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內蒙古呼倫貝爾市扎賚諾爾區地稅局王振鵬認識的有嗎
我又他電話 你要嗎
② 扎區房屋徵收處是什麼地方是什麼工作單位
扎賚諾爾區,隸屬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由滿洲里市代管。
房屋徵收處屬於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下屬單位。
受委託承擔市區國有土地范圍內由市人民政府作出徵收決定的房屋徵收與補償的日常管理工作;指導與監督街道、鎮國有土地房屋徵收與補償工作。
③ 呼倫貝爾的行政區劃
截至2015年,呼倫貝爾市轄2個市轄區、4個旗、3個自治旗,5個市。 地名人口(萬人)(2014年)面積(平方千米)行政區劃代碼海拉爾區281440150702扎賚諾爾區15279150703滿洲里市(含扎賚諾爾區)32732150781牙克石市3527590150782扎蘭屯市4216800150783額爾古納市828958150784根河市1619659150785阿榮旗3312063150721陳巴爾虎旗618634150725新巴爾虎左旗422000150726新巴爾虎右旗424839150727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3310356150722鄂倫春自治旗27(不含松加兩地)59880(含松加兩地)150723鄂溫克族自治旗1419111150724 此處區劃地名資料截止到2015年12月;面積、人口數據出處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網站,人口數據截至2014年。
註: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政府駐地為鄂倫春自治旗境內加格達奇。 本詞條中的人口、民族、經濟和社會相關統計數據除特殊說明外暫未包括松加兩地。
④ 新設的扎賚諾爾區到底算哪個城市的
扎賚諾爾區隸屬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由滿洲里市代管。
扎賚諾爾區:
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下轄區,由由滿洲里市代管,地處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呼倫貝爾市西北部,東臨滿洲里市和新巴爾虎左旗,南瀕呼倫湖,西部、南部與新巴爾虎右旗接壤,北靠滿洲里市。截至2020年,扎賚諾爾區共轄6個鄉級行政區,包括5個街道、1個鎮,分別是第一街道、第二街道、第三街道、第四街道。
(4)呼倫貝爾扎賚諾爾區開戶傭金擴展閱讀
建制沿革:
1954年4月,扎賚諾爾區政府改稱扎賚諾爾區人民政府,扎賚諾爾區隸屬滿洲里市。
1955年5月,扎賚諾爾區人民政府改稱扎賚諾爾區人民委員會。
1957年2月,扎賚諾爾區改為扎賚諾爾礦區,升格為縣級建制。
1958年6月,撤銷扎賚諾爾縣級建制,同時撤銷扎賚諾爾礦區人民委員會,10月9日成立滿洲里市人民委員會扎賚諾爾辦事處和滿洲里市紅旗人民公社。
1960年6月,扎賚諾爾礦區人民公社成立,保留辦事處,隸屬滿洲里市人民委員會。
1961年12月,內蒙古黨委批准成立扎賚諾爾礦區人民委員會,隸屬滿洲里市人民委員會。
1969年8月,扎賚諾爾礦區隨滿洲里市劃入黑龍江省。
1979年7月,扎賚諾爾礦區隨滿洲里市重新劃歸內蒙古自治區。
