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金銀交易 » 昌都類烏齊縣貴金屬開戶
擴展閱讀
渭南市天然氣開戶手續 2021-12-16 12:20:24
井岡山期貨開戶 2021-12-16 12:02:48

昌都類烏齊縣貴金屬開戶

發布時間: 2021-11-22 03:34:48

1. 類烏齊-左貢成礦亞帶

類烏齊-左貢成礦亞帶隸屬於類烏齊-耿馬成礦帶,該成礦帶位於瀾滄江結合帶西側、左貢-施甸陸塊東緣,與類烏齊-耿馬邊緣褶沖帶和岩漿帶一致,以錫、鉛、鋅為主的成礦帶。通常以蜂腰部為界,區分為北部的類烏齊-左貢成礦亞帶和南部的勐統-耿馬成礦亞帶。在類烏齊-左貢成礦亞帶中除已發現與花崗岩有關的小型錫礦3處外,其餘僅有銅、鉛鋅礦點多處。近期工作新發現許多銀、金、銅礦點,共有銀礦點31處、金礦點12處、銅(銀)礦點17處、錫礦點27處和鎢礦點11處,是一個新的具有潛在找礦遠景的成礦帶。

(一)成礦地質背景

類烏齊-左貢成礦亞帶在察瓦龍以北、昌都盆地以西,包括嘉玉橋群在內,主要出露地層為中上三疊統、石岩系—二疊系、下古生界酉西群和前寒武系吉塘群。後兩者為一套低中變質的基性火山-復理石建造,厚愈萬米,構成他念他翁古隆起帶的主體部分。它們可能屬原特提斯島弧帶的一部分。石炭系—二疊系為瀾滄江洋西側的被動邊緣沉積帶,加玉橋群可能亦屬同類沉積,而後在陸內匯聚階段遭到變質和變位。這些地層均被中上三疊統所超覆,後者為碳酸鹽岩-碎屑岩系,中三疊統夾少量火山岩。屬次穩定型河流、濱海至淺海沉積。部分地區其上不整合以侏羅系的海陸交互相碎屑-碳酸鹽岩沉積-紅色碎屑沉積。它們在昌都盆地及類烏齊北端的羌塘盆地東南端分布較廣。勐統-耿馬成礦亞帶位於柯街-南汀河斷裂和昌寧-孟連瀾滄江結合帶之間,出露地層從震旦繫到第三系。震旦系及古生界為淺變質碎屑岩夾碳酸鹽岩和中基性火山岩,其中西盟群下部變質較深達角閃岩相。屬被動邊緣的淺海—半深海沉積。類烏齊-耿馬成礦帶內的岩漿岩包括震旦系—下古生界變基性火山岩,泥盆系—石炭系板內張裂型基性火山岩以及中新生界中酸性和部分基性火山岩及侵入體,其中以中新生代的中酸性侵入體與成礦的關系最為密切。它們在北段集中分布於類烏齊以南,而南段從昌寧-永德-耿馬-西盟形成斷續分布的岩帶,主要岩類有花崗閃長岩、二雲母花崗岩、鈉長花崗岩及花崗斑岩等,單個岩體一般規模不大,以燕山晚期—喜馬拉雅期為主,印支期燕山期次之。它們的形成可能是燕山晚期喜馬拉雅期陸內匯聚階段的熱動力作用的重熔產物,或因重力均衡調節作用產生的地殼拉伸、上隆的熱動力作用所造成的S型花崗岩。這些岩體的共同特點是:①過鋁質花崗岩;②普遍以富硼為特徵,含大量電氣石,成為電氣石花崗岩或電英岩;③岩體侵入與構造線一致。帶內的構造變形強烈、褶皺緊閉,產生向西(南段)或向南向北(北段)的逆沖推覆構造,構造線方向在北段以北西-北北西,南段近南北向。

(二)成礦系列和成礦作用特點

成礦帶研究程度較低,至今尚未發現大型礦床,主要成礦系列除已確定的與燕山晚期—喜馬拉雅期酸性岩體有關的Sn-W-Pb-Zn礦床(Ⅲ2)外,根據近期研究,在北段的類烏齊—左貢成礦亞帶中,可能還存在同期斑岩中的Au-Ag礦床(Ⅲ3)和中新生代沖斷剪切帶中的Ag多金屬礦床(Ⅲ4)等兩種成礦系列。根據在北段的工作,有關成礦作用有如下特點。

