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貢覺縣油扎鹽礦()
油扎鹽礦位於貢覺縣東南,有簡易公路通往礦區,交通較方便。
鹽礦產於老第三系貢覺組雜色泥礫岩中。礦體長3公里,寬0.5—1公里,面積2.5平方公里,是一個大的透鏡體。石鹽礦石分為含泥礫石鹽礦石、泥礫質鹽礦石、泥礫鹽礦石和脈狀鹽礦石四種類型,礦石主要由石鹽、石膏、白雲石、方解石和泥礫組成。礦體平均厚度265.91米,氯化鈉含量一般為20%—50%,最高可達95.12%,為一中型礦床。
礦區有一鹽泉從地下流出,流量約0.48升/秒,含鹽度37.67毫克/升。相傳西藏和平解放前,鹽泉周圍有藏兵把守,當地群眾吃鹽十分困難,要向藏兵繳納一定數量的青稞方能背取鹽泉之水熬曬取鹽。
1951年,中國科學院西藏工作隊地質組李璞等在藏東地區進行路線地質及礦產調查時,對油扎、察那托兩個鹽泉以及這一地區的地層和含鹽性做了粗略的地質工作,將這套含鹽紅色地層稱為「貢覺紅層」,為鹽礦普查找礦提供了重要線索。四川省地質局科研所鉀鹽研究室於1971年再次調查了這兩個鹽泉點,把「貢覺紅層」的時代初步定為白堊紀,並第一次提出「角礫岩化次生岩」是含鹽層位。其後四川省地質局第三區測隊進行昌都幅1∶100萬區域地質調查時,根據油扎剖面的孢粉分析及其組合特徵,首次將「貢覺紅層」確定為第三系貢覺群。
1973—1975年,西藏地質局第一地質大隊何書元等對貢覺群主要地段進行了1∶20萬路線地質填圖和水文地質調查,劃分了三個含鹽遠景區段,並在貢覺群中採到了老第三系化石。編寫有《西藏昌都地區第三系貢覺紅層鹽礦普查報告》。
80年代初,西藏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提出了要求有關部門解決昌都地區農牧民食用鹽困難的提案。第一地質大隊重新分析和研究了這一地區的有關資料,提出在油扎—察那托一帶可望找到工業食用鹽礦床,並建議首先進行重力和電法測量工作。1982年西藏地質局物探大隊由李志達、雷自孝組成的鹽礦普查分隊在第一地質大隊陳開國等的配合下開展了物探工作,圈定出兩個低負重力異常區,其中1號異常面積6平方公里,估算鹽礦儲量2.5億噸,提出了驗證孔位,建議工程驗證。
1984—1985年,西藏第一地質大隊組成陳開國為技術負責人,有陳慶雲、馬永海等技術人員參加的鹽礦分隊對油扎鹽礦開展了普查—詳查工作。首先在物探異常范圍內施工了3個鑽孔,均探到了厚達百米以上的鹽石層,證實了物探的推斷。1985年轉入詳查,測制了1∶1萬地形圖及地質簡測圖,投入鑽探工作量3555米,探明氯化鈉總儲量3.39億噸,其中可利用儲量3.02億噸。
利用物探方法勘查鹽礦在西藏是第一次,實踐證明,用重力物探方法探尋埋藏在深部的鹽礦床具有很好的找礦效果,油扎鹽礦的勘查就是典型的一例。
② 昌都貢覺縣萬州烤魚電話
建議咨詢當地的人工服務台。
或者是咨詢當地的人員。
或者是自己在網上查查就好
③ 西藏昌都貢覺縣有個熱克地區是什麼意思有什麼歷史背景
平均是4000米
讓珊瑚遠離驚濤駭浪的侵蝕嗎?那無異是將它們的美麗葬送。
④ 貢覺縣至昌都的汽車票多少錢
86塊錢到83塊錢不等。
⑤ 貢覺縣有高原反應嗎
貢覺縣地處青藏高原東南,唐古拉山橫斷山脈北段,金沙江上游西岸。全境位於東經97°51'43″至98°58'53″,北緯30°11'58″至30°15'55″之間,東與四川白玉、巴塘兩縣隔江相望,南連芒康縣,西鄰察雅、昌都兩縣,北接江達縣和川藏公路(國道317線)79公里,西至昌都254公里,至拉薩1374公里,東越金沙江、康定到成都1196公里。[4]
氣候
貢覺縣
貢覺縣屬大陸性高原季風氣候,受緯度海拔高度和地理位置的影響,氣溫垂直變化明顯,氣溫偏低,日溫差較大。年降水量斗25.5毫米。年日照時數約2101小時。境內自然災害較多,常見的有乾旱、冰雹、洪水、霜、雪、地震、滑坡、泥石流、風沙等。[5]
年平均氣溫6.5℃,七月份平均氣溫14.6℃,日平均氣溫0℃以上將續245天,無霜期85天,年平均降雨量480毫米。整個氣候有五個特點:一是氣溫偏低,年差小,春季相連,冬季較長;二是降雨量偏少,水熱同季,旱雨分明;三是土溫低於氣溫,凍土時間長;四是晴天,日照時間長,輻射強,晝夜溫差大;五是立體氣候顯著,災害性天氣較多。[6]
地形
貢覺縣屬東南三江流域的橫斷山峽谷區。群山連綿,山高峰銳,谷深坡陡,丘原交錯,河流縱橫,湖泊星羅棋步,高山、森林、草原並存。貢覺縣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最低海拔2570米,最高海拔5443米。平均海拔4021米。地貌大體可分為東南峽谷區,西部河流區和西南谷原區。[5]
水文
貢覺縣境內水系發達,河流縱橫交錯,湖泊星羅棋布,常年性大小河流二十餘條,全縣大小湖泊46個,水塘96座,蓄水8萬立方米,引水渠450條,可灌耕地3.21萬畝,保灌28500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