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鄂爾多斯各旗的發展情況主要杭錦旗,烏審旗這兩年怎麼樣
如果你是在東勝區買房的話,電梯樓或環境好點的房子均價目前應該在5000左右,鄂爾多斯的經濟一直保持迅猛的發展勢頭,我覺得兩年之內不太有降的可能,但應該不會長得太厲害了,各個旗的房價比較低一點,但達旗,准旗,伊旗的房子有漲的可能,這些都是鄂爾多斯主要建設的旗,康巴什新區的房子很便宜,但基礎設施不太齊全,環境很哈,發展潛力也很大,不過估計最少需要5年時間。
推薦你在東勝區買房,最好在鐵西新區,環境好,整個城市的治安在全國屬於一流水平,而且經濟發展快,這里的風土人情比較好,交通便利,是主城區,距鄂爾多斯機場半個小時車程,而且不太堵車,這是比老城區好的地方.
鄂爾多斯簡介
鄂爾多斯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西南部,市轄伊金霍洛旗、達拉特旗、烏審旗、准格爾旗、杭錦旗、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和市府所在地東勝區,並有9個自治區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面積8.67萬平方公里,人口約140萬,其中少數民族16萬,是以蒙古族為主體、漢族佔多數的一個地級市。
鄂爾多斯歷史悠久。秦漢時期,昭君出塞,胡漢和親成為千古佳話。十三世紀,一代天驕成吉思汗親征西夏,途經鄂爾多斯被這里的美麗景色所打動,選為長眠之所。
鄂爾多斯市東西長約400公里、南北寬約340公里,西、北、東三面為黃河環繞,南臨古長城與黃土高原相連,與寧夏、陝西、山西三省毗鄰。依託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和草原鋼城包頭,地理、經濟、文化優勢,同我市獨特的資源優勢構成自治區新一輪經濟發展的「金三角」。
鄂爾多斯地上、地下資源極為豐富。煤炭已探明儲量1496億噸,約佔全國已探明儲量的六分之一。天然氣已探明儲量7504億立方米,其中蘇里格氣田儲量規模已達到5000億立方米,是我國特大型氣田。天然鹼儲量6000萬噸,食鹽1000萬噸,芒硝70億噸,石膏儲量35億噸,石灰石65億噸,高嶺土65億噸。年產羊毛970萬公斤,皮張233萬張,被譽為「軟黃金」的阿爾巴斯山羊絨70萬公斤,約占內蒙古自治區的三分之一,全國的六分之一。年產「粱外」甘草4000噸,麻黃草1萬噸,還有優質粘土方沸石、杭錦2號土,及多種野生綠色植物。
改革開放以來,我市充分發揮資源優勢,抓住國家能源開發戰略西移和實施中西部開發的契機,構築起了以紡織、化工、煤炭、電力、建材、農畜產品加工、葯材等為支柱的產業,形成了能夠帶動地區經濟發展的幾大支柱產業,確立了工業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地位,工業經濟增長速度和效益綜合指數連續幾年居自治區前列。
隨著鄂爾多斯市經濟的迅猛發展,其基礎設施、投資環境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等級公路旗旗通、高速公路連呼包;中國電信、移動GSM、聯通CDMA通訊網路覆蓋全市;城鎮建設城市化水平初具規模,科技、教育、衛生等方面有了長足的發展;投資環境誘人,電價底、土地使用費便宜、勞動力價廉、運輸方便、稅收優惠,投資場地「四通一平」;城鎮綜合服務功能不斷完善;生態環境得到有力改善;社會治安和法制環境良好。
鄂爾多斯旅遊資源豐富。以成吉思汗陵、響沙灣、世紀珍禽園、沙漠綠洲恩格貝等為代表,形成了豐富而獨特的旅遊資源,開發潛力巨大。西部大開發,為我市與國內外加強經濟技術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機。我們真誠歡迎國內外一切有意於開發鄂爾多斯的有識之士,與我們共同開發鄂爾多斯,建設鄂爾多斯。
