積的8.04%,其中耕地106.4萬畝,95%屬於山地。全縣轄7鎮、5鄉、1個街道辦事處,211個村委會,1018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6.4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2.89萬人。人口密度為55人/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安塞地形地貌復雜多樣,境內溝壑縱橫、川道狹長、梁峁遍布,由南向北呈梁、峁、塌、灣、坪、川等地貌,山高、坡陡、溝深。全縣有4條大川,溝壑密度為4.7萬條/平方公里。最高海拔為1731.1米(鐮刀灣鄉高峁山),最低海拔為1012米(沿河灣鎮羅家溝),平均海拔為1371.9米。
縣城海拔為1061米。地勢除王家灣鄉南高北底外,其它地區多由西北向東南傾斜。主要山丘有高峁山、雅行山、白豬山、天澤山、玉皇廟嶺、神嶺山等。
氣候特點
安塞的氣候屬中溫帶大陸性半乾旱季風氣候,四季長短不等,干濕分明。春季氣候回升較快、風沙大、雨量少,有霜凍和春旱;夏季溫暖,有伏旱、暴雨、冰雹和陣性大風出現;秋季溫涼,氣溫下降快而有霜凍;冬季寒冷而乾燥。境內有延河、大理河、清澗河3條水系,主要河流有延河、杏子河、西川河、小川河、小溝河、雙陽河等。
水資源總量為15572萬立方米,人均947立方米。年平均氣溫8.8℃(極端最高溫36.8℃,極端最低溫—23.6℃),年平均降水量505.3毫米(最多為645毫米,最少為296.6毫米),年日照時數為2395.6小時,日照百分率達54%,全年無霜期157天。主要自然災害有:乾旱、大風、冰雹、霜凍等,尤以乾旱最為嚴重。
自然資源
安塞縣自然條件較差,但資源相對豐富。
一是土地資源。人均佔有土地面積29.5畝,且類型多樣、土層深厚、光照充足,晝夜溫差較大,適宜農林牧業綜合發展,主產玉米、小米、蕎麥、豆子等雜糧,年產量3萬噸左右。
二是油氣資源。安塞油田於1983年發現,已探明石油儲量1.4億噸以上,油層遍布全境,是一個規模較大的低滲透油田。天然氣貯量也十分可觀,目前正處在起步發展階段。
三是人文旅遊資源。安塞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境內堡寨眾多,關隘四設,較有名的有王窯秦直道、方家河仰韶文化遺址、雲品寺北魏石窟、龍安古城、蘆子關、高橋寨等。安塞曾是陝甘寧邊區的一部分,具有光榮的革命歷史,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有20多個中央直屬機關設在安塞,是黨中央重要的後方基地。毛澤東曾在王家灣居住過58天,指揮了青化砭、蟠龍、羊馬河三大戰役,發表了《關於西北戰場的作戰方針》和《蔣介石正處在全民的包圍之中》兩篇光輝著作。安塞也是「為人民服務」的發祥地,張思德當年在我縣樓坪鄉石峽峪燒木炭時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李鐵映、曾憲林、伍紹祖、劉力貞等曾在縣城南郊的延安保育小學就讀。安塞是保留承傳中華古老文化最集中、最完整的區域之一。以安塞腰鼓、剪紙、農民畫為代表的民間藝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國內外享有較高聲譽。安塞腰鼓粗獷豪放,氣勢宏大,先後參加了第十一屆亞運會開幕式、香港回歸慶典、建國五十周年大慶等國家和省、市重大活動的大型文藝廣場表演,受到廣泛贊譽,被譽為「東方第一鼓」和「中華鼓王」。安塞剪紙、農民畫以其古樸的藝術風格而倍受青睞,被譽為藝術的「活化石」。民歌、嗩吶、泥塑等獨具風采,先後被國家文化部授予「民間繪畫之鄉」、「剪紙之鄉」和「腰鼓之鄉」,被陝西省文化廳命名為「民歌之鄉」。
