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金銀交易 » 迪慶德欽縣貴金屬開戶
擴展閱讀
渭南市天然氣開戶手續 2021-12-16 12:20:24
井岡山期貨開戶 2021-12-16 12:02:48

迪慶德欽縣貴金屬開戶

發布時間: 2021-04-14 05:09:27

⑴ 雲南有哪些資源

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 昆明滇池、石林、大理、西雙版納、玉龍雪山、三江並流、建水燕子洞、瀘西阿廬古洞、陸良縣九鄉、瑞麗江—大盈江、騰;中火山地熱。

⑵ 雲南德欽羊拉銅礦

羊拉銅礦位於雲南西北部德欽縣羊拉鄉境內,距縣城平距約50km,距大理市580km。區內交通落後,主幹公路為大理—中甸—奔子欄—德欽的214線國道,由奔子欄沿金沙江邊的三級公路可達羊拉礦區。礦區地處雪域青藏高原南緣橫斷山脈北段,海拔2200~4700m,東側金沙江峽谷最低2200m,相對高差達2500m,屬高山深切割地貌。

1965~1967年,雲南地質局18地質隊在鉻鐵礦普查中,首次發現了羊拉銅礦。1977年四川地質局3隊對里農銅礦進行了踏勘,估算銅金屬資源量約6萬t,認為屬於矽卡岩-斑岩型銅礦,並發現了加仁、宗亞銅礦(化)點。1992年,武漢地質學院與雲南地勘局第三地質大隊對羊拉里農銅礦進行了考察,認為其遠景規模達中—大型,礦床類型為矽卡岩型。1993年雲南地勘局第三地質大隊與德欽縣聯合申請了羊拉銅礦地勘扶貧項目,圈定里農礦段3個礦體,估算銅金屬資源量約42萬t。1995年開始,羊拉銅礦列入「三江特別找礦計劃」的重點勘查項目;1999年轉入新一輪國土資源大調查,地質找礦取得了重大進展。先後開展了1∶2000、1∶1萬地質測量,1∶1萬~1∶5萬地面磁測,1∶1萬~1∶2.5萬激電測量,瞬變電磁剖面測量,1∶5萬、1∶1萬土壤地球化學測量,及槽、井、坑、鑽等探礦工程施工等。至2003年羊拉礦區里農、路農、江邊三個礦段就探獲銅金屬資源量(333+3341)111.77萬t,平均品位0.99%。近年來,在羊拉銅礦外圍的斑岩(矽卡岩)銅礦找礦工作中,南段新發現了宗亞、曲隆等銅礦床(點),充分顯現出羊拉礦集區良好的成礦地質背景和巨大的找礦潛力。

一、礦床地質背景

(一)區域地質背景

羊拉銅礦位於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之間的古特提斯構造域,大地構造位置屬中咱微板塊與昌都-思茅地塊相夾持的金沙江板塊結合帶及其邊緣,即蘭坪陸塊東側,屬中咱微板塊。東以金沙江斷裂為界,西以羊拉斷裂為界,近南北向展布。本區由二疊紀和三疊紀兩個不同時期和性質的火山弧和弧後盆地拼接疊置而成。

(二)礦區地質特徵

羊拉銅礦區由里農、路農、江邊、通吉格、加仁、貝吾、格亞頂7個礦段組成(圖3-5-1)。礦化帶北起貝吾,南至格亞頂,全長約25km,呈南北向展布。其中以里農、路農、通吉格礦段中的礦床規模最大,里農礦達大型,路農、通吉格礦為中型,其餘礦段為小型。

1.地層

礦區出露地層主要有志留系(S),泥盆系江邊組(D1j)、里農組(D2+3l),下石炭統貝吾組(C1b),其中泥盆系為主要的含礦層位。下泥盆統江邊組和中上統里農組為變質石英砂岩、絹雲板岩、陽起透輝石岩、大理岩、石英岩組合。江邊組與中酸性岩體接觸帶具角岩化、透輝石化、黑雲母化蝕變,里農KT7—KT15、路農KT1—KT3礦體產於此層中。里農組頂、底部呈矽卡岩化,形成石榴子石矽卡岩,里農KT1—KT2、KT5、江邊KT1—KT2、KT3礦體產於其中。

圖3-5-1 羊拉礦區地質礦產圖(引自《西南三江南段找礦重大疑難問題研究報告》,2008)