(1)在賦礦圍岩與地球化學背景上,類烏齊-左貢成礦亞帶內前寒武系吉塘群、下古生界酉西群和上三疊統巴貢組為賦礦圍岩,也是晚白堊世花崗岩圍岩。在圍岩變質地層地球化學背景上,W、Sn及Ag、B、As、Sb、Bi、Pb等元素,或部分岩層中Au、Mo、Zn、Hg、Ba等元素,高於地殼克拉克值,大多高達多數倍或數十倍,均與錫、鎢礦化有關,並常見金、銀元素相伴生,或與銀、金礦化直接有關,為區內十分重要的礦源層。

(2)晚白堊世花崗岩具Sn-W和Ag-Au多金屬成礦專屬性,其原因可能是晚白堊世花崗岩熔漿主要來自上述元素背景值較高的陸殼重熔及與Sn、W、B、Ag、Au元素及其組合元素熔入並富集於高、中溫期後熱液中有關。如錫石(黑鎢礦)電氣石-石英型錫礦,以賽北弄錫礦床為代表,雲英岩型錫礦則有夏雅錫礦化點等。

(3)成礦時代主要是晚白堊世至早第三紀,其中金、銀多金屬礦化相對晚於錫、鎢(多金屬)礦化。礦床點的空間分布,受北西向主幹斷裂和次級北北西向、北北東向斷裂及晚白堊世含錫花崗岩體的控制,在後者旁側有錫(鎢)礦化點,外圍伴有銀(金)多金屬礦化,反映二者在礦床成因上的密切聯系和共生關系。因而礦床點的空間分布上,具有成群、成帶展布的特點。

(4)成礦帶自北而南,由於成礦演化、圍岩性質和斷裂活動強度的差異,成礦元素組合上呈有規律的變化,在類烏齊-濱達地區成礦元素以Sn、W為主,察雅吉塘-左貢美玉地區成礦元素以Ag、Sn為主,而在左貢田妥—東達村一帶則以Ag、Au為主。

(5)銀、金多金屬礦化類型種類繁多,如構造破碎帶充填交代銀、金多金屬礦型,含金、銀硫化物石英脈型,含銀、金菱鐵礦-赤鐵礦脈型,含銀、金重晶石脈型,含金斑岩脈型,接觸交代型,及容礦岩石為碳質泥灰岩含銀、金礦型等。其中以構造破碎帶充填交代銀、金多金屬礦化類型在區內分布普遍,最為重要,尤以類烏齊堆拉-嘎格斷裂帶含銀、金礦化為佳(圖11-26)。

圖11-26類烏齊堆拉嘎格斷裂及礦點分布圖

1—中上侏羅統;2—上三疊統巴貢塘組;3—上三疊統波里拉組;4—上三疊統甲丕拉組;5—前石炭系吉塘群;6—晚白堊世花崗岩;7—礦點

在堆拉嘎格銀金礦(化)帶上,發現堆拉銅-銀多金屬礦點的礦體具有明顯的垂直分帶特點,自上而下為:①氧化帶,主要礦物為膠狀褐鐵礦、針鐵礦、網脈狀褐鐵礦與褐鐵礦化角礫岩;②次氧化帶,主要礦物為褐鐵礦、水赤鐵礦、孔雀石、銅藍、黑銅礦、鉛礬、砷華等;③原生帶,主要礦物為黃銅礦、黝銅礦、輝銀礦等。

很顯然,褐鐵礦鐵帽是銅、銀礦化物礦床的氧化帶,是找礦的重要標志。

(6)圍岩蝕變及找礦標志。①與銀、金礦化有關的主要圍岩蝕變有黃鐵礦化、褐鐵礦化、硅化、絹雲母化、高嶺石化,其次為碳酸鹽化、菱鐵礦化、重晶石化等。褐鐵礦化是礦點內氧化帶中最為廣泛分布的一種蝕變,由黃鐵礦、鏡鐵礦等含鐵礦物在表生條件下的風化、淋濾作用形成,同時在褐鐵礦化岩石見醒目的孔雀石、銅藍等次生銅礦物,成為明顯的找礦標志;硅化是礦點內普遍分布的熱液蝕變作用之一,銅、銀多金屬礦化與早期硅化有著密切的關系,而絹雲母化常與硅化相伴出現。②與錫(鎢)礦化有關的主要圍岩蝕變有雲英岩化、角岩化、電氣石化、黃玉、螢石化、硅化及碳酸鹽化等。其中,錫石(黑鎢礦)-電氣石-石英型錫礦的圍岩蝕變,在巴貢組砂板岩普遍具面型角岩化蝕變帶,伴之電氣石化和硅化,而與錫礦關系最密切的蝕變是近礦圍岩的電氣石化、電英岩化、硅化和碳酸鹽化。雲英岩型錫礦的圍岩蝕變主要為雲英岩化、角岩化、電氣石化、黃玉、螢石化、硅化與碳酸鹽化,其中雲英岩化呈帶狀或面型蝕變產出於花崗岩的內接觸帶上,與錫礦化密不可分。角岩化以面型蝕變分布於花崗岩的外接觸帶上;電氣石化與雲英岩、斑岩、角岩疊加,其強度與錫礦化同步消長,是直接找錫標志;黃玉螢石化賦存於上述蝕變帶內,與錫礦化關系極為密切;硅化與電氣石、碳酸鹽與硫化物等相伴生,分布廣泛。