鄂爾多斯人民淳樸善良,生活水平較高,每百戶擁有汽車數量位居全國前列,人均GDP在2006年底達到6600美元。熱情的鄂爾多斯人歡迎全世界各地的人到這里做客。
『貳』 內蒙古有哪些草原在哪些地方
內蒙古有呼倫貝爾、錫林郭勒、科爾沁、烏蘭察布、鄂爾多斯和烏拉蓋6個著名大草原。
呼倫貝爾草原:在呼倫貝爾市。
錫林郭勒草原:在錫林郭勒盟錫林浩特市。
科爾沁草原:在興安盟全境和通遼市一部。
烏蘭察布草原:在烏蘭察布市。
鄂爾多斯草原:在鄂爾多斯市杭錦旗。
烏拉蓋草原:在錫林郭勒盟烏拉蓋管理區。
地理位置
從地理地貌上看,內蒙古高原東起大興安嶺和蘇克斜魯山,西至甘肅省河西走廊西北端的馬鬃山,南沿長城,北接蒙古國。海拔1000多米,地勢起伏微緩,有明顯的季相變化。適宜禾本科、菊科的生長,從而造就了廣袤無垠的內蒙古大草原。漢武帝在此築城以屯田、養馬,作為防禦和進攻匈奴的基地。
中國著名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翦伯贊曾在其名著《內蒙訪古》一文中指出,「一出居庸關,經過了一段崎嶇的山路以後,便在我們面前敞開了一片廣闊的原野,一片用望遠鏡都看不到邊際的原野,這就是古之所謂塞外。」可見內蒙古高原的自然延伸,使得中國北方許多地區都具有相類的地貌特徵,這為內蒙古大草原的自然延伸奠定地質基礎。
(2)鄂爾多斯杭錦旗貴金屬開戶擴展閱讀
內蒙古草原
內蒙古草原是指以北部呼倫貝爾為中心的大興安嶺西麓林緣草甸草場,也是目前中國最佳的天然牧場之一,更是一處旅遊勝地。西部是黃沙浩瀚的戈壁荒漠地帶,高原上的大漠駝影,與草原的翠綠草色相映成趣。
其位於我國北邊中部,東經97°12』至126°04』,北緯37°34』至53°23』,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居全國第三。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多草原(6大草原)和湖泊(1000多個)。
氣候:內蒙古屬半干濕的中溫帶季風氣候,東部為半濕潤地帶,西部為半乾旱地帶。最主要的特點是晝夜溫差較大,一般可達10度左右,所以到這里旅遊要多帶衣服。內蒙古的災害性天氣有春旱和冬季暴風雪 內蒙古從東至西可分作兩大氣候區: 草原氣候區,從東端呼倫貝爾盟至陰山河套平原一帶,冬季冰天雪地,歷達半年之久,平均氣溫為攝氏零下28°C左右。夏、春、秋幾乎相連,五月至九月氣候溫和,是旅遊草原最佳季節。 沙漠氣候區,從陰山以西阿拉善沙漠高原至巴丹吉林沙漠,春日(四月中至五月底)多風暴,夏日酷熱,冬日奇寒。
最佳旅遊時間:秋季(八月中至九月底,約40天)氣候溫和,是涉足沙漠最佳季節。
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 約占國土面積的12.3%。 西部是黃沙浩瀚的戈壁荒漠地帶,高原上的大漠駝影,與草原的翠綠草色相映成趣。
地方特產
風干牛肉、干乳酪、馬奶酒、麥飯石、刀沙果 、干炒米、奶片 、奶茶 、酥油茶、羊奶酒、蒙古袍、皮畫 、蒙古皮畫畫草編、銀器、藍莓。
風干牛肉
奶茶:摻和著牛奶或羊奶的茶,是蒙古族同胞敬客最重要的飲料。
蒙古奶茶
奶豆腐:用牛奶製成的凝固食物,盛在盤子里做點心,並不是豆腐。
亞麻籽油:內蒙古草原康神是亞麻油主產區。
奶豆腐
手抓羊肉:蒙古族同胞習慣把羊肉切成大塊,煮熟了吃。吃的時候用刀手把肉割,用手抓,叫「手抓羊肉」。
奶酒:一般以馬、牛、羊、駱駝的鮮奶為原料釀制而成,尤以馬奶酒居多。傳統的釀制方法主要採用撞擊發酵法。