社會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十五」以來,安塞縣依託資源優勢,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機遇,大力實施「石油強縣,產業富民」發展戰略,經濟社會得到了長足發展。2005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13.66億元,財政總收入達到7.99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3.62億元,與「九五」末相比,年均分別遞增11.1%、36.54%和25.38%。農民人均純收入2399元,較「九五」末凈增693元。
以棚栽、草畜、林果為主的農村特色產業開發勢頭強勁,農村經濟呈現出結構優化、活力增強、效益提升的良好發展態勢。五年新建大棚16785棚,棚栽業面積發展到3.26萬棚(其中大棚2.26萬棚),大棚棚均收入達6000元以上。建成了集新品種、新技術引進示範、技術培訓、工廠化育苗、生態觀光為一體的生態農業示範園。新建經濟林果9萬畝,累計達到23.2萬畝,其中蘋果13.3萬畝,被省農牧廳確定為全省優質蘋果基地縣;人工種草面積達25.6萬畝,發展各類舍飼養殖戶3000多戶。累計實施退耕還林面積110.36萬畝,林草覆蓋率由過去18%提高到30.6%。水土流失侵蝕模數由1999年的1.2萬噸/平方公里下降到8000噸/平方公里。農民人均基本農田達到1.7畝。
城鎮開發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新進展。全面啟動實施了城北區開發建設工程,建成了環城路,實施了步行街和一道街改造、天然氣輸配、自來水管網改造、垃圾場建設等工程,城市服務功能日趨完善,品位得到全面提升。延靖高速公路貫穿南北。後先建成鐮王、安子、棗賈三級油路7條,89.55公里,新建、改造砂礫石公路270公里,五年新增公路里程303公里,全縣公路總里程達到2203公里,實現了鄉鄉通油路目標,被國家交通部確定為全國農村公路建設示範縣。農村自來水入戶率達到74%,通電入戶率達99%,移動通信覆蓋全縣,村通電話率達到91.6%。石油工業快速發展。勘探開發和舊井挖潛改造實現了重大突破,2005年原油產量達到53.3萬噸,較「九五」末凈增22.3萬噸,實現產值11.4億元。石油工業提供的收入佔到財政收入的93%。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教育事業快速發展,「兩基」鞏固提高順利通過了省政府的復查驗收。對外文化交流更加頻繁,腰鼓、剪紙、農民畫、民歌四大文化品牌開始向市場化、產業化方向邁進。安塞先後被評為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文化工作先進縣、體育工作先進縣、農村初級衛生保健工作先進縣和省級「雙擁」模範縣、省級文明縣城、衛生縣城。
安塞方言簡錄1,左勝刻了 2,家一滿可失笑了
3,你是不是想奶打藍 求不蛋二兩蛋 就見不得你們這號人 瓷錘
4,你拉可也!!!吃飯藍吧!!!!!!!!!!!
5
A:作甚可了
B:該上買口鍋
A:買鍋做甚了
B:哎,你不曉得,惡們家內個歲小子把人皆得鍋打爛爛
A:哎!你看這i個憨娃娃,則打人皆鍋色
B:昂,那些家後僧be惡們家鍋打爛爛,惡們家歲小子就把人皆鍋打爛爛
AB:你說兩個憨娃娃^_^
6,你害哈吧?你到底害哈了還是害不哈?
7,抗寧的了,你們雜界都不直親里說了?該是把雜脫笑的都說說嗎!
8,A:吃藍么?吃的甚?
B:吃的洋芋擦擦
A:害哈藍么?害哈老個甚?
B:求也害不哈!!!
後記:
還有很多,一時也想不起來,以後慢慢增加。如有看不懂的,我可以給解釋。
『貳』 關於安塞旅遊
我是安塞的,安塞的腰鼓,剪紙,名歌都很有名。現在來,可以到一道街的文化館看一看,其實在正月十四時,有大型的腰鼓過街表演。 還可以到距離縣城大概100公里王家灣,吃一碗羊肉,相當不錯! 賓館大概,安塞賓館,晶海酒店,都不錯,後者較貴!!
『叄』 聽說榆林市清澗縣開采出來石油和天然氣,是真的嗎
是的,榆林市裡的家家戶戶現在都用上了天然氣!