圍岩蝕變帶寬約500m,以構造破碎帶為中心向兩側蝕變強度逐漸減弱以致消失,隨之礦化程度也趨於變低,但總體上銀、金及銅礦化的分布范圍比圍岩蝕變窄得多。

(7)據統計,錫石(黑鎢礦)-電氣石-石英型錫礦含Sn的質量分數w(Sn)為脈狀礦石0.1%~1.09%,富錫礦脈礦石8.41%~27.48%,角礫狀礦石0.24%~1.55%,局部可高達9.14%~45%;一般礦石中WO3的質量分數w(WO3)達0.03%~0.277%,最高可達0.619%~1.22%。賽北弄中型錫礦床Sn的質量分數w(Sn)大於0.2%~3.8%,局部可達9.16%~45%。雲英岩型錫礦Sn的質量分數w(Sn)一般為0.1%~3%;含WO3為0.041%~0.083%,並伴生Au、Ag、Cu等。夏雅錫礦點Sn的質量分數w(Sn)變化介於0.022%~3.16%,WO3為0.0010%~0.168%。據高吉、東達村、阿若、東帕、略覺-龍達等金礦點化學分析資料表明,岩金含金品位一般為0.1~1.16g/t,低者僅0.001~0.0071g/t,高者3.324~3.954g/t,最高者可達9~12g/t。堆拉銅、銀多金屬礦點,礦石Ag含量一般為4.4~882.0g/t,最高可達1448.0g/t,Cu的質量分數w(Cu)為0.43%~5.94%,氧化礦石最高可達27.80%。可見,在該區找到一批上規模的銀、金、銀、鎢礦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8)區內衛片解譯表明,環形構造發育,呈多個套合和緊鄰的環形構造組成密集區。其環形構造的分布與礦(化)體分布趨於一致,如類烏齊的賽北弄-堆拉、羅冬-巴下等地。同時,重砂和化探異常沿構造帶呈串珠狀分布,以Ag、Cu、Au、Sb、Zn、Sn、W、Hg、Pb、As等多金屬礦物出現及高背景值或高強度的綜合化探異常分布,人工重砂金含量一般為0.0033~0.050g/t,高者達0.08338~0.7698g/t。從上述情況可以看出,該區對於尋找具一定規模的銀、金、銅成礦遠景區,其成礦地質條件和成礦地球化學背景是優越的。

(三)找礦遠景區

根據我們及有關兄弟單位的工作,類烏齊-左貢成礦亞帶內可以確定3個普查找礦遠景區(圖11-27)。

A區為類烏齊-浜達Sn-W、Ag-Au-Cu遠景區:區內已發現中型遠景的賽北弄錫礦床1處,Sn-W、Ag-Au礦點20多處,以前者為主。Sn-W礦多與岩體有關,Ag-Au礦多與北西向構造破碎帶有關,形成復雜的硫化礦脈,如堆拉-嘎格等礦點,礦石Ag的質量分數w(Ag)最高可達1448.0×10-6,Cu的質量分數w(Cu)為0.43%~5.97%,有進一步工作價值。

B區為察雅吉塘-左貢美玉Ag-Au,Sn-W普查遠景區。該區以Ag-Au為主,Sn-W次之。已發現礦點20處,其中如夾持於左貢大斷裂和玉曲河大斷裂之間,位於夏雅岩體西端的馬甲納、馬惹、借納等礦點。它們分布於3km2范圍內,富硫化物礦脈沿北西西向小斷裂群及其間的破碎蝕變砂岩充填交代,形成熱液型含銀、金的鉛鋅礦點。部分樣品的分析結果w(Pb)為0.74%~5.6%,w(Zn)為0.14%~6.0%,w(Ag)為20×10-6~218.1×10-6,最高達450×10-6,且有多處舊采坑廢渣出現。在他念他翁新生代偏鹼性岩北段,還發現炯馬、得壟和謀謀等3個二長斑岩和爆發角礫岩。它們相距很近,斑岩全岩蝕變,在內接觸帶見到寬3~5m的含金褐鐵礦礦脈群,w(Au)為0.13×10-6~0.39×10-6。謀謀爆發角礫岩筒中,發現多條強黃鐵礦化的角礫岩礦化體,揀塊分析含Au為15×10-9~70×10-9,Ag為21.3×10-6,Hg為6400×10-6,Pb為615×10-6,As為9000×10-6,顯示出有利於金成礦的元素組合。Hg的含量已達工業要求,因此該區是一個可供進一步尋找的斑岩型和破碎帶中Ag、Au的遠景區。