內蒙古地大物博,物產豐盈。全區境內生長著經濟價值較高的野生植物600多種,其中羅布麻、蘆葦等70多種纖維植物是造紙、制繩和人造棉的重要原料;榛子、山杏、文冠果、紅豆等是良好的油料植物和制酒野果;柞樹的橡子、沙棗等50多種植物含有豐富的澱粉,可以加工成麵粉、粉條、糖稀、糖色等。
內蒙古還是中國中草葯生產基地之一。現已發現葯用植物500多種,有譽稱為中國「國老」的甘草、補氣葯材之最黃芪、中國地精——肉蓯蓉,還有赤芍、麻黃、桔梗、知母、柴胡、蒼術、遠志、車前子、龍膽草等葯材幾十種。鳥獸類有雁鴨類和雉雞類;紫貂、馬鹿和駝鹿等。犴鼻、熊掌、鹿尾被譽為大興安嶺佳餚中的三大珍品。
內蒙古又是牛、羊、駝、馬之鄉,盛產駝峰、駝掌、牛鞭、牛黃、馬寶之地。還有黃河美鯉、河套蜜瓜、中華麥飯石、珍稀名貴的巴林彩石等,都是內蒙古特產 。
『叄』 介紹一下內蒙古
峰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蒙冀遼三省區交匯處,總面積9萬平方公里,轄3區7旗2縣,總人口460萬,是內蒙古第一人口大市。此外,赤峰也是公認的中華文化發源地之一,中國優秀旅遊城
赤峰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屬於東北遼吉黑蒙四省區的西部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數據為准。
,總面積9萬平方公里,轄3區7旗2縣,總人口461萬,是內蒙古第一人口大市,方言為東北方言遼西口音;赤峰已有一萬年的人類文明史,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赤峰屬於東北經濟區,是內蒙古自治區第四大城市,區位優越、交通便捷,是東北振興區和環渤海經濟區的腹地,也是內蒙古距出海口岸最近的地區,距離錦州港260公里、綏中港300公里。
『肆』 內蒙古草原的風土人情
一、民族風情
1、草原盛會一那達幕:即游藝、聯歡的意思,多在草原8月份舉行,源於七百年前。那達幕之日商販雲集,說書獻藝應有盡有,主要傳統運動項目有賽馬、摔跤、射箭。
2、蒙古包:蒙古包一詞來自於滿族人對蒙古族住所的稱呼,是游牧生活的產物。
3、祭敖包:蒙古族傳統宗教活動,敖包是在草原、山坡或沙丘高地上用石頭、土塊、柳條等壘築而成的。
4、飲食習俗:大量吸收了蒙古族的飲食文化,牛羊肉、奶食品是主流食品,也是他們特別喜食和不可或缺的食品。「羊烏叉」(蒙語全羊席譯名)手扒肉、炒米、奶茶、乳酪以及羊血腸,「古勒岱」等,都是風味食品。
5、衣著風格:由於長期生活在塞北草原,他們不論男女都愛穿長袍。牧區冬裝多為光板皮衣,也有綢緞、棉布衣面者。夏裝多布類。長袍身端肥大,袖長,多紅、黃、深藍色。男女長袍下擺均不開衩。紅、綠綢緞做腰帶。
(4)鄂爾多斯杭錦旗貴金屬開戶擴展閱讀:
內蒙古人文景觀
1、成吉思汗陵:是蒙古帝國創始人成吉思汗的衣冠冢,中國AAAA級旅遊景點,草原歷史文化聖地。由三座相連的蒙古包為主體,陳列了成吉思汗一生相關的物件。
2、遼中京城遺址:位於寧城縣,是在遼統和二十五年(1007年)興築規模宏大的陪都中京大定府城。
3、阿爾寨石窟:位於鄂托克旗阿爾巴斯蘇木,是內蒙古境內最大的石窟寺建築群,也是中國西夏至蒙元時期較大的石窟寺。
『伍』 匈奴的發展史!
匈奴是古代蒙古高原游牧民族,興起於今內蒙古陰山山麓,他們披發左衽。
公元前215年,匈奴被秦將蒙恬趕出河套以及河西走廊地區。秦末漢初,匈奴強大起來,屢次進犯,對西漢政權造成了極大的威脅,並控制西域,後為漢武帝所敗,退居漠北分裂為五部。公元前119年,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登臨翰海(今貝加爾湖)"。公元前53年,南匈奴首領呼韓邪率眾投降西漢。公元前36年,西漢誅滅北匈奴郅支單於。在東漢時匈奴再次分裂為南、北匈奴。公元48年,南匈奴首領醢落屍逐鞮率眾投降光武帝劉秀,被安置在河套地區。而北匈奴還是叛服不定,讓東漢下決心摧毀北匈奴。漢和帝劉肇永元元年即公元89年,竇憲大敗北匈奴,並迫其西遷,班固在燕然山(今蒙古杭愛山)南麓勒石,銘刻《封燕然山銘》紀功。 南匈奴在五胡十六國時期建立了前趙政權。匈奴與鮮卑的後代鐵弗人建立了胡夏政權。