2.岩漿岩

區內岩漿活動強烈,主要有加仁、里農、江邊、尼呂等印支—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其中里農、江邊、尼呂復式中酸性岩體沿里農背斜核部侵入。岩石類型為花崗閃長岩;次要的有二長花崗岩、斜長花崗岩、石英(黑雲母)二長花崗斑岩、正長斑岩、閃長玢岩等。礦體產於印支—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體的內外接觸帶。

3.構造

褶皺:礦區位於魚波背斜的次級褶皺構造中,總體呈穹窿狀,軸向近南北,南部被北東向路農斷裂破壞,核部侵入有里農、江邊、尼呂復式中酸性岩體。西翼地層向西傾,傾角較緩,為12°~29°;東翼傾向北東、南東,傾角偏陡,達50°以上,離岩體100~200m後產狀又傾向西,向北延至尼呂附近交於金沙江斷裂。

斷裂:除區域性金沙江斷裂外,主要有斜穿本區中部的北東向斷裂,北東交於金沙江斷裂,長一般為7~10km,走向北東30°~60°,傾向北西,傾角50°左右。地表出露較差,多數地段被掩蓋,地貌上多形成北東向溝谷。受岩體侵入及斷裂構造活動的影響,在岩體及周圍地層中,產生密集的層間裂隙及斜交層理裂隙。由這些密集裂隙組成的裂隙帶或層間破碎帶為含礦熱液提供了良好的儲礦空間。

4.礦化蝕變特徵

圍岩蝕變主要有鉀化、硅化、碳酸鹽化、絹雲母化、泥化、綠泥石化、角岩化及矽卡岩化,其中矽卡岩化、硅化、角岩化、鉀化與礦化關系密切。

礦區主要蝕變帶:①硅化(鉀化)帶:以強硅化、弱鉀化為特徵,與岩體內或邊部細脈浸染狀銅(鉬)礦對應。②絹雲母-碳酸鹽化帶:以中等絹雲母化、碳酸鹽化為特徵,伴弱綠泥石化、硅化,局部具泥化。該帶銅礦化弱,偶見銅礦物細脈分布。③絹雲母-綠泥石化帶:主要表現為斜長石絹雲母化,個別黑雲母綠泥石化,總體蝕變程度低,鉀長石、石英新鮮,保存完整,基本無礦化。④角岩化帶:表現為碎屑岩具角岩結構,形成透輝石化黑雲母石英角岩、石英角岩等。該帶產有北東走向的大脈狀銅礦體。⑤矽卡岩化帶:形成透輝石榴子石矽卡岩、陽起透輝石岩、透閃石榴子石矽卡岩等,大部分礦體產於此帶中。⑥石英-絹雲母化帶:以硅化、絹雲母化為主,也有弱—中等透輝石化、綠泥石化、泥化,含礦性弱,銅品位偏低。⑦青磐岩化帶:位於最外圈玄武岩分布區,蝕變以青磐岩化、碳酸鹽化等中、低溫蝕變為主,該帶沒有明顯的礦化。

5.礦體特徵

羊拉銅礦床與印支-燕山期中酸性岩體傾沒端有關,礦體產於岩體內外接觸帶矽卡岩化岩石中,也產於內部破碎帶或裂隙帶以及圍岩蝕變帶內。尤其是岩體邊緣相二長(或斜長)花崗岩的礦化,以小型岩株或岩枝礦化較強。礦床總體產出既順層,又繞岩體,並穿過岩體和圍岩呈脈狀特徵,形成噴流沉積-斑岩-矽卡岩復合型銅礦(圖3-5-2)。

圖3-5-2 羊拉銅礦里農、路農、江邊礦段地質圖(引自《西南三江南段找礦重大疑難問題研究報告》,2008)

二、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特徵

(一)地球物理特徵

1.地球物理參數特徵

礦區內以矽卡岩型銅礦石為主,金屬礦物組合為:①黃銅礦-黃鐵礦。②黃銅礦-黃鐵礦-磁黃鐵礦-磁鐵礦。次為花崗閃長岩、二長花崗岩型銅礦石,角岩型銅礦石,金屬礦物組合為黃銅礦-黃鐵礦。除地表部分為氧化礦,基本上以硫化礦為主。

1)電性參數。羊拉銅礦區岩礦石電性、磁性參數測定結果列於表3-5-1。

表3-5-1 羊拉銅礦區岩石電性、磁性測定統計表

(引自《雲南省德欽縣羊拉銅礦區物探勘查工作成果報告》,2003。)