圖11-27類烏齊-左貢錫、金、銀、鎢礦成礦遠景區劃分布圖

(據陳福忠等,1994修改)

C區為類烏齊北西吉曲-甲桑卡砂岩型與沉積熱液改造型銅礦普查遠景區,該區位於類烏齊縣北西羌塘盆地東南端與昌都盆地交接地帶。在前人工作基礎上,近期發現銅礦點多處,通過研究,已確定存在兩種類型銅礦床,即砂岩中的沉積-熱液改造型銅礦床和砂岩型銅礦床。前者以孔莎、浪打、浪欠那等為代表,已發現礦點10餘處,含礦岩系為新第三系及中上侏羅統紅色砂泥岩系,受北西向斷裂破碎帶或層間破碎帶控制,呈似層狀、透鏡狀、脈狀礦體產出,規模不大,主要礦物有輝銅礦、黃銅礦、孔雀石等,呈星散狀、細脈狀產出,Cu的質量分數w(Cu)為1.1%~13%,富含Ag,含量為50×10-6~1000×10-6,圍岩蝕變以褪色化為主,是重要的找礦標志。後者以新發現的當尕等礦點為代表,含礦岩系為上侏羅統紅色砂泥岩,含礦層為灰白色含長石石英砂岩、含礫砂岩與粉砂岩等,屬湖濱及河口砂壩相等。一般含礦3~4層,厚3~15m,長數百米至千米,主要礦物有孔雀石、黃銅礦等,呈網脈狀、星散狀分布於砂岩的填隙物中,部分在礫石中出現,Cu的質量分數w(Cu)一般為1.04%~4.5%。

該區含礦層位多,延伸較穩定,有進一步工作價值,加強研究,可望找到Cu-Ag礦床。

2. 礦產地質工作調查現狀

藏東地區的礦產調查起步較晚,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原西藏地礦局地質一隊在研究區開展以鐵、煤為主的礦產勘查評價,評價了妥壩煤礦、察雅卡貢煤礦等礦產地。

1966年,原西藏地礦局地質一隊發現了玉龍銅礦床,1967年開始進行礦點檢查評價,於1972~1976年實施的地質、物化探、鑽探工作,證實玉龍銅鉬礦床屬典型的斑岩型銅(鉬)礦床,評價為超大型斑岩銅鉬多金屬礦床;1971年發現莽總斑岩型銅礦床,後評價為中型斑岩型銅鉬礦床;1974年發現多霞松多斑岩型銅鉬礦床,1976~1979年評價為大型斑岩銅鉬礦床;1975年發現馬拉松多斑岩銅礦床,1979~1980年評價為大型斑岩型銅礦床;1973年發現扎那尕銅礦床,1981~1983年評價為中型斑岩型銅礦床;1977年發現馬牧普斑岩型銅鉬金礦點,1988年經初查評價為有金礦找礦潛力的鹼性斑岩型銅金礦床(點)。至此,玉龍斑岩銅鉬多金屬成礦帶被確立。1995年開始對玉龍銅礦Ⅱ號礦體進行補勘。到目前為止,評價出超大型礦床1個、大型礦床3個、中型礦床1個,帶內還相繼發現了其他礦(化)點23處,成為我國乃至亞洲最有遠景的銅多金屬基地。同期,原地礦部高原地調大隊,成都地礦所等科研單位對藏東地區開展過較系統的地質礦產調查研究。

20世紀80年代初,西藏地礦局地質一隊評價了塞北弄錫礦及往過筒銅礦。

1997年以來,西藏地礦局地質六隊先後在該區進行礦點檢查和化探異常的二級、三級查證工作,每年投入上百萬元進行基礎地質工作和化探異常檢查工作,在金、銀礦產的找礦勘查評價方面取得較大的進展,如各貢弄斑岩型銅金礦的勘查、丁欽弄銅銀多金屬礦床點的勘查、趙發涌鉛鋅礦、干中雄銀鉛鋅多金屬礦、濱達一帶的鉛鋅礦化點等。