匈奴干擾了當時的中國,《史記》《漢書》均有記載。近代西方歷史學家一般認為中原以北的匈奴人,是一些喜歡以馬征戰與結盟的游牧民族。
歷史起源
匈奴最初是在約公元前3世紀時興起的一個游牧部族,匈奴帝國的全盛時期從公元前176年至公元前128年。匈奴主要分布於阿爾泰山以東的鄂爾多斯高原。
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被驅逐出黃河河套地區。東漢時分裂,南匈奴進入中原內附,北匈奴從漠北西遷河西走廊,中間經歷了約三百年。
自漢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起開始受到漢朝軍隊的攻擊,漢武帝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匈奴將主力撤回漠北地區,至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王庭已經完全退出漠南。
五鳳二年(公元前56年), 南匈奴呼韓邪向漢稱臣歸附,匈奴重新回到漠南。
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西域都護甘延壽,副校尉陳湯出擊北匈奴,誅殺北匈奴郅支單於。
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46年)匈奴人受到烏桓人的攻擊北遷前的80年間,匈奴人一直居住在漠南。
漢和帝永元四年(91年),漢軍在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大敗北單於,北匈奴主力便遠走中亞。其後,中國北方的鮮卑族強大起來,逐步佔有匈奴故地。
五胡十六國時期,內遷中原的南匈奴建立前趙、北涼和夏等國家。
來源
司馬遷引用匈奴人的說法「其先夏後氏之苗裔也,曰淳維(獯鬻、熏育)。唐虞以上有山戎、獫允、薰粥,居於北邊,隨草畜牧而轉移」。[1]
實際上,匈奴民族王族世系自淳維至頭曼單於之間,歷史無考。上述王族出自桀之子淳維,是匈奴民族中自己的傳說。
王國維在《鬼方昆夷獫狁考》中,把匈奴名稱的演變作了系統的概括,認為商朝時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時的獫狁,春秋時的戎、狄,戰國時的胡,都是後世所謂的匈奴。[2]還有一說,把鬼戎、義渠、燕京、余無、樓煩、大荔等史籍中所見之異民族,統稱為匈奴。
「以滅夷月氏,盡斬殺降下定之。樓蘭、烏孫、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國皆已為匈奴。諸引弓之民並為一家,北州以定。」還有一說,把鬼戎、義渠、燕京、余無、樓煩、大荔等史籍中所見之異民族,統稱為匈奴。至漢代,「匈奴稍強,蠶食諸侯,故破走月氏,因兵威,徙小國,引弓之民,並為一家」,即匈奴統一塞北部族。
塞種文化
塞種,是源自中亞的東伊朗語族高加索人種,即白種人,與匈奴、康居、烏孫、大宛習俗相同,「大月氏本行國也,隨畜移徙,與匈奴同」。自月氏王被匈奴所殺,大月氏西遷,在印度建立貴霜王朝。風俗上,不論塞種人還是匈奴人,都有獵頭的習俗。
