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昌都有多少個縣
昌都地區
轄11個縣,地區行政公署駐昌都縣
昌都縣(城關鎮)
芒康縣(嘎托鎮)
貢覺縣(莫洛鎮)
八宿縣(白瑪鎮)
左貢縣(旺達鎮)
邊壩縣(草卡鎮)
洛隆縣(孜托鎮)
江達縣(江達鎮)
類烏齊縣(桑多鎮)
丁青縣(丁青鎮)
察雅縣(煙多鎮)
② 西藏昌都地區有哪些縣市
共計十一個縣,分別是:昌都縣、左貢縣、芒康縣、類烏齊縣、八宿縣、洛隆縣、邊壩縣、察雅縣、江達縣、貢覺縣、丁青縣
③ 貢覺縣油扎鹽礦()
油扎鹽礦位於貢覺縣東南,有簡易公路通往礦區,交通較方便。
鹽礦產於老第三系貢覺組雜色泥礫岩中。礦體長3公里,寬0.5—1公里,面積2.5平方公里,是一個大的透鏡體。石鹽礦石分為含泥礫石鹽礦石、泥礫質鹽礦石、泥礫鹽礦石和脈狀鹽礦石四種類型,礦石主要由石鹽、石膏、白雲石、方解石和泥礫組成。礦體平均厚度265.91米,氯化鈉含量一般為20%—50%,最高可達95.12%,為一中型礦床。
礦區有一鹽泉從地下流出,流量約0.48升/秒,含鹽度37.67毫克/升。相傳西藏和平解放前,鹽泉周圍有藏兵把守,當地群眾吃鹽十分困難,要向藏兵繳納一定數量的青稞方能背取鹽泉之水熬曬取鹽。
1951年,中國科學院西藏工作隊地質組李璞等在藏東地區進行路線地質及礦產調查時,對油扎、察那托兩個鹽泉以及這一地區的地層和含鹽性做了粗略的地質工作,將這套含鹽紅色地層稱為「貢覺紅層」,為鹽礦普查找礦提供了重要線索。四川省地質局科研所鉀鹽研究室於1971年再次調查了這兩個鹽泉點,把「貢覺紅層」的時代初步定為白堊紀,並第一次提出「角礫岩化次生岩」是含鹽層位。其後四川省地質局第三區測隊進行昌都幅1∶100萬區域地質調查時,根據油扎剖面的孢粉分析及其組合特徵,首次將「貢覺紅層」確定為第三系貢覺群。
1973—1975年,西藏地質局第一地質大隊何書元等對貢覺群主要地段進行了1∶20萬路線地質填圖和水文地質調查,劃分了三個含鹽遠景區段,並在貢覺群中採到了老第三系化石。編寫有《西藏昌都地區第三系貢覺紅層鹽礦普查報告》。
80年代初,西藏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提出了要求有關部門解決昌都地區農牧民食用鹽困難的提案。第一地質大隊重新分析和研究了這一地區的有關資料,提出在油扎—察那托一帶可望找到工業食用鹽礦床,並建議首先進行重力和電法測量工作。1982年西藏地質局物探大隊由李志達、雷自孝組成的鹽礦普查分隊在第一地質大隊陳開國等的配合下開展了物探工作,圈定出兩個低負重力異常區,其中1號異常面積6平方公里,估算鹽礦儲量2.5億噸,提出了驗證孔位,建議工程驗證。
1984—1985年,西藏第一地質大隊組成陳開國為技術負責人,有陳慶雲、馬永海等技術人員參加的鹽礦分隊對油扎鹽礦開展了普查—詳查工作。首先在物探異常范圍內施工了3個鑽孔,均探到了厚達百米以上的鹽石層,證實了物探的推斷。1985年轉入詳查,測制了1∶1萬地形圖及地質簡測圖,投入鑽探工作量3555米,探明氯化鈉總儲量3.39億噸,其中可利用儲量3.02億噸。
利用物探方法勘查鹽礦在西藏是第一次,實踐證明,用重力物探方法探尋埋藏在深部的鹽礦床具有很好的找礦效果,油扎鹽礦的勘查就是典型的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