1999~2003年度開展的地質大調查項目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各項目承擔單位通過地質草測、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1:1萬土壤地球化學測量、地質地球化學綜合剖面測制、野外快速分析、槽探、坑探和鑽探以及其他地質工作,發現和證實了一批重要的礦床(點),對某些礦床的礦床類型和礦床規模的認識取得較大進展。

2000年開始的地質大調查,發現並證實類烏齊-左貢帶的北段存在強烈鉛鋅銀礦化帶,存在一個鉛鋅銀多金屬成礦帶,北起織翁尕,南至干中雄以南,踏勘和初步研究認為,趙發涌、南越拉和干中雄可能達到大型礦床規模。新發現多個礦產地,月窮弄(摘龍)錫礦、織翁尕鉛鋅礦、干中雄鉛鋅礦、趙發涌鉛鋅礦。在拉諾瑪鉛鋅礦帶發現大型礦1處,中小型3處,礦化點多處,在拉諾瑪礦區存在著3個礦化富集地段,即03線36線、92線-116線、136線以南地段。2004年,在芒康縣新發現索打錫銅多金屬礦。

在玉龍斑岩銅礦成礦帶上,與鹼性斑岩有關的金礦床的尋找已經取得一定的突破。各貢弄礦床已經圈定了一定規模的金礦(化)體,新發現弄窪優者Cu,Au礦,新發現恆星錯Ⅰ號、Ⅱ號兩條礦化破碎帶。恆星錯具有典型的斑岩型礦床的圍岩蝕變特徵、面型蝕變分帶明顯。Cu,Mo,Pb,Zn,W,Co,Ag等異常特徵具有較明顯的分帶性,Cu,Mo,W在內帶,Pb,Zn在外帶。認為恆星錯斑岩體是一個具有一定規模的、具備一定銅資源潛力的斑岩型銅(鉬)礦。

江達島弧帶發現並證實了丁欽弄銀銅多金屬礦床具有大型規模,並且新發現的滇達鉛鋅礦。

川西地區總體地質研究程度相對藏東較高,已發現的472處礦產地中的小型礦床、礦點、礦化點僅進行過一般性的踏勘或地表檢查工作,部分提交了相應的礦點踏勘檢查工作總結。已結束勘查工作的呷村、夏塞等8個大中型礦床,僅呷村銀多金屬礦床達詳查,主礦段達初勘,其餘7個為初步勘查。先後提交的大中型礦床地質報告有:《四川省白玉縣嘎衣窮銀多金屬礦床普查報告》、《四川省白玉縣勝莫隆鉛鋅礦床普查報告》、《四川省白玉縣孔馬寺汞礦床普查報告》、《四川省白玉縣呷村銀多金屬礦床詳查報告》、《四川省白玉縣呷村銀多金屬礦床勘探報告》、《四川省巴塘縣措莫隆錫多金屬礦床普查報告》、《四川省巴塘縣夏塞銀鉛鋅礦床普查報告》、《四川省巴塘縣杠日隆鉛鋅礦床普查報告》、《四川省巴塘縣納交系鉛鋅礦床普查報告》等。

義敦島弧帶的找礦工作在巴塘砂西銀鉛鋅礦、夏隆銀鉛鋅礦、興普勒含銀鋅錫礦、腳根瑪鋅錫礦、絨衣措西錫礦、熱朗澤銀鉛礦和白玉熱隆錫礦一帶取得重要進展,地表的物化探工作和地質成果較為吻合。重點解剖了熱朗澤銀鉛礦和白玉熱隆錫礦,發現二者具有大型以上礦床規模;基本查明了曲靖鉛鋅礦、底勒銀鉛礦、虐顏錫銀礦點的規模;新圈定了13個找礦前景較好的Ag,Pb,Zn,Sn,Cu組合異常。

1999~2006年以來,成都地質礦產研究所承擔了中國地質調查局礦產地質調查評價項目「藏東地區礦產資源綜合找礦預測與評價」;宜昌地質研究所承擔了金沙江阿中-戈波一帶地物化遙礦產資源綜合預測評價研究;西藏地調院地質六隊承擔了「西藏夏日多-馬牧普銅金銀礦產資源評價」、「藏東類烏齊-左貢金銀銅鉛鋅多金屬成礦帶遠景評價」;四川地調院承擔了「四川白玉-得榮義敦島弧帶銀錫多金屬礦產資源評價」,「藏東波密-八宿-洛隆富鋅放射性及貴金屬礦產資源潛力評價」;江西地調院承擔了「西藏東部秀格山-則達地區銅多金屬資源評價」;河南地調院承擔了「西藏丁青列索卡-泥拉拉卡地區鉑鎳鈷鉻資源調查評價」等;西藏地調院承擔了「西藏藏東江達火山島弧帶北段銅銀多金屬礦評價」,重點對丁欽弄銀銅多金屬礦床進行勘查評價;西藏地調院承擔了「西藏藏東拉若瑪鉛鋅礦多金屬礦評價」項目。以上項目的實施取得大量找礦成果。