據測量結果統計,具低阻高極化的岩礦石有黃鐵礦化黃銅礦化硫化物礦體、黃鐵礦化黃銅礦化矽卡岩化帶,充電率(MS)平均值分別為5.3%和3%,電阻率(ρS)平均值為167Ω·m和400Ω·m。具中等電阻率中低極化的岩石有孔雀石化褐鐵礦化變砂岩、花崗閃長岩,充電率(MS)平均值分別為0.96%、0.44%,電阻率平均值為478Ω·m、407Ω·m。具高阻中低極化的岩石有變質石英砂岩、板岩,充電率(MS)平均值為1.33%,電阻率平均值為1445Ω·m。具高阻低充電率的岩石有大理岩、石英岩、變質石英砂岩、二長花崗岩、輝長岩。具高阻高極化的岩石有深灰色微含炭砂質絹雲板岩,充電率(MS)平均值為5.13%,電阻率(ρS)平均值為832Ω·m。說明該區礦(化)體與圍岩存在電性差異,主要干擾體為含炭砂質絹雲板岩。

2)磁性參數。據測定結果統計(表3-5-1):具中—強磁性的岩石有矽卡岩、矽卡岩型硫化銅礦石及泥盆系江邊組(D1j1)地層中的灰綠色板岩,其磁化率(κ)平均值分別為4878×10-5SI、1669×10-5SI;具弱磁性的岩石有玄武岩、褐鐵礦化變砂岩,其磁化率(κ)平均值分別為150×10-5SI、51×10-5SI;無磁性—極弱磁性的有大理岩、花崗岩,及灰色砂、板岩等。

綜合上述,羊拉銅礦以矽卡岩型硫化物礦石為主,具有低阻、高極化、中—強磁性特徵,與圍岩電性、磁性差異明顯,具備開展地球物理勘查的物性前提條件。

2.區域地球物理異常特徵

羊拉銅礦區位於區域布格重力異常南北向重力梯度帶上,羊拉—拖頂一線以東為中咱-得榮-巨甸重力高,以西為鹽井-德欽-維西重力低,兩個重力異常帶近南北向平行排列,是金沙江結合帶重力場的客觀反映。東側重力高值帶為基底隆起帶,南北兩端元古宇已出露;西側重力低值帶為基底拗陷帶,地表分布中生代為主的地層,是昌都-蘭坪-思茅拗陷的一部分。

羊拉—拖頂一線以東分布著串珠狀航磁異常,由北向南有:中咱、得榮、尼西等,與中咱-巨甸重力高值帶相對應,是基底隆起的反映。西側資料不全。

(二)地球化學特徵

1.地球化學參數特徵

根據2005年大羊拉地區礦產遠景調查1∶5萬地球化學測量成果統計(表3-5-2),區內比較富集的元素有:Cu、Pb、Zn、Ag;伴生元素有:As、Sb、Cr、Ni、Au等。全區主要成礦元素(Cu、Pb、Zn、Ag、Cr、Ni)含量一般均為全國水系積沉物豐度的1.5~2.0倍以上,顯示較高的富集趨勢。Cu、Pb、Zn、Ag等富集元素主要圍繞加仁花崗閃長岩體西內外接觸帶呈環帶狀、團塊狀濃集;Cr、Ni、Au等主要沿金沙江斷裂、扎仁斷裂帶控制的蘇魯-你龍保鉻鐵礦、金礦帶展布。

表3-5-2 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地球化學元素統計表

注:含量單位Au為10-9,其他為10-6。均值、離差為剔除大於3倍離差含量特高點後的統計值。

(引自《雲南大羊拉地區水系沉積物測量成果報告》,2008)

區內主要成礦元素Cu、Pb、Zn、Ag及Cr(Ni),不但有較高的背景含量,還有相對較大的離散程度和變化系數(一般大於0.8)。說明這些元素在區內有較大的地球化學活動能力及聚集能力,反映測區具找銅、鉛、鋅、金、鉻鐵礦等礦的前景。其中含礦層泥盆系裡農組Cu、Pb、Zn、Ag、Sn、As、Sb、Bi等元素含量均居測區之冠。該層這些元素的含量高,而且變化系數大,除Zn、Sb外,均大於1;異常元素組合多、面積大,是區內最具找礦價值的地層。加仁花崗閃長岩體是測區最重要的含礦、賦礦岩體,已知的銅多金屬礦床(點)及重砂、化探異常大部分圍繞加仁花崗閃長岩體分布。據統計,該岩體Cu、Pb、Zn、Ag、Bi、Mo、Sn、W等元素含量高於全區平均值,其中W、Sn、Mo居全區之冠,Pb、Zn、Ag居全區第二;顯示其良好的含礦性,表明裡農組中的礦體其部分物源與該期岩體的侵入作用密切相關。