《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其攻戰,斬虜首賜一卮酒,而所得鹵獲因以予之,得人以為奴婢。」可見匈奴人有獵頭的習俗,在戰爭中砍下敵人的頭顱是榮譽的象徵,可以得到部落的賞賜。而在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的筆下,塞西安人也有著相同的獵頭習俗。他曾提到斯基泰人在戰利品中展示他們砍下的敵人的頭顱以及掛在馬韁繩上的頭皮,以示誇耀。同樣的,匈奴人和塞種人都會將敵人的頭顱製作成飲酒的器具。
2019年高勒毛都2號墓地出土的匈奴貴族馬飾
《史記·匈奴傳下》中記載,匈奴人在打敗夙敵月氏人後,用月氏王的頭蓋骨作成了飲器,與車騎都尉韓昌、光祿大夫張猛「以老上單於所破月氏王頭為飲器者共飲血盟」。而希羅多德的《歷史》中介紹,斯基泰人會將敵人的頭骨沿眉弓切開,取頭蓋部分,裹上獸皮,並鑲上金屬邊緣作成飲酒器具,被獵殺者的身份越高,所製成的酒杯檔次就越高,如果是有身份的人往往要鑲上金邊,甚至綴以寶石。此外,匈奴人的墓葬和斯基泰人的墓葬中都有大量的人牲,如葬禮上的犧牲。匈奴和塞種都是在酋長(或首領)的墓上,割開其妻子及隨從們的喉嚨。至於匈奴人,其人數達到上百或者上千之多。
考古發現的北方匈奴墓葬有很多處,內蒙古境內較重要的有杭錦旗阿魯柴登、准格爾旗西溝畔、伊金霍洛旗石灰溝;陝西境內有神木縣納林高兔;新疆境內有托克遜縣阿拉溝等處。這些匈奴墓葬出土的金器都是裝飾品,重要的是首飾、劍鞘飾、馬飾或帶飾,如項圈、耳墜、串珠、冠飾以及各種動物形飾片或飾牌,沒有任何器皿。這些飾片飾牌均以草原上常見動物為題材,如牛、羊、馬、鷹、狼、虎等。反映在裝飾圖案上,就是奇異的動物文飾,多為動物斯咬的景象。還有鷹首獅身的格里芬神浮雕,不管是西亞的格里芬獸還是塞種人的再或是匈奴人的,都呈現出類似的造型和修飾風格。
歷史沿革
先秦時期
在匈奴建國以前,東北亞草原被許多大小不同的氏族部落割據著。那時的部落和部族聯盟的情況是「時大時小,別散分離」;是「各分散居溪谷,自幼軍長,往往而聚者百有餘,然莫能相一」。當時分布在草原東南西喇木倫河和老哈河流域的,是東胡部落聯盟;分布在貝加爾湖以西和以南色楞格河流域的,是丁零部落聯盟;分布在陰山南北包括河套以南所謂「河南」(鄂爾多斯草原)一帶的,是匈奴部落聯盟。此外還有部落集團分散在草原各地。後來的匈奴國,就是以匈奴部落聯盟為基礎,征服了上述諸部落聯盟、部落以及其他一些小國而建立起來的。
自西周起,戎族開始威脅中原王朝,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後,犬戎部落攻陷鎬京,迫使平王東遷。戰國時林胡、樓煩多次侵擾趙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驅逐林胡、樓煩,在北邊新開辟的地區設置了雲中等縣。林胡、樓煩北遷融入新崛起的匈奴。在戰國末期,趙國大將李牧曾大敗匈奴。
公元前3世紀匈奴統治結構分為中央王庭、東部的左賢王、和西部的右賢王,控制著從裏海到長城的廣大地域,包括今蒙古國、俄羅斯的西伯利亞、中亞北部、中國東北等地區。
戰國末年,趙國名將李牧出動戰車1300乘、騎兵13000人、步兵5萬、弓箭手10萬,與匈奴會戰,大破匈奴十餘萬騎,從此匈奴十餘年不敢南犯。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公元前215年,命蒙恬率領30萬秦軍北擊匈奴,收河套,屯兵上郡(今陝西省榆林市東南)。「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過秦論》)。蒙恬從榆中(今屬甘肅)沿黃河至陰山構築城塞,連接秦、趙、燕5000餘里舊長城,據陽山(陰山之北)逶迤而北,並修築北起九原、南至雲陽的直道,構成了北方漫長的防禦線。蒙恬守北防十餘年,匈奴懾其威猛,不敢再犯。
公元前215年,匈奴被蒙恬逐出河套以及河西走廊地區。
冒頓繼位