1980年7月,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批准扎賚諾爾礦區恢復旗縣級建制。
2004年2月,扎賚諾爾礦區改為扎賚諾爾區,由滿洲里市代管。
2013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民政部將扎賚諾爾礦區以呼倫貝爾市扎賚諾爾區備案,為縣級行政區劃建制,以扎賚諾爾礦區的管轄區域為扎賚諾爾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第三街道新政街1號,由滿洲里市代管。
⑤ 扎賚諾爾區的經濟
1902年扎賚諾爾建礦後,扎賚諾爾發展成為一座煤炭工業工業城市,煤炭工業始終處於主導地位,在國民經濟體系中佔有明顯優勢。在20世紀80年代前,扎賚諾爾因緊靠蘇聯,強調「政治邊防」和「軍事邊防」,同時受計劃經濟束縛,且對煤炭資源和國家扶持過於依賴,經濟發展受到較大制約。90年代起實行經濟體制改革,依託地緣優勢發展對外貿易,調整單一產業結構,經濟得到較快發展。
2014年,扎賚諾爾區地區生產總值完成60.7億元,比2013年增長8.2%;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3.7億元,比2013年增長11%;地方財政總收入完成6.6億元,比2013年增長10.7%;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3.66億元,比2013年增長19.5%;公共財政預算支出完成5.21億元,比2013年增長14.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5300元,比2013年增長7.5%。 綜述
由於地理位置、氣候條件等因素的制約,扎賚諾爾不適宜農業產業化,漁業占第一產業的比重達70%以上。2013年,扎賚諾爾區實現第一產業增加值1.9237億元,比2012年增長2.7%;第一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由1996年的11.5%下降到2013年的3.48%。
漁業
1912年,呼倫貝爾自治政府同俄商簽訂捕撈合同,大批俄國人入境在呼倫湖區從事捕撈,1917年前後出現第一次捕撈高峰。1920年始有中國人捕撈。1928年為第二次大規模捕撈時期,有漁戶30多戶(其中俄國漁戶18戶),經營者多為俄國工商業資本家和中國商號掌櫃,捕撈人員2000餘人。1913—1932年漁獲量90098噸。1932年起由偽滿統一經營漁業。1940年1月成立的興安水產株式會社壟斷了呼倫湖漁業,年捕撈量在5000噸以上。1945年8月後,蘇僑甘寧拍得日本資產,雇中國人捕撈。1946—1947年成立多家漁業合作社,漁業生產在滿洲里市政府和漁業工會有組織的情況下進行。
1948年內蒙古漁業公司成立,呼倫湖收歸國家所有,漁業統一經營管理。1952年漁業公司更名為扎賚諾爾水產總廠,1955年又更名為達賚湖漁場。1958—1966年是20世紀呼倫湖水位最高時期,也是第三次大規模捕撈時期,增設了沿湖分場,從季節性捕撈轉為常年性生產,擴大了沿湖泡沼捕撈范圍,捕撈量大幅增加。1967—1979年漁業生產徘徊不前。1980年起水產行業進行體制改革,水產品市場放開,漁業快速穩步發展。1985年後年產量控制在1萬噸以下。1994年,達賚湖漁場改組為達賚湖漁業有限公司,1997年又改制為呼倫湖漁業集團有限公司。2003—2004年,呼倫湖集團剝離輔業,改製成立呼倫湖漁業有限公司。1998年後,受氣候乾旱影響,湖水位下降,生態環境變化較大,水產品產量銳減,漁業生產起伏較大。