2.區域地球化學異常特徵

1∶20萬水系沉積物測量圈出多個Cu、Pb、Zn、Ag、Au等多元素綜合異常(圖3-5-3),圍繞加仁花崗岩形成近南北向多元素綜合異常帶。異常主要分兩帶:羊拉—曲隆一帶以Cu異常為主,次為Pb、Zn、Ag、Au等異常,同時伴生As、Sb、Hg、Sn、W異常,在加仁、里農、江邊、尼呂、貝吾、茂頂等中酸性岩體接觸帶及北東向斷裂形成環狀和帶狀分布;蘇魯—東水—奔子欄一帶圍繞一些小的中酸性岩株、岩枝形成以Au為主,伴生Cu、Pb、Zn、Ag、Hg、Sb、As等串珠狀異常。另外圍繞基性、超基性岩群(帶),有規模小、含量高的Cr、Ni、Co等異常。

曲隆一帶Pb、Zn多金屬異常規模大,濃集中心明顯,異常以Pb、Ag為主,伴生Au、Cu、Zn、Sb、As等。異常極值Au15×10-9、As674×10-6、Cu1086×10-6、Zn3165×10-6、Sb11.5×10-6、Pb4675×10-6、Ag10.5×10-6,異常平均值Au11.9×10-9、As317.7×10-6、Cu223.9×10-6、Zn569.4×10-6、Sb4.2×10-6、Pb731.2×10-6、Ag3.6×10-6,面積49.1km2。總體呈不規則長條狀,圍繞加仁花崗閃長岩體南傾伏端分布。

Au異常集中分布於東水—關用一帶,沿超基性岩帶分布,規模大、含量高,伴Cu、Pb、Zn、Ag、Hg、Sb、As元素組合異常和Cr、Ni、Co元素組合異常。東水Au異常面積0.5km2,平均含量84.3×10-9,最高含量160×10-9。關用Au異常面積5.5km2,平均含量65.6×10-9,最高含量1000×10-9

中國重要金屬礦勘查物探化探方法技術應用

三、物化探方法技術運用

(一)工作部署

1974~1985年,通過1∶20萬區域地質調查,劃分出羊拉-宗亞銅多金屬成礦遠景區。礦產勘查工作僅對羊拉礦區里農礦段做了地表系統揭露和部分深部控制,總體工作程度偏低。1995~1996年對羊拉—關用1∶20萬區域地球化學異常帶進行了1∶5萬土壤地球化學測量,圈出各類多元素異常多處,其中羊拉礦區共圈出有找礦意義的綜合異常20處(圖3-5-6)。1995年完成羊拉銅礦1∶5萬地面磁測。1999年完成里農、江邊礦段1∶1萬地面磁測掃面,共圈出磁異常13處。

2000~2001年在羊拉銅礦區開展大比例尺物探工作,目的是探索物探方法的有效性,同時提供礦體延伸與產狀,尋找新礦體與盲礦體,以擴大礦區遠景規模,為工程布置提供深部物探資料。

主要實物工作量:

1)1995年完成礦區1∶5萬地球化學土壤測量100km2;

2)1996年完成礦區1∶5萬磁測200km2,礦區外圍1∶5萬土壤測量400km2;

3)2000年完成礦區1∶1萬磁測6.7km2、1∶1萬激電9km2、1∶2.5萬激電70km2

(二)使用儀器

測點定位。1∶5萬化探工作採用地形圖定點。地面磁測採用地形圖、羅盤、測繩定點。大比例尺電法剖面採用尼康C-100型全站儀及導航型GPS(小博士)衛星定位儀敷設剖面。