3. 金沙江帶多島弧-盆演化與羊拉銅礦床

早古生代時,在統一的「泛揚子」陸塊上,川西、滇西及藏東地區「具有震旦系及其以後的沉積蓋層」。早古生代末,除金沙江帶的部分地段尚有未完全退去的水域外,金沙江帶及其兩側陸塊區大部隆升成陸,同時早古生代末的加里東運動使得前泥盆紀地層廣泛而又強烈的變形變質,區域上表現為泥盆系不整合或假整合於下伏地層之上。晚古生代,金沙江弧-盆系以昌都-蘭坪陸塊西側的羌塘-吉塘-崇山-瀾滄殘余弧作為前鋒弧,於志留紀末在早古生代變質「軟基底」的基礎上,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開始古特提斯金沙江弧-盆系的生成、發展和演化。大體經歷了如下幾個階段(圖3-9)。

晚三疊世中晚期,金沙江帶進入全面陸內碰撞造山階段。於金沙江造山帶內及其後緣的邊緣前陸盆地中堆積形成碎屑磨拉石和含煤建造,並不整合超覆在金沙江構造混雜岩之上。金沙江結合帶西側的昌都陸塊區,晚三疊世早期於弧後前陸盆地中形成河湖相-濱海相碎屑磨拉石建造,不整合蓋在下伏不同時代地層之上;晚三疊世中晚期繼續其弧後前陸盆地的發展、演化,形成淺海相碳酸鹽岩至海陸交互相含煤碎屑岩建造;至晚白堊世,前陸盆地逐漸萎縮消亡。

七、陸內匯聚階段(E—Q)及其成礦作用

新生代是三江地區乃至青藏高原的形成與隆升時期,最後的造山作用形成大規模的沖斷推覆,大規模的走滑和由沖斷推覆及拉伸作用形成的地表及岩石圈規模的分層折離和滑脫。一方面形成一些斷陷、走滑和拉伸、拉分盆地;另一方面又對早期形成的山系疊加、改造和地殼的強烈增厚,並伴隨著強烈的岩漿活動、變質作用、構造作用和有色金屬、貴金屬礦產的成礦作用。金沙江帶中所有各個時代形成的礦床皆定形於陸內造山過程中,並不同程度地受到構造作用、岩漿活動的疊加、改造,顯現出一礦多礦種、礦床類型復雜多樣的特點。

金沙江帶不同構造單元中產出的構造蝕變岩型礦床、後生層控型礦床等都是於陸內造山過程中構造作用的產物。產於構造蛇綠混雜岩中的構造蝕變岩型金礦,如霞若金礦、王大龍金礦、哀牢山金礦等,受逆沖推覆和韌性剪切構造作用控制;產於火山岩中的構造蝕變岩型金礦,如西渠河金礦、阿中金礦等,受剪切構造蝕變破碎帶控制;產於中咱-中甸陸塊西部邊緣推覆-滑脫構造帶中的後生層控型銅鉛鋅礦床,如納交系鉛鋅礦、拖頂銅礦、三家村鉛鋅礦、格蘭銅礦等,受伸展滑脫構造控制或逆沖推覆和伸展滑脫構造的聯合控制。

4. 構造成礦系列劃分方案

劃分與構造演化階段一致的構造-成礦系列,主要根據礦床的成因類型、成礦的構造背景與環境、定位空間,以及相對精確的成礦時代。同時按照構造階段、構造單元(岩漿單元)、構造期和礦床類型,區分為大系、系列(亞系)、礦床類型等不同級別的構造-成礦系列,根據上述原則及實際資料,初步在三江地區劃分出3個成礦大系、10個成礦系列、若干亞系及其相應的礦床類型。

