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績溪縣際下鎢礦()
際下鎢礦位於績溪縣城東北約13公里處,屬績溪縣伏嶺鄉際下村管轄。東西長2公里,南北寬1.2公里,礦區面積為2.4平方公里。
際下鎢礦處在半坑—際下—湖村—巧川—坑口鎢礦成礦帶內。含礦地層為:震旦系蘭田組下、中部板岩、透輝石化含錳灰質白雲岩;震旦系雷公塢組中、上部含礫砂質板岩、含礫凝灰質板岩;震旦系休寧組上部含礫鈣質砂岩,局部已蝕變為夕卡岩化角岩。以白鎢礦為主,伴生鋅、銅、銀、硫等,可綜合利用。
際下鎢礦屬層控夕卡岩型白鎢礦礦床,中型規模。Ⅲ號礦體是本區主要礦體,呈似層狀或透鏡狀,與地層產狀基本一致。圍岩為透閃石化灰質白雲岩、板岩及含礫砂質板岩。主要圍岩蝕變為透閃石化,次為綠泥石化、硅化、碳酸鹽化和絹雲母化等。
礦石類型有四種:①透閃石-硫化物型白鎢礦礦石;②板岩-石英細脈型白鎢礦礦石;③含礫砂質板岩(或凝灰質板岩)-石英細脈型白鎢礦礦石;④石英脈-硫化物型白鎢礦礦石。礦石礦物有白鎢礦、磁黃鐵礦、膠狀黃鐵礦、黃鐵礦、閃鋅礦、黃銅礦、脆硫銻鉛礦、自然鉍等;脈石礦物有透閃石、透輝石、絹雲母、綠泥石、石英、方解石、螢石、黑雲母等。
際下鎢礦的找礦標志:①地層標志:震旦系蘭田組第一岩性段和第二岩性段可作為際下鎢礦礦床的礦源層;②構造標志:際下背斜、次級的倒轉向斜及背斜、蘭田組與雷公塢組之間的平行不整合面都是成礦的有利空間;③岩漿岩標志:楊溪岩體是一復式岩體,成礦與似斑狀黑雲母花崗閃長岩有關;④圍岩蝕變標志:礦化與透閃石化、硅化關系最為密切。
1958年,際下含銅透閃石岩氧化鐵帽被當地群眾發現,並被當作鐵礦開采。
1964年,原安徽省地質局三一七隊岑引伸等在進行1∶20萬旌德幅區調工作時,對該點做過檢查,首先發現了鎢礦。
1966年上半年,省地質局三三二隊流動普查組來此檢查後,認為該區為含銅透閃石岩,有進一步工作價值。
1966年8月—1967年4月,三三二隊際下普查組對該點銅礦化進行了普查評價工作,編寫了《安徽省績溪縣際下銅礦普查評價報告》,對該點銅礦化作出了否定性的評價。
1967年,三三二隊袁守誠、徐世英、聶華德和許金山等人在伏嶺地區開展1∶5萬地質測量時,於際下一帶圈出了0.6平方公里的金屬量銅異常和1.8平方公里的白鎢礦重砂異常,為尋找銅、鎢礦提供了重要線索。
1967年10月,三三二隊銅礦普查組宋德昌等人在際下地區進行了1∶1萬地質草測和土壤化探測量,工作面積為5.4平方公里,圈出了鎢、銅等14種元素化探異常,編有《安徽省績溪縣際下地區地質土壤化探測量簡報》一份。為進一步尋找白鎢礦提供了依據。
1972年4月,三三二隊物探分隊在伏嶺地區進行1∶2.5萬地面磁法和地質路線綜合測量時,在際下一帶圈出了一塊長約2公里,寬約50—100米,異常峰值380納特,走向北東的異常區,提交了《安徽省績溪縣楊溪—伏嶺地區物探地質踏勘簡報》一份。
1977年10月,三三二隊物探分隊再次前往際下地區開展以磁法為主,自電為輔的物探測量工作,比例尺為1∶1萬。完成工作面積1.25平方公里,發現了三個較好的磁異常,編寫了《安徽省績溪縣際下地區電磁法普查報告》一份,提出了Ⅱ號及Ⅲ號磁異常需進行鑽探驗證的建議。
1978年6月,三三二隊馬榮生在研究該點銅礦普查評價資料時,發現有兩個樣品W○3的含量為1.5%及0.1%,後經馬榮生、傅卻來和曾獻育踏勘復查,初步肯定了蘭田組底部白鎢礦富集礦化層位的存在,提出該區可開展鎢礦普查。1979年3—8月,三三二隊傅家聰、曾獻育、蘇勇強對際下地區震旦系蘭田組層位進行了系統的地表揭露、取樣分析、礦體圈定,證實在蘭田組底部透閃石岩中存在白鎢礦礦層。
1980年3月—1986年11月,三三二隊一分隊先後由林玉章、劉德祖、鄭進發任組長,組織葉旭、畢炎輝、吳仲輝、韓守玉等對該區鎢礦開展了普查和詳查,完成了1∶1萬地質草測4.5平方公里、1∶2000地質草測1.7平方公里、鑽孔49個,進尺0.95萬米、探槽1409.60立方米、淺井63.10米、平硐133.10米。查明際下鎢礦為中型礦床,伴生銅、鋅、銀、硫等礦產,可綜合利用。由鄭進發、韓守玉等編寫的《安徽省績溪縣際下白鎢礦詳細普查地質報告》求得三氧化鎢儲量1.03萬噸以及伴生銅0.36萬噸、鋅0.45萬噸、銀35.14噸、硫6.39萬噸。報告獲地礦部地質找礦四等獎。
在半坑—際下—湖村—巧川—坑口白鎢礦成礦帶內,際下鎢礦和巧川鎢礦為中型白鎢礦床。另外,在這一帶上相繼發現有白鎢礦的重砂異常及鎢的化探異常分布,因而,該白鎢礦成礦帶具有一定的發展遠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