冒頓是匈奴頭曼單於之子。當其為太子時,頭曼單於欲立所寵閼氏(匈奴皇後)之子為太子,將冒頓派往月氏(西域游牧部落)為質,隨即發兵攻打月氏。月氏惱怒,欲殺冒頓,冒頓聞訊,盜得好馬,逃回匈奴。頭曼單於見其勇壯,乃令其統領萬騎。但冒頓已對頭曼單於不滿,他將所部訓練成絕對服從、忠於自己的部隊,為政變謀位作準備。他製造了一種名鳴鏑的響箭,規定:鳴鏑所射而不悉射者斬。出獵時,他射出鳴鏑,隨從有不隨鳴鏑射往同一目標的皆斬。而後,他用鳴鏑射自己的寶馬,左右有不敢射者,也被立斬。進而,他又用鳴鏑射自己的愛妻,左右仍有不敢射者,又被斬殺。後來,他以鳴鏑射頭曼單於的寶馬,左右無一人不射。冒頓知部下絕對忠於自己了。在一次隨父頭曼單於出獵時,冒頓用鳴鏑射頭曼,左右皆隨之放箭,射殺頭曼。隨後,冒頓又誅殺後母及異母弟,盡殺異己之大臣,自立為匈奴單於。
崛起時期
冒頓單於繼位後,開始對外擴張。在大敗東胡王之後,隨即並吞了樓煩、白羊河南王(匈奴別部,居河套以南),並收復了蒙恬所奪的匈奴地及漢之朝那(今寧夏固原東南)、膚施(今陝西榆林東南)等郡縣。並對漢之燕、代等地進行侵掠。向西進擊月氏,老上單於繼位後,大敗並殺死了月氏王,迫使月氏向西域遷徙。北方及西北一帶的丁零、渾庾、屈射、鬲昆、薪犁等部族先後臣服於匈奴。
漢匈大戰
西漢初期的匈奴國的全盛時期從公元前176年至公元前128年(共48年)。在伊稚斜單於時期,國力被漢軍打擊由盛轉衰。
到漢武帝時,經濟、國力大大增強,對匈奴從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發動了三次大戰:河南之戰(也稱漠南之戰)、河西之戰、漠北之戰。此時正為伊稚斜單於在位時期。
公元前127年,漢武帝派衛青收復河南地區;公元前121年,漢武帝派霍去病奪取河西走廊,受降匈奴右部十萬人,設武威、酒泉、敦煌、張掖四郡;公元前119年,衛青、霍去病率五萬騎兵分兩路出擊,衛青擊潰單於,霍去病追殲左賢王7萬餘人,封狼居胥。兩軍共殲滅匈奴軍9萬餘人,使其一時無力渡漠南下。
匈奴的衰落時期從伊稚斜單於至呼韓邪單於,經歷18任單於,從漢武帝元鼎年間到漢元帝建昭三年(前36年)滅郅支單於為止。
中衰時期
漢用兵西域
伊稚斜死後,子烏維立,烏維死,子詹師廬立,詹師廬死,季父呴犁湖立。在這十幾年間,匈奴避居漠北休養生息。而漢朝因人力、物資損失很大,及為了征伐朝鮮、西羌及西南夷,也暫時停止對匈奴的用兵。
漢朝在東部聯合烏桓,西部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聯絡大月氏、大宛等國壓縮匈奴的空間。
公元前87年,漢武帝崩,漢朝暫時停止對匈奴的攻擊。
漢昭帝時,匈奴為緩和與漢的敵對關系,把扣留了19年的漢使蘇武釋放,以示善意。
公元前73年匈奴轉攻西域的烏孫以索要公主(即西漢嫁給烏孫王的解憂公主),烏孫向漢求救,漢朝組織五路大軍十幾萬騎與烏孫聯兵進攻匈奴。
公元前71年漢朝再次聯兵二十幾萬合擊匈奴,大獲全勝,直搗右谷蠡王庭。同年冬,匈奴出動數萬騎兵擊烏孫以報怨,適逢天降大雨雪,生還者不足十分之一。是時丁零北攻,烏桓入東,烏孫擊西,匈奴元氣大傷,被迫向西遷徙以依靠西域,西域再次成為雙方以爭奪重點。雙方反復激烈爭奪車師之際,
公元前60年,匈奴內部因掌管西域事務的日逐王先賢撣與新任單於屠耆堂爭奪權位發生沖突。日逐王降漢,匈奴被迫放棄了西域。漢完全控制了西域,匈奴實力大減。
內亂之始
匈奴因戰爭、天災、領土及人口的減小,處境日益困宭,內部紛爭開始激化。自伊稚斜單於後,匈奴單於更迭頻繁。公元前60年,虛閭權渠單於死,其妻顓渠閼氏與其弟都隆奇合謀立右賢王屠耆堂為單於。他上任後,排除異己,殺盡前單於所用舊人,重用自己的子弟,以致發生內訌,兵敗自殺。他死後,匈奴開始爭奪單於王位的內戰。
五單於爭立