呼倫湖漁業生產主要在冬夏兩季進行,以冬季冰下捕撈生產為主。捕撈生產方式分為明水期捕魚和冰下捕魚兩種形式。冬季以冰下大拉網捕魚、捕蝦為主;明水期以網箔生產為主,兼有機船或掛網捕魚、機船拉蝦、岸邊拉(推)蝦或蝦箔等。捕撈水產品主要有鯉魚、鯽魚、鯰魚、白魚、小白魚、狗魚、蝦等。人工養殖的水產品有大銀魚、凹白鮭、高白鮭、烏鱧、河蟹、鯰魚、細鱗斜頜鯝、河蚌等。
牧業
扎賚諾爾是傳統牧區。20世紀上半葉,狩獵是除煤炭生產外的主要經濟活動,主要獵取旱獺、沙狐、黃羊、麝鼠、大雁、野鴨;養殖的牲畜以蒙古牛、蒙古馬和蒙古羊為主,沒有棚圈,主要靠放牧。1948年後三河馬成為主要的馬匹品種。50年代引進細毛羊、哈白豬、長白豬、來亢雞等畜禽,並開始對牛、羊、馬進行雜交改良,推廣牲畜棚圈飼養。70年代引進奶牛和水貂。1980年起實行「壓馬、縮羊、發展牛」政策,馬大幅減少。80年代出現養雞專業戶和大企業辦養雞場。1988年頒布《野生動物保護法》,獵殺野生動物被禁止。90年代中期後,多數單位和個人不再養馬。1995年開始養狐。2003年建特種動物養殖基地,養殖獺兔、貂、狐狸、貉等。 2013年,扎賚諾爾區牲畜存欄5.2萬頭(只),其中大牲畜存欄0.1萬頭,羊存欄1.6萬只,豬出欄3.5萬頭;豬牛羊肉總產量2132噸,其中豬肉1830噸,牛肉60噸,羊肉242噸;羊毛產量45噸。
農業
扎賚諾爾區的農業屬城郊型農業,以生產蔬菜瓜果為主,品種主要有馬鈴薯、西紅柿、黃瓜、白菜、甘藍、辣椒、茄子、西瓜、香瓜等,亦種植小麥、豌豆、甜菜、玉米等作物。1904年靈泉附近始有移民墾荒種菜。1960年實施「大開荒」,耕地面積達到2364.5公頃,1967年減少到1260.1公頃。70年代中期開始推廣溫室大棚和農業機械。1976年「農業學大寨」,扎賚諾爾各大廠礦紛紛開墾耕地、建立農場,1979年耕地面積達到最高值2945.2公頃。此後耕地大幅減少。2000年起發展設施農業和出口創匯農業。 2013年,扎賚諾爾區耕地面積117公頃。
採集業
扎賚諾爾草原地廣人稀,野生植物資源豐富。20世紀初俄國人開始用打草機械打草,後逐漸形成規模,1949年打草655萬公斤。此外境內居民多自發採集野菜、中草葯、水生植物和食用菌等。20世紀80年代以前,年採集野菜約3500—4000公斤,山果約600—700公斤,中草葯約400公斤,蘆葦約2萬噸,食用菌約7500公斤。1980年起采葯量驟增,年採集量超過5000公斤,1985年頒布《草原法》後採集量銳減。進入90年代以來,由於生態環境變化等原因,打草和採集野菜、食用菌、蘆葦、草葯的活動規模越來越小,產量逐年減少。 綜述
扎賚諾爾區的第二產業由採掘業、加工製造業、電力生產供應業和建築業構成,其中採掘業占據主導地位。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工業產值結構中,重工業始終佔70%以上,全民所有制工業始終占據80%以上,中央、自治區、盟、市屬工業企業產值在90年代中期以前始終佔97%以上。1958—1961年為地方工業發展的第一次高潮,80年代後地方工業發展進入第二個高潮,地方工業佔比由1995年的1.48%上升到2005年的22.82%。
2013年,扎賚諾爾區實現第二產業增加值22.3253億元,比2012年增長14.9%,其中工業增加值19.4655億元,比2012年增長15.2%;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3家,實現產值32.4億元,利潤總額-4.64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由1996年的53.0%下降到2013年的40.4%。