『肆』 求助:陝西榆林是個什麼樣的城市
榆林經濟發展連續五年以16%以上的速度增長。2004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185.04億元,同比增長17.5%,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8億元,增長30%,高出全省9.3個百分點。對外貿易出口總值達5119.7萬元,增長30.6,全年引近國內資金實際到位56.3億萬元,增長298.7%,財政總收入共計完成40.3億元,增長55.1%,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9億元,增長58.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13元,增長12.4%,農民人均純收入1652元,增長14.9全市金融機構存款余額229.28億元,貸款余額184.8億元,分別增長34.1%和20.7%。農業總產值23.36億元,增長44%,糧食總產量131.72萬噸,增長50.2%,畜禽總產量968萬頭(只),增長6.82%,擁有農業機械動力162.11萬千瓦。盛產黃河灘棗、大明綠豆、陝北羊子、陝北洋芋、沙漠蔬菜和三邊蕎麥等六大名牌產品,都是具有廣闊市場的「無公害綠色產品」,其中大明綠豆、紅小豆、蕎麥遠銷港澳台、日本等海內外各地,榆林已成為全國著名的小雜糧主產區。工業四大支柱產業為煤炭、油氣、電力、化工,增加值達到88.7億元,增長28.7%,全市工業總產值235.5億元,增長33.4%,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00.45億元,增長42.3%,煤炭產量達到4405.4萬噸,增長8.1%,天然氣9.5億立方米,增長20.4%,原油410萬噸,精甲醇32.86萬噸,增長50.5%。市內發電量39.52億千瓦時,增長20.9%。地方傳統工業名優產品毛線、毛毯、地毯、皮革、羊毛防寒服質優價廉,滿載著榆林人民的淳樸靈秀而享譽四方。 榆林以其豐富的能源礦產資源,被美譽為中國的「科威特」,是正在建設的國家能源化工基地,最終實現科技融入資源型的中國「能源矽谷」。全市已發現8大類48種礦產。煤炭,預計儲量2714億噸,探明1660億噸,神府煤田是世界七大煤田之一。最近,吳堡縣境內探明特優焦煤儲量15億噸。天然氣,預測儲量5萬億立方米,探明儲量7474億立方米,是迄今我國陸上探明的最大整裝氣田,氣源主儲區在靖邊、橫山兩縣。最近,米脂、清澗境內也發現大型天然氣田。石油,預測儲量11億噸,探明儲量3億噸,油源主儲區在定邊、靖邊、橫山、子洲四縣。湖鹽,預測儲量6000萬噸,探明儲量330萬噸。岩鹽,預測儲量6萬億噸,約佔全國岩鹽總量的26%,探明儲量8854億噸。此外,還有比較豐富的高嶺土、鋁土礦、石灰岩、石英砂等資源。市內自產水資源總量30.92億立方米,地下水可開采量7.81億立方米。榆林礦產資源的潛在經濟價值超過30億元,位居全國各地市前列,成為未來國家能源重要接續地。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榆林進入大規模勘探開發階段,進入新世紀,榆林資源開發以實現「三個轉化」為方向,走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資源開發正朝著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方向邁進。西煤東運形成以大柳塔為中心的現代化煤炭基地;在靖邊建成亞洲最大的天然氣凈化裝置,西氣東輸已實現向北京、西安、銀川等大中城市供氣;西電東送工程落在榆林,榆林將成為全國最大的火電生產基地。1998年,國家計委正式批准榆林為國家能源重化工基地。
『伍』 陝西省榆林市有哪些地方