公元前58年,匈奴東部姑夕王等人共立虛閭權渠單於子稽侯柵為呼韓邪單於,擊敗握衍朐鞮單於,握衍朐鞮自殺身亡。都隆奇等人共立日逐王薄胥堂為屠耆單於,擊敗呼韓邪。此時呼揭王自立為呼揭單於,右奧鞮王自立為車犁單於,烏籍都尉亦自立為烏籍單於,是為五單於爭立時期。屠耆單於先後攻擊烏籍、車犁,烏籍、車犁皆敗走西北與呼揭合兵,呼揭、烏籍皆去單於稱號,擁車犁為單於,為屠耆所敗。呼韓邪乘機進攻,屠耆大敗自殺,車犁也率部投降。不久,呼韓邪兄呼屠吾斯自立為郅支單於,居東邊。屠耆從弟休旬王也自立為閏振單於。
公元前54年,閏振率軍東擊郅支,兵敗被殺。郅支乘勝擊破呼韓邪,據漠北王庭。呼韓邪單於南下向漢稱臣歸附,是為南匈奴。後來北匈奴郅支單於則率部眾退至中亞康居(今巴爾喀什湖與鹹海之間,即哈薩克一帶),呼韓邪單於占據漠北王庭。
公元前36年,為了清除北匈奴在西域的影響,西域都護甘延壽、副校尉陳湯遠征康居的北匈奴,擊殺郅支單於。
平穩時期
四境相安
公元前33年,屬國南呼韓邪單於入長安朝貢,並自請為婿,漢元帝遂將宮女王昭君賜之。呼韓邪封王昭君為寧胡閼氏。
呼韓邪死後,其後裔遵從他的遺囑,與漢朝保持友好關系達30多年。直到王莽篡漢為止。
兩漢之際
王莽建新朝後,把漢宣帝頒給屬國的金質「匈奴單於璽」索回,另發給烏珠留單於「新匈奴單於章」,蓄意壓低單於的政治地位;將「匈奴單於」稱號改為「恭奴善於」,後改為「降奴服於」;王莽企圖用武力樹立威信,分匈奴居地為15部,強立呼韓邪子孫十五人俱為單於,以削弱匈奴的勢力,激起了匈奴的不滿,戰火再起。
分裂時期
南匈奴和北匈奴
大約在46年左右,匈奴國內發生嚴重的自然災害,人畜飢疫,死亡大半。而統治階級因爭權奪利,再次發生分裂。48年,匈奴八部族人共立呼韓邪單於之孫日逐王比為單於,與蒲奴單於分庭抗禮,匈奴再次分裂為兩部。後日逐王比率4萬多人南下附漢稱臣稱為南匈奴,安置在漢朝的河套地區。而留居漠北的稱為北匈奴。
漢伐北匈奴及爭奪西域
留居漠北的北匈奴,連年遭受嚴重天災,又受到漢朝、南匈奴、烏桓、鮮卑的攻擊,退居漠北後社會經濟極度萎縮,力量大大削弱,多次遣使向東漢請求和親。其一怕東漢北伐,其二想挑撥破壞東漢與南匈奴的關系;其三想在西域抬高自己聲望,其四想通過和親與東漢互市交換所需物資。東漢政府沒有答應和親,僅同意雙方人民互市。北匈奴從65年至72年不斷襲擾劫掠東漢漁陽至河西走廊北部邊塞地區。
隨著東漢的政治穩定和經濟得到恢復發展,國力增強,開始了征伐北匈奴的戰爭。
73年二月東漢派竇固等四路大軍出擊,占據伊吾盧城(今新疆哈密)。同年,派班超通西域南路鄯善國。
75年至76年漢匈之間對西域展開了一場爭奪戰,竇固、耿恭擊敗呼衍王和左鹿蠡王,占車師、爭奪金蒲城,因漢明帝駕崩,中原大旱,人民負擔太重,暫時罷兵。
83年至85年北匈奴人先後有七十三批南下降漢,加上南匈奴攻擊,北匈奴力量大大削弱。
87年鮮卑從東部猛攻北匈奴,殺死優留單於。
漢破北匈奴
優留單於死後,北匈奴大亂,漠北又發生蝗災,人民飢饉,內部沖突不斷,北匈奴內部危機連連。東漢乘此時機,於89年到91年與屬國南匈奴聯合夾擊北匈奴。
89年(東漢永元元年)夏六月開始,竇憲、耿秉率軍與南匈奴軍隊在涿邪山會合(今蒙古國滿達勒戈壁附近),與北單於戰於稽落山(今蒙古國額布根山),北單於大敗逃走,漢軍追擊,俘殺一萬三千餘人,北匈奴先後有二十餘萬人歸附。竇憲、耿秉登燕然山(今蒙古國杭愛山)刻石紀功而還(燕然勒功)。90年再出擊北匈奴,北單於受傷逃走。91年東漢軍又出擊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大敗北匈奴軍,北單於被迫西遷,率殘部西逃烏孫與康居。
94年,南匈奴單於師子立。新降的北匈奴部眾對單於師子不服,在同年,十五部二十幾萬人皆叛變,脅迫前單於屯屠何之子奧鞬日逐王逢侯為單於,匈奴再次分裂,東漢派遣大軍以及屬國兵共四萬人大敗逢侯,逢侯遂率眾出塞,漢軍追趕不及。118年,逢侯被鮮卑擊敗,率領百餘人投靠東漢。