采礦業
1902年《中俄黑龍江煤礦條約》簽訂,俄國取得在黑龍江境內、東清鐵路沿線采礦的特權。同年9月建立波洛尼科夫礦,由東清鐵路理事會管轄。1910—1924年為俄國資本家包辦經營煤礦,1924年由中蘇合辦。1903—1924年共產煤458.9萬噸。1934年5月,煤礦歸「滿洲炭礦株式會社」統轄。日佔期間,煤礦當局建斜井10個、豎井3個、露天礦1處。到1943年共建有煤井18個,露天礦3處。
1946年中共西滿分局護路軍接管煤礦,恢復生產。1952—1956年扎礦先後劃歸哈爾濱鐵路管理局、東北煤管局、煤炭工業部哈爾濱管理局。1958年10月,扎賚諾爾煤礦改為扎賚諾爾礦務局,下設靈泉煤礦、西山煤礦和基建工程處;同年12月礦務局劃歸內蒙古燃料工業廳領導。1965年,礦務局改回煤礦建制。1970年煤礦劃歸黑龍江省煤管局。1972年恢復扎賚諾爾礦務局建制。1979年礦務局劃歸內蒙古煤炭工業廳,1983年又劃歸東北內蒙古煤炭工業聯合公司領導。1985年,煤炭工業部批准扎賚諾爾礦務局為地(師)級單位。1994年東北內蒙古煤炭工業聯合公司解體,扎賚諾爾礦務局由煤炭工業部和內蒙古煤炭廳管理。1999年,扎賚諾爾礦務局更名為扎賚諾爾煤業公司,成為呼倫貝爾煤業集團公司的成員單位。2000年扎煤公司改制為國有獨資公司。2002年,扎煤公司隨呼煤集團公司劃歸呼倫貝爾市管理。 2007年,央企華能集團重組扎煤公司,成為華能呼倫貝爾公司的下屬企業。 2013年,扎煤公司煤炭產量1567萬噸,主營業務收入26.8億元,利潤-5.3億元。
此外,扎賚諾爾區於1949年開辦了小煤礦,1969年組建五七煤礦(扎賚諾爾礦區煤礦)。七八十年代,為安置上山下鄉知識青年及各單位職工謀取福利,開辦了多個小煤窯。後礦務局及礦區允許私人開采礦務局煤礦的尾礦和殘柱,80年代中期有小煤礦30多家。1988年組建礦區第二煤礦,整頓小煤礦開采秩序。1996年成立礦區第六煤礦。2000年,境內小煤礦全部關閉。
除煤炭開采外,還於1977年在礦區西山後建立扎賚諾爾採石場。1980年採石場有職工40人,生產毛石2000立方米。1985年後產值不斷下降,企業虧損,1993年停產。
電力工業
1903年俄國人安裝了220伏直流發電機組,供煤礦生產用電。20年代建立了2所直流發電所。1934年日本人設立一個發電工段。1938年建成第一座低溫低壓火力發電廠,到1945年有3機3爐,裝機容量4240千瓦。
1952年,扎賚諾爾電廠全部設備恢復正常運行。1962年電廠劃歸呼倫貝爾電業局。1962—1982年礦務局調入4台列車發電站以緩解電力供應緊張局面。扎賚諾爾電廠經多次擴建,到1966年有6台爐、5台汽輪發電機,總裝機容量9840千瓦。70年代周邊地區用電量猛增,遂於1974—1985年新建4機4爐裝機容量6.2萬千瓦的靈泉發電廠。1975年,列車電站與電廠並網發電。1980年成立扎賚諾爾供電局,扎賚諾爾電廠改稱扎賚諾爾發電廠,由發電、供電合一轉變為發、供分設。1982年,扎賚諾爾發電廠因設備老舊而停止運營。1983年靈泉發電廠並入嶺西電網,成為嶺西電網的主力廠和調峰調頻廠。2004年新建滿洲里深能源達賚湖2×200兆瓦熱電廠。 2009年開工建設深能源20萬千瓦風電項目。 2011年建設華潤10萬千瓦風力發電項目。 2014年,扎賚諾爾區發電量為16.9億千瓦時。 2015年,深能源20萬千伏光伏發電項目開工建設。
工業園區