陝西省榆林市是世界少有的礦產富集區,全市原煤、天然氣、原油等礦產資源潛在價值約佔全國總量的30%。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煤炭探明儲量約佔全國的1/6。近年資源開發使當地財政收入快速增長,但脫貧速度遠遠滯後。榆林市財政收入過去5年翻了近3番,2005年達到67億元,排全省第三。但這個財政大市12個縣市區中有10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2個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全市35%的行政村尚未脫貧,農民人均純收入還達不到全省平均水平,貧困人口全省最多。神木縣去年產原煤8200多萬噸,是全國產煤第一縣,縣域經濟綜合實力排名位居陝西省第一名,財政收入高達19.8億元。但是這個縣仍有貧困人口12萬人,佔全縣總人數的1/3左右。
『陸』 子長縣的地理
子長縣地處陝西省北部居中,北依橫山山脈南麓南臨永坪川,居延安地區北部清澗河上游。縣境東端馬家砭、南溝岔鄉與清澗、子洲兩縣接壤;南部熱寺灣、余家坪鄉與延川縣、延安市毗鄰;西部安定鎮、李家岔鄉與安塞、靖邊兩縣相連;北依橫山山脈與橫山縣交界。子長縣介東經109°11′58~110°01′22、北緯36°59′30~37°30′00之間,東起馬家砭鄉西溝岔村,西至李家岔鄉麻嶺山村,最長處72公里;北起高台鄉石窯台村,南至余家坪鄉邢家溝村,最寬處55.70公里。子長縣總面積2395.36平方公里,約占陝西省總面積的1.16%,占延安地區總面積的7%。
縣城瓦窯堡位於東經109°39′、北緯37°08′,為子長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自瓦窯堡沿210國道至清澗縣城49公里,至延川縣永坪鎮25公里,至延安95公里,至橫山縣城292公里(經綏德、米脂),至靖邊縣城281公里(經綏德、子洲),至子洲縣城135公里(經綏德),至西安444公里。沿省道至安塞縣城68公里。 民國初,境內僅有家庭婦女紡織、農村手藝匠和少數硝皮場、制氈坊、煤炭場等,且處於時斷時續、難以為繼狀態,民眾的衣、食、住、行及生活用品則依賴外地輸入。
民國二十三年(1934)始,境內大部辟為蘇區,縣蘇維埃政府頒行保護工商業政策,境內工業得以恢復和發展。私營小煤窯、氈坊、酒坊、絲織坊、瓷窯等手工業作坊興起,鐵器製造業在陝北一帶負有盛名。為適應戰爭需要,陝北游擊隊(後改為紅27軍)在今李家岔鄉華里溝、羊兒砭、紅崖灣、小草灣、閻家溝等地先後興辦由十多個小爐匠組成的兵工廠,打制矛、刀,修理步槍,製造土地雷、土槍等。二十四年(1935)春,陝北省蘇維埃銀行在瓦窯堡北川桃園村創辦制幣工廠,製造銀幣、銅幣以及印刷紙幣和布幣。二十五年(1936)春,西北軍委在今欒家坪鄉下十里鋪村創辦修械所,瓦窯堡興辦有被服廠、鞋襪社等。六月,中央機關由瓦窯堡遷駐保安(今志丹縣),境內為國民黨軍第84師高桂滋部和第86師高雙成部占據,民間手工業和公營工業大多歇業或外遷。
陝甘寧邊區政府成立初期,邊區工業品外援尚未斷絕,境內工業尚停留於小手工業作坊水平,部分行業受外貨影響勉強維持,陶瓷業由於晉瓷輸入瀕臨倒閉;硝皮場、氈坊受三邊皮毛影響,力不能支;唯煤炭開采業、鐵器製造業尚能立足。據民國三十年(1941)統計,子長縣有炭窯12處、瓷窯3處、絲織廠5處、紙廠1處、鐵匠鋪50餘家。民國三十一年(1942)始,私營、公營工業迅速發展,人民的生活、生產資料基本達到自給。據三十七年(1948)統計,子長縣有炭窯14處、絲織坊13處、瓷窯2處、鐵匠鋪60餘家,有工業工人614人。瓦窯堡城內手工業作坊有磨坊、豆腐坊、屠宰坊、皮坊、成衣鋪等16個行業146家。
1949年底,子長縣有縣屬工業企業6個,年產值18萬元。1951年,省、地機關開辦於境內的工業企業或撤離或下放,大部分設備外運,少數笨重機械留交地方使用。
1953年,手工業者逐步組織起來,走合作化道路。至1956年,基本完成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手工業合作化。1958年,子長縣出現「辦廠熱」,先後興辦各類廠礦企業1966個,其中煉鐵、煉鋼、煉焦、採煤、磚瓦、翻砂、油頁岩、玻璃等工礦企業854個,由於脫離實際、貪多求快、盲目冒進,造成嚴重的勞民傷財後果。至1961年,「大躍進」時興辦的工業企業大多停辦。