電法儀器。EG6700三菱發電機,額定輸出功率為5.1kW,最大輸出功率5.7kW。DJF-6型激電發送機,最大供電電壓800V,最大供電電流5A,最小供電電流0.1A,正反向供電空佔比為1∶1的連續方波,供電周期分別為4s、8s、16s、32s,以及手動、外控兩檔。DWJ-1A型微機接收機、DWJ-2型微機接收機輸入阻抗大於50MΩ,測量一次場電位的解析度為10μV,最大可測3.5V,測量充電率解析度為0.01%;二次場電信號采樣一塊面積時,延時時間、積分時間分9檔(100~900ms)。

磁測儀器。國產CZM-2型普通質子磁力儀,絕對精度2.5nT,解析度1nT;HC-95光泵磁力儀,絕對精度0.1nT,解析度0.01nT;MSM-3數字磁化率儀,解析度達10-5SI。

(三)工作方法

1.物探方法

礦區位於金沙江西岸,在4~6km的平距內,海拔自金沙江邊的2270m驟升至二級分水嶺的4286~4556m,地形坡度多數大於36°,陡坎、陡崖比比皆是。由於受地形、氣候的影響,地表乾燥,大部分地區接地電阻較大,給物探工作的開展帶來了較大的困難。

通過在里農、通吉格礦段的6線、9線、25線開展激電剖面方法試驗,使一次場大於10mV,極化率異常明顯;最終選擇AB極距為640m、MN極距為40m,供電時間2s,測量范圍為AB的1/2~1/3。

測區掃面採用短導線工作方式。二次場采樣面積為固定一塊和多塊(6塊)兩種方式。當充電率小於2.5%時,用采樣面積固定一塊進行測量,二次場延時300ms;當充電率大於2.5%時,用采樣面積多塊(6塊)進行重測,二次場延時分別為50ms、100ms、200ms、400ms、700ms、1100ms,二次場采樣寬度分別為50ms、100ms、200ms、300ms、400ms、600ms,進行質量監控,同時觀察其衰減曲線。

測點定位。2000年地面磁測採用地形圖、羅盤、測繩定點。電法剖面使用尼康C-100型全站儀,以測區內10″級1#、2#點為起算基準點,水平方向施半測回、直接平距、高差敷設電法測網。1∶1萬線距100m,點距20m;1∶2.5萬線距400m,點距40m,每個測點均作好點、線號標記。電法測點平面誤差在0.1m內,滿足《物化探工程測量規范》(ZD/T0153—95)精度要求。2001年使用導航型GPS(小博士)衛星定位儀單點定位敷設物探測網,以1#、2#控制點作為GPS校正點。

岩(礦)石電性測定採用露頭小四極法。露頭多分布在異常區及礦化帶內,選擇在探槽、坑道及基岩出露較好地段,露頭新鮮,代表性強。磁參數測定採用磁化率儀直接在野外進行測量,分布在主要出露地層、岩漿岩及礦(化)帶內,在探槽、坑道及基岩出露較好地段打少量新鮮標本進行室內測定。

2.化探方法

1∶5萬土壤地球化學測量採用網格法均勻布點,工作手圖為1∶2.5萬地形圖,每km2為1個大格,每個大格均分為4個小格,編碼為a、b、c、d,每個采樣點號碼由大格號+小格號+樣點號組成。每個小格(0.25km2)布置樣點3~4個,每50個大格設一套重復樣。1∶1萬土壤地球化學測量採用規則測網布置,網度100m×50m。樣品按點/線編號,線點號按從南至北、從西至東的順序,由小到大以偶數編號。

1∶5萬化探採用地形圖或手持式GPS結合地形特徵點法定點采樣,野外定點誤差按相關規范要求,采樣點均在實地用紅油漆標注。1∶1萬土壤測量採用地形圖、羅盤、測繩定點,每個測點均作點、線號標記。

樣品採集地表下30~50cm的B層或C層土壤,樣品質量大於500g,乾燥後篩取小於60目160g送分析。野外記錄統一使用2H、3H鉛筆現場記錄。樣品測試主要由雲南地勘局測試中心承擔。

(四)主要工作成果

1.物探異常

激電異常特徵(圖3-5-4)。里農矽卡岩型礦體KT1—KT5、大脈型礦體KT6—KT11的激電異常集中分布,與礦體對應性強,充電率MS強度為3%~5%。MS異常主體位於出露礦體西側,推測礦體向西傾斜。路農KT1—KT3礦體、江邊KT1—KT5礦體激電異常零星分布,顯示礦體規模小,延伸有限。里農南部寬度大強度高的面型異常,經地表踏勘檢查,在D2+3l地層中發現了含炭砂質絹雲板岩,推斷是引起強激電異常的主要原因。