三江地區構造-成礦系列劃分如表11-2。

在劃分構造成礦系列時,我們注意到以下幾點。

(1)根據本區某些礦床的特徵,應屬熱水沉積礦床。如保山地塊中的魯子園和勐興鉛鋅礦床,它們具有固定層位、層狀、似層狀礦體,細微粒結構和層紋狀、條帶狀構造,鉛同位素成礦年齡與圍岩一致,因此可能是與早古生代被動邊緣有關的熱水-沉積礦床。察雅-江城中生代坳陷的青海雜多阿戈則馬賽含銅黃鐵礦礦床和雲南勐臘新山菱鐵礦-多金屬礦床,含礦岩系均為上三疊統甲丕拉組、層狀礦體、條帶狀構造,可能是前陸盆地中的噴氣沉積礦床。

表11-2三江地區構造-成礦系列簡表

續表

(2)本區原有的許多產於碎屑岩及碳酸鹽岩中的層控礦床,按其特徵可能分解為同生礦床(噴氣礦床)和後生礦床兩部分,前者如勐興、魯子園等,而對於後生礦床,由於礦化層位並不是成礦時期(通常是晚於礦化層),而在整個中國、甚至在世界范圍內,具有層控特點的後生熱鹵水礦床,大多數是在構造反轉期定位成礦的,因此,這部分礦床多數應按其區域構造特點,歸入陸-陸碰撞階段形成的後生熱水成礦系列中(

)如察雅-江城中生代坳陷中許多砂岩型鉛礦床,保山地塊中的若干汞礦床等。

「七五」期間,三江地區劃分的大地構造單元包括10個Ⅰ級單元、13個Ⅱ級單元和若干Ⅲ級單元;12個構造-岩漿帶和9個成礦帶、18個成礦亞帶,它們之間大都具有良好的對應關系(圖11-1)。此次工作,我們將這些成礦帶適當調整為13個成礦帶,根據這些成礦帶中構造成礦系列的分布特點(表11-3),以及主要礦床類型的礦床特徵,可以看到本區的成礦作用有以下特點:①三江地區的成礦作用,集中出現於中新生代的中特提斯和陸-陸碰撞階段,主要礦床的成礦時代集中於燕山期以後,而在60~25Ma形成高潮(表11-4)。②不同類型礦床或成礦系列常以察雅-江城中生代坳陷為軸呈對稱分布,島弧及火山弧成礦系列出現於它的兩側,被動邊緣型噴氣-沉積礦床(Ⅰ1)及碳酸鹽岩中後生熱鹵水成礦系列(

),分別出現於兩側的保山地塊和中咱地塊的邊緣,碎屑岩中後生熱水成礦系列

則集中於察雅-江城中生代坳陷帶中,成礦年齡的分布也有類似的中央較低兩側較高的對稱本區分布特點。③陸-陸碰撞階段所表現出的大推覆、大走滑特點,是本區的構造特色,相應的的一些富於特色的大型、超大型礦床,都是與這些大型推覆帶、走滑帶密切相關的(圖11-2),新生代出現的與走滑斷裂有關的跨單元的金沙江-紅河富鹼岩帶,控制了玉龍-芒康帶上超大型Cu-Mo礦的形成,出現於金沙江-哀牢山板塊結合帶和甘孜-理塘結合帶上的推覆帶和沖斷帶,直接控制了哀牢山金礦帶和嘎拉金礦的形成和分布;具有推覆走滑特點的近南北的沘江斷裂系,控制了金頂鉛鋅礦的形成;近期發現的夏塞大型富銀礦床以及很有遠景的亞金銀金礦點,也是位於柯鹿洞-鄉城大型沖斷剪切帶上,本區的絕大部分錫、鎢礦床和稀有金屬礦床,都是出現在推覆帶或邊緣褶沖帶中的同碰撞或晚碰撞階段的重熔花崗岩中。甚至呷村的與弧間裂谷火山岩系有關的黑礦型礦床,也受到後期大斷裂的富化和改造。④本區金礦床的潛在遠景很大,銀礦床在「八五」期間也有重大突破,遠景儲量可達萬t以上,已有資料表明,它們的形成與中新生代的推覆、走滑構造的關系十分密切,重要的金礦床(帶),大都分布於板塊結合帶中,礦床的形成包括兩個階段,洋盆階段的深水濁積岩-基性火山岩系形成Au元素的初始富集,燕山—喜馬拉雅期陸-陸碰撞階段結合帶形成的推覆沖斷帶,使Au元素活化富集成礦。新發現的銀、多金屬礦床也大多在大型推覆、沖斷、剪切帶上,礦化圍岩或礦質來源可能與三疊紀的島弧火山岩系密切相關。⑤新生代的幔源成礦作用,是本區重要的成礦作用。金頂鉛鋅礦礦石鉛的μ值為8.96~9.75,平均為9.16,υ值為0.065~0.069,平均0.066。ω值為32.90~41.38,平均為34.67,K1值為3.54~4.26,平均為3.85,均不同於岩石鉛的相應值,也略低於隕石的特徵數值,表明鉛主要來自低鈾、釷的幔源區,很少來自地殼(葉慶同等,1992)。其成礦時代為60~25Ma。斜跨幾個構造單元的金沙江-紅河富鹼性岩帶,是芒康-玉龍斑岩銅鉬礦帶以及金平、劍川等地斑岩銅礦床的主要源岩,它們都具有高鹼(AR值3.02~12.12)、高鋅75×10-6~300×10-6,Nb/Ta比值較高,富含基性暗色包體,δ34S值變化范圍狹窄,為-1.22‰~3.4‰,δ18O值變化於2.35‰~6.88‰之間,143Nd/144Nd比值與原始幔源釹同位素組成相似,這些特點都充分表明,金沙江-紅河富鹼侵入岩及與其共生的鹼性正長岩等,其物源主要來自上地幔(呂伯西等,1992),也就是說,這些礦床的物源也是來自幔源的,這一結論與玉龍礦床的研究結果相一致,該岩帶也是受走滑斷裂控制的,成岩、成礦年齡為63~31Ma。哀牢山金礦帶中的硫同位素組成也示明有幔源流的加入,可見在三江地區於中新世—更新世,有一次強烈的地幔物質活動過程,沿著這個時期出現的走滑斷裂上升而後成礦。這個時期正是西藏高原的隆升和地殼加厚時期,許多學者認為主要與以西藏為中心的東亞地幔坳陷密切相關,而三江地區正位於這一大型地幔坳陷邊緣部分,地震層析成像已經發現在思茅-蘭坪陸塊存在地幔隆起,可見上述幔源成礦作用的出現並非偶然,而是有其區域地質背景,由於已知的幔源成礦作用大多形成具有重大經濟價值的大型、超大型礦床,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際意義。