扎賚諾爾工業園區位於扎區南部,為自治區級工業園區,設立於2003年。2004年規劃面積10.98平方公里。2005年更名為重化工業基地,後又改為工業園區。園區成立以來,陸續招引了熱電、風電、光電、煤化工、冶金、建材、進出口加工等類型的企業。 截至2013年,園區有企業33家。 2014年工業園區規劃用地面積為51平方公里,規劃能源、化工、冶煉、新型建材等綜合利用、裝備製造、服務6個產業板塊,以化工和冶煉為主導產業,形成「一園區兩基地」的跨區域空間發展格局。 綜述
扎賚諾爾區第三產業由流通企業和服務性企業構成,其中流通企業佔主導地位。2013年,扎區完成第三產業增加值31.0183億元,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由1996年的35.50%上升到56.12%。
商業貿易
清雍正年間,境內始有旅蒙商和坐商。20世紀初隨著東清鐵路開通和扎賚諾爾建礦,中俄商戶逐漸增加。1914年一戰爆發,俄國商人為供應本國軍需物資,紛紛湧入滿洲里和扎賚諾爾經商,個體商業和餐飲業急劇擴張,到1920年「八乍市」(俄語「市場」之意)成為扎賚諾爾商業中心。1929年中東路事件後商業蕭條。日佔期間一切物資由日本人專賣,商業蕭條。1946年後個體私營商業有所發展。1948年扎賚諾爾成立大眾合作社(次年改組為供銷合作社)和職工消費合作社。1956年商業「公私合營」,成立扎賚諾爾公私合營總店。後陸續成立百貨、蔬菜食品雜貨、糖業煙酒、飲食服務等國營商業公司。1964年後個體經濟全部被取締。1978年後個體工商業戶和集市逐漸恢復發展。1985年礦區建成第一個綜合農貿市場。1989年建成靈泉市場。90年代建成人民市場和露天菜果批發市場。1992年後隨著滿洲里沿邊城市的開發開放,個體私營商業逐步取代了國有商業。2000年百貨公司破產重組,2003年被浙商並購。2005年,礦區市場經營服務中心轄6個市場,商戶600餘戶,交易額7000餘萬元。 2014年,扎賚諾爾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0億元,比2013年增長13%;有外貿企業30家,進出口額完成15.3億元,增長14.3%。
旅遊業
2002年,扎賚諾爾礦區外經貿旅遊局成立。2005年規劃建設扎賚諾爾國家礦山公園。 2013年,扎區規劃建設「一帶四園」(從扎賚諾爾蘑菇山舊石器遺址至達賚湖的文化產業帶及扎賚諾爾文化園、民族歷史文化園、礦山工業文化園、湖泊濕地文化園), 初步形成了集觀光、休閑、度假為一體,吃、住、行配套的完整產業鏈條, 猛獁旅遊區獲批成為國家4A級旅遊區。 2014年,扎區全年旅遊人數突破220萬人次。 2015年,扎賚諾爾溫泉休閑旅遊度假區(國家級釣魚運動主題旅遊度假區)投入運營。
⑥ 面向呼倫貝爾招生包括滿洲里嗎
面向呼倫貝爾招生包括滿洲里。
滿洲里是由呼倫貝爾市代管的內蒙古自治區直轄縣級市和內蒙古自治區計劃單列市(准地級市),代管呼倫貝爾市扎賚諾爾區,是中國最大的陸運口岸城市,是國務院確定的國家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境內滿洲里口岸是中國最大的陸路口岸。
滿洲里市位於內蒙古呼倫貝爾大草原的西北部,東依大興安嶺、南瀕呼倫湖、西臨蒙古國、北接俄羅斯。全市總面積732平方公里(含扎賚諾爾區);總人口(含扎賚諾爾區)32萬,其中戶籍人口17萬,由蒙、漢、回、朝鮮、鄂溫克、鄂倫春、俄羅斯等20多個民族組成。
滿洲里原稱「霍勒津布拉格」,蒙語意「旺盛的泉水」。1901年因東清鐵路的修建而得俄語名「滿洲里亞」,音譯成漢語變成了「滿洲里」。
滿洲里是一座擁有百年歷史的口岸城市,融合中俄蒙三國風情,被譽為「東亞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