「文化大革命」期間,境內工業企業受到嚴重干擾和沖擊,正常的生產秩序被搞亂,企業、職工靠吃「大鍋飯」維持生計。
1978年之後,經過撥亂反正,貫徹執行「工業三十條」,抓企業經營管理,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擴大企業自主權,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工業體系,計有煤炭、石油、電力、磚瓦等18個工業行業,產品由原煤、簡單機械配件和匠作工具製造發展到電、原煤、石油、水泥、機磚、日用陶瓷、半機械化農具、糧食加工品、服裝等。1989年子長縣有獨立核算工業企業59個,全員勞動生產率(人均工業產值)4440元,其中全民所有制企業3424元,集體所有制企業5827元。1990年,子長縣有獨立核算工業企業42個,從業人員3751人,擁有固定資產3512萬元,子長縣工業總產值4446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9691萬元的45.88%。
2003年列為全省煤化工基地縣,煤種為全國稀有的44—45號氣煤,具有特低灰、特低硫、低磷、高揮發份、高發熱量、高粘指數等特點,被有關專家稱為「天然化工精煤」。確立了「整合資源、市場化運作探礦權、發展煤化工」的煤炭發展思路,生產原煤424萬噸。煤化工工業園區被省政府列為重點支持的100個縣級工業園區之一。原油產量91.36萬噸。子長縣私營企業及個體工商戶累計發展到5834戶,從業人員2.86萬人,非公有制經濟總產值佔到經濟總量的24.14%,成為支撐縣域經濟增長的又一支重要力量。 子長縣農業用地158.6萬畝,其中基本農田27萬畝,百萬方以上水庫3座、淤地壩932座。糧食生產以穀子、玉米、小麥、豆類為主,糧食總產8.55萬噸。以養殖為主的草畜業成為農民致富奔小康的主導產業,產值達1.88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33%;薯業、梨果、棚栽和蠶桑等補充產業迅速壯大。建成優質牧草基地40萬畝、畜牧大鄉5個、養殖大戶659戶,舍飼羊子存欄8.1萬只,生豬存欄9.46萬頭,大家畜存欄1.5萬頭,子長縣梨果面積13.5萬畝,梨果總產達1.53萬噸,其中水晶梨3萬畝,建成陝北地區最大的水晶梨生產基地;實現了「萬棚縣」目標,蔬菜種植品種達22類69種,蔬菜總產7.8萬噸;優質桑園發展到5萬畝,年養蠶能力達9500張。生態環境建設進展順利,1999年以來,子長縣累計退耕還林(草)93萬畝,與1998年相比,治理程度由10.05%增加到34.2%,林草覆蓋率由6.16%增加到29.95%,生態環境總體上有了明顯改善。新農村建設扎實推進,農村新貌開始顯現,以205省道沿線為主的40個。
1998年列為全國生態環境建設重點縣,2000年列為全國退耕還林還草試點示範縣、全省苗木基地縣。子長縣累計退耕還林(草)93萬畝,退耕還林整體合格率達到99.66%。子長縣林草覆蓋率達到32.8%,城區達到63%。
2012年實現農業總產值11.4億元。子長縣農業用地158.6萬畝,其中基本農田29.1萬畝,百萬方以上水庫1座,淤地壩909座。糧食生產以穀子、玉米、小麥、豆類為主,總產7.7萬噸。以養牛、養豬為主的草畜業蓬勃發展,以棚栽、果桑、薯業為補充的多元化產業格局基本形成。建成規模化養殖場20個,形成了較完善的畜種改良、飼草飼料加工和畜禽疫病防治服務體系;建成西北地區最大的薯類良繁基地,生產馬鈴薯32.5萬噸,1995年、2012年分別被命名為全國首家「中國洋芋之鄉」和「中國綠色馬鈴薯示範縣」;水果面積19.64萬畝,總產達2.4萬噸,被列為陝西省優質蘋果基地縣;蔬菜種植品種達22類69種,總產11.5萬噸;優質桑園發展到5.7萬畝,年養蠶能力達1萬張。中葯材種植面積突破3.5萬畝,子長縣自主研發的「秦篦2003蓖麻雜交種」獲省級產品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