北匈奴西遷康居
在91年北單於戰敗後,率殘部西逃至伊黎河流域的烏孫國,在其立足後,仍然出沒於天山南北,實施掠奪。119年,北匈奴攻陷了伊吾,殺死了漢將索班。為了對付西域的北匈奴,東漢朝廷任命班勇為西域長史,屯兵柳中,班勇於124年、126年兩次擊敗北匈奴,西域的局勢開始穩定。在班勇離職後,北匈奴勢力又重新抬頭,漢將裴岑於137年率軍擊斃北匈奴呼衍王於巴里坤,151年,漢將司馬達率漢軍出擊蒲類海,擊敗北匈奴新的呼衍王,呼衍王率北匈奴又向西撤退。
錫爾河是中亞的內陸河,流經今天的烏茲別克、哈薩克等國,注入鹹海。在漢時,這里是康居國。北匈奴在西域遭到漢朝的反擊,已無法立足,大約在160年左右,北匈奴的一部分又開始了西遷,來到了錫爾河流域的康居國。
藩屬時期
南匈奴依附東漢
依附漢朝的南匈奴人,被漢朝安置在河套地區。借著漢朝的軍力多次大敗北匈奴,接納大量降眾,勢力大增。但因部族成分復雜,難以駕馭控制,造成內部不隱,時有叛亂,多位南單於被殺。而後漢朝對南匈奴的管理越加嚴厲。在東漢中期以後一再發生南單於被漢官員拘捕、更換、逼死甚至殺害。
187年,東漢末年黃巾起義、董卓專權之際,南匈奴發生內訌,國人殺死單於羌渠,子左賢王於夫羅即位。而參與者恐被報復不認可新單於,另立一位單於,於夫羅只得前往漢朝申訴求助。正值漢末大亂,只好留在河東。195年,南匈奴參與了中原混戰,東漢蔡邕之女蔡文姬被擄掠去匈奴。202年,南匈奴首領歸附漢丞相曹操,蔡文姬歸漢。216年,曹操拘留呼廚泉單於,而派右賢王去卑監國,並將南匈奴分成五部,安置在平陽郡,匈奴單於王朝終結。
漢化的南匈奴,一直居住在河套一帶,三國時期曹操把匈奴分成五個部,即左、右、南、北、中,分別安置在陝西、山西、河北一帶。各部貴者為帥,後改稱都尉;以漢人為司馬以監督。於夫羅子劉豹為左部帥。
東漢末年以來,周邊各民族紛紛湧入中原。其中以匈奴人人數最多,史稱「關中人口百餘萬,戎狄居半,漢匈雜居」。而西晉因賈後亂政,引起了八王之亂,混戰延續長達16年之久,給予了匈奴人亂華的機會。
徙居中原
公元4世紀,匈奴人劉淵在成都王司馬穎手下為將。乘西晉八王之亂之後的混亂時期,劉淵在並州離石起兵立漢國,稱漢王,後稱帝,佔領了北中國的大部分地區。
311年劉淵子劉聰攻佔洛陽,316年攻佔長安,滅西晉。
318年,匈奴貴族靳准殺死劉粲,自立為漢天王。劉聰族弟劉曜在長安稱帝,改國號為趙,之後劉曜消滅了靳氏。
328年,羯人石勒擒殺劉曜,次年在上邽殺其太子劉熙及其將相公卿等三千餘人,漢趙亡。史稱前趙或漢趙。
匈奴在中國北方衰落後,鮮卑人迅速進入蒙古高原,匈奴與鮮卑不斷混血通婚,後代稱為鐵弗人。鐵弗人赫連勃勃被鮮卑拓跋氏擊敗後投奔羌人的後秦。之後擊敗東晉軍隊,奪下了關中地區,以長安為都。425年赫連勃勃卒,子赫連昌繼位。428年北魏俘赫連昌。赫連昌弟赫連定在平涼自稱夏皇帝。431年北魏俘赫連定,夏亡。夏國的國都統萬城是作為游牧民族的匈奴在東亞留下的唯一的遺跡。
融入匈奴人中的月氏人,稱為匈奴別部盧水胡。其中沮渠家族推後涼漢官段業為主,在現甘肅地區建立政權,史稱北涼。後沮渠蒙遜殺段業,自立為北涼主。433年蒙遜子沮渠牧犍繼位。439年被鮮卑人拓跋氏北魏所滅。牧犍弟沮渠無諱西行至高昌,建立高昌北涼。460年,高昌北涼為柔然所攻滅。融入靠近高句麗的宇文鮮卑部落的一小支匈奴,進入遼東半島。
一小支匈奴進入遼東半島,融入靠近高句麗的宇文鮮卑部落。後來宇文氏篡西魏建立的北周政權。之後楊堅篡奪北周政權,建立隋朝,並統一中原。匈奴也在這期間融入各民族之中。五胡亂華及南北朝時代成為匈奴在中國歷史舞台上的最後一場演出。
『陸』 你去了沒,烏海那到底怎麼樣啊謝謝了
不作么樣冶安好,衛生不好,不文明到處有,手機一條街西,福順六元小抄老闆出口臟話嗎人,這叫文明城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