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昌都市有幾個縣
昌都市有10個縣,分別是:江達縣、貢覺縣、類烏齊縣、丁青縣、察雅縣、八宿縣、左貢縣、芒康縣、洛隆縣、邊壩縣。
昌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西藏自治區下轄地級市,地處橫斷山脈和三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流域,位於西藏東部,處在西藏與四川、青海、雲南交界的咽喉部位,是川藏公路和滇藏公路的必經之地,也是「茶馬古道」的要地。
(1)昌都貢覺縣白銀開戶擴展閱讀:
昌都總地勢西北部高,東南部低,最高海拔為5460米,最低海拔約3100米,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不少山峰聳立於雪線以上,其中念青唐古拉山主峰高達7111米,萬丈冰峰,銀裝素裹。
昌都西北部山體較完整,分水嶺地區保存著寬廣的高原面。東南部山體被切割成星羅棋布狀。谷地由北向南逐步加深,嶺谷櫛比,河谷深切,僅有零星殘存的高原面。
高原主要分布在他念他翁山北段和寧靜山,海拔在4000—4500米以上;在北緯30°以南,為典型的高山峽谷區,河谷底海拔2500—3500米,最低處是芒康縣的金沙江河谷,海拔僅2296米。
昌都山脈為南北走向,三條大江與三列山脈相間分布,平行駢走。從西向東依次是伯舒拉嶺、怒江;他念他翁山、瀾滄江;達瑪拉山-寧靜山、金沙江。
山脈海拔多在4000—5000米左右,山脈之間有深邃的河谷,山嶺與河谷的高差達1000—2000米。獨特的自然地貌和地形結構,使雄美壯美的青藏高原愈加多姿多彩。
B. 西藏昌都地區有哪些縣市
共計十一個縣,分別是:昌都縣、左貢縣、芒康縣、類烏齊縣、八宿縣、洛隆縣、邊壩縣、察雅縣、江達縣、貢覺縣、丁青縣
C. 昌都有幾個縣
截至2019年4月,昌都市下轄1個區和10個縣,分別是:卡若區、江達縣、貢覺縣、類烏齊縣、丁青縣、察雅縣、八宿縣、左貢縣、芒康縣、洛隆縣、邊壩縣。
1、卡若區
位於西藏東部,地處東經96°7--97°9′,北緯30°6′--32°30′。東與江達、貢覺縣為鄰,南與察雅、八宿縣毗連,西與類烏齊縣交界,北與青海省玉樹州玉樹市和青海省玉樹州囊謙縣接壤。總面積1.08萬平方公里。
截至2014年,卡若區行政區劃為3鎮(昌都鎮、卡若鎮、俄洛鎮)12鄉(沙貢鄉、芒達鄉、如意鄉、日通鄉、柴維鄉、約巴鄉、嘎瑪鄉、若巴鄉、埃西鄉、妥壩鄉、拉多鄉、面達鄉),9個社區及158個行政村。
2、江達縣
地處東經97°15′~98°53′,北緯31°~32°36′。縣域東西最大距離286千米,南北最大距離327千米,總面積13164.09平方千米,位於西藏自治區北部,昌都市西北部,橫斷山脈的高山峽谷中,距拉薩1170千米,距成都1070千米。
截至2005年9月,江達全縣轄江達、崗托2個鎮、鄧柯、岩比、卡貢、生達、娘西、字呷、青泥洞、汪布頂、德登、同普、波羅11個鄉,共94個行政村和1個居民委員會。縣人民政府駐江達鎮。
3、類烏齊縣
位於西藏自治區東北部,昌都市北部,地處念青唐古拉山余脈伯舒拉嶺西部,唐古拉山余脈他念他翁山東端。縣域總面積6355.48平方公里,地理坐標為東經95°49′~96°58′,北緯30°58′~31°58′。
截至2013年,類烏齊縣下轄轄2個鎮、8個鄉:桑多鎮、類烏齊鎮、吉多鄉、崗色鄉、濱達鄉、卡瑪多鄉、尚卡鄉、伊日鄉、加桑卡鄉、長毛嶺鄉。縣政府駐地類烏齊鎮。
4、八宿縣
位於西藏自治區東部,昌都市東南部,地處怒江上游,縣城所在地白馬鎮海拔3260米。地理坐標為東經96°23′-97°28′,北緯29°40′-31°01′。