圖11-1三江地區主要有色金屬貴金屬礦產分布及成礦帶劃分圖

地質:1—花崗岩;2—二長花崗岩;3—鉀長花崗岩;4—花崗閃長岩;5—花崗斑岩;6—正長斑岩;7—正長岩;8—石英二長岩;9—石英二長斑岩;10—石英閃長岩;11—閃長玢岩;12—超基性岩;13—成礦帶編號;14—構造單元界線;15—成礦帶界線。礦產:1—Pb、Zn礦床;2—多金屬礦床;3—Cu礦床;4—Au礦床;5—Sn(W)礦床。成礦帶:Ⅰ—甘孜-理塘成礦帶;Ⅱ—德格-鄉城成礦帶;Ⅲ—金沙江哀牢山成礦帶;Ⅳ—玉龍-芒康成礦帶;Ⅴ—昌都-思茅成礦帶;Ⅵ—類烏齊成礦帶;Ⅶ—昌寧孟連成礦帶;Ⅷ—騰沖-梁河成礦帶

表11-3三江地區構造-岩漿-成礦帶及構造成礦系列時空分布簡表

表11-4三江地區主要礦帶(床)成礦時代

圖11-2三江地區中新生代主要推覆帶、走滑帶與主要礦帶的空間分布關系

主要礦帶:A—玉龍芒康Cu礦帶;B—羊拉銅礦帶;C—夏塞銀多金屬礦帶;D—甘孜金礦帶;E—騰沖錫礦帶;F—蘭坪鉛鋅銀礦帶;G—哀牢山金礦帶。主要斷裂帶:①—怒江斷裂;②—瀾滄江斷裂;③—昌都斷裂;④—貢覺斷裂;⑤—巴塘金沙江斷裂;⑥—鄉城斷裂;⑦—甘孜理塘斷裂帶;⑧—紅河斷裂;⑨—哀牢山斷裂;⑩—木里麗江斷裂;⑪—柯街斷裂;⑫—龍陵斷裂

根據這些特點可以看出,本區的成礦,與A.H.G.米契爾,M.S.加林(1981),F.G.李金斯(1984)等所得出的威爾遜成礦旋迴,有相同之處,也具有不同的特點,例如在威爾遜旋迴中,與花崗岩有關的鎢錫礦床和斑岩銅鉬礦床,大都出現在俯沖階段的島弧帶中,碰撞階段的成礦作用是十分貧乏的,而在三江地區,鎢、錫、銅、鉬礦床大都出現於碰撞階段,而且這個階段中其它成礦作用也是豐富多採的,這一特點,可能與三江地區的區域地質構造背景有關,也正是本區重要的成礦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