東鄰左貢縣、察雅縣,南與察隅縣接壤,西靠洛隆縣、林芝市波密縣,北連昌都市卡若區、類烏齊縣。八宿縣全縣幅員面積12564.28平方公里。截至到2013年,全縣轄4個鎮、10個鄉。共有126個行政村。縣人民政府駐白瑪鎮。
5、芒康縣
位於西藏自治區東部、昌都市東南部。地理坐標為東經98°00′-99°05′,北緯28°37′-30°20′。東與四川巴塘縣隔金沙江相望,南與雲南省德欽縣毗鄰,西與左貢縣相連,北與貢覺、察雅兩縣交界。總面積11431平方公里。
截至2014年,芒康縣轄2個鎮、14個鄉:嘎托鎮、如美鎮、曲孜卡鄉、木許鄉、納西族鄉、朱巴龍鄉、曲登鄉、徐中鄉、幫達鄉、戈波鄉、洛尼鄉、措瓦鄉、昂多鄉、宗西鄉、莽嶺鄉、索多西鄉。共有60個行政村,359個村民小組。芒康縣人民政府駐嘎托鎮。
D. 昌都地區有幾個縣
昌都地區 轄11個縣,地區行政公署駐昌都縣
昌都縣 芒康縣 貢覺縣 八宿縣 左貢縣 邊壩縣 洛隆縣 江達縣 類烏齊縣 丁青縣 察雅縣
E. 貢覺縣至昌都的汽車票多少錢
86塊錢到83塊錢不等。
F. 貢覺縣油扎鹽礦()
油扎鹽礦位於貢覺縣東南,有簡易公路通往礦區,交通較方便。
鹽礦產於老第三系貢覺組雜色泥礫岩中。礦體長3公里,寬0.5—1公里,面積2.5平方公里,是一個大的透鏡體。石鹽礦石分為含泥礫石鹽礦石、泥礫質鹽礦石、泥礫鹽礦石和脈狀鹽礦石四種類型,礦石主要由石鹽、石膏、白雲石、方解石和泥礫組成。礦體平均厚度265.91米,氯化鈉含量一般為20%—50%,最高可達95.12%,為一中型礦床。
礦區有一鹽泉從地下流出,流量約0.48升/秒,含鹽度37.67毫克/升。相傳西藏和平解放前,鹽泉周圍有藏兵把守,當地群眾吃鹽十分困難,要向藏兵繳納一定數量的青稞方能背取鹽泉之水熬曬取鹽。
1951年,中國科學院西藏工作隊地質組李璞等在藏東地區進行路線地質及礦產調查時,對油扎、察那托兩個鹽泉以及這一地區的地層和含鹽性做了粗略的地質工作,將這套含鹽紅色地層稱為「貢覺紅層」,為鹽礦普查找礦提供了重要線索。四川省地質局科研所鉀鹽研究室於1971年再次調查了這兩個鹽泉點,把「貢覺紅層」的時代初步定為白堊紀,並第一次提出「角礫岩化次生岩」是含鹽層位。其後四川省地質局第三區測隊進行昌都幅1∶100萬區域地質調查時,根據油扎剖面的孢粉分析及其組合特徵,首次將「貢覺紅層」確定為第三系貢覺群。
1973—1975年,西藏地質局第一地質大隊何書元等對貢覺群主要地段進行了1∶20萬路線地質填圖和水文地質調查,劃分了三個含鹽遠景區段,並在貢覺群中採到了老第三系化石。編寫有《西藏昌都地區第三系貢覺紅層鹽礦普查報告》。
80年代初,西藏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提出了要求有關部門解決昌都地區農牧民食用鹽困難的提案。第一地質大隊重新分析和研究了這一地區的有關資料,提出在油扎—察那托一帶可望找到工業食用鹽礦床,並建議首先進行重力和電法測量工作。1982年西藏地質局物探大隊由李志達、雷自孝組成的鹽礦普查分隊在第一地質大隊陳開國等的配合下開展了物探工作,圈定出兩個低負重力異常區,其中1號異常面積6平方公里,估算鹽礦儲量2.5億噸,提出了驗證孔位,建議工程驗證。
1984—1985年,西藏第一地質大隊組成陳開國為技術負責人,有陳慶雲、馬永海等技術人員參加的鹽礦分隊對油扎鹽礦開展了普查—詳查工作。首先在物探異常范圍內施工了3個鑽孔,均探到了厚達百米以上的鹽石層,證實了物探的推斷。1985年轉入詳查,測制了1∶1萬地形圖及地質簡測圖,投入鑽探工作量3555米,探明氯化鈉總儲量3.39億噸,其中可利用儲量3.02億噸。
利用物探方法勘查鹽礦在西藏是第一次,實踐證明,用重力物探方法探尋埋藏在深部的鹽礦床具有很好的找礦效果,油扎鹽礦的勘查就是典型的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