圖3-5-4 羊拉銅礦區視充電率MS(%)異常平面圖(引自《雲南省德欽縣羊拉銅礦區物探勘查工作成果報告》,2003;地質圖例見圖3-5-1)

地面磁測異常特徵(圖3-5-5)。里農矽卡岩型銅礦體磁異常呈條帶狀,正負伴生,強度300~500nT,與KT2—KT5基本對應。由於矽卡岩磁性較強,致使異常向礦體傾斜方向偏移。礦體中北段表現為長條狀負磁異常。路農KT1—KT3礦體同樣是矽卡岩型,由於礦體規模小,磁異常表現為零星弱異常,在礦體中部出現100nT的局部異常。礦區南東側D1j地層中分布一些大小不一、強度300~500nT磁異常,推測由該層中磁性較強的綠色板岩和基性火山岩引起。

2.化探異常

1∶5萬土壤測量從貝吾—曲隆—關用共圈出化探異常33個,以銅為主。銅含量大於100×10-6有17處,銅異常面積一般為0.7~4.8km2,銅含量一般為(200~700)×10-6,最高1%。銅異常集中分布於貝吾—曲隆一帶,圍繞印支-燕山期加仁花崗閃長岩體分布,具有異常規模大、含量值高、濃集中心明顯的特徵。其中最典型的里農異常(圖3-5-6)為Cu、Pb、Zn、Ag、Au、As、Sb、Hg、Sn、W、Mo等多元素綜合異常,范圍大、強度高,平均含量Cu884×10-6、Pb810×10-6、Zn515×10-6、Ag2.7×10-6、Sn462×10-6、W100×10-6、Au28×10-9;最高含量Cu、Pb可達1%,Ag達15×10-6,面積5km2,異常范圍遠大於礦體分布范圍。各元素異常彼此套合,分布於花崗閃長岩體及其與里農組(D2+3l)砂板岩大理岩接觸帶,北東向F4斷裂北西側,是典型的高大全異常。

圖3-5-5 羊拉銅礦區地面磁測(nT)異常圖(引自《雲南省德欽縣羊拉銅礦區物探勘查工作成果報告》,2003;地質圖例見圖3-5-1)

圖3-5-6 羊拉銅礦區土壤測量Cu、Pb、Zn、Ag綜合異常圖(引自《雲南省物化探成果編圖及優勢、重要礦產資源勘查選區研究報告》,2008;地質圖例見圖3-5-1)

四、驗證結果

通過兩年的工作,礦區內共圈出有地質意義的激電異常24處,磁異常20處。從異常分布來看,其中大部分已知礦體(礦化體)上均有中等偏弱強度的激電異常(部分疊加磁異常)相對應,其餘的異常也具有找礦意義,這為銅礦資源評價提供了物探依據。

里農礦段中等強度(2%~4%)的充電率異常呈不規則寬頻狀沿主要礦化層(帶)展布,南北長約1.4km,東西寬200~400m。異常主體位於出露礦體西側,並與磁異常套合,推測礦體西傾。經ZK0601孔、ZK0901孔及ZK2501孔驗證表明,地表呈平行展布向西傾的礦化矽卡岩帶,具有往深部延伸穩定、局部變厚的特徵。

江邊礦段充電率異常中心(MS>3%)位於江邊岩體內,MS異常往東逐漸降至2%以下。異常帶(MS>2%)呈南北長帶狀,極值區(MS>3%)呈橢圓狀。KT1號礦化帶呈條帶狀,與MS為2%~3%的激電異常形態相符。礦化帶上一般為中偏弱的激電異常,MS一般為1.5%~1.7%,圍岩一般小於1%,多在0.3%~0.5%。根據激電異常在礦化帶附近的形態特徵,判斷礦化帶向東傾斜,但充電率異常幅值不大,推測礦化體金屬礦物含量相對較低。經ZK001孔鑽探驗證,在孔深50m處見到礦化破碎帶,東傾約50°,且在約150m、240m處分別見到薄礦化層,銅品位多在0.1%~0.3%之間。

里農礦段共圈定銅礦體62個,其中工業礦體20個,KT2、KT5為主礦體。KT2礦體南北長1625m,平均厚3~23.8m;礦體品位:Cu0.3%~7.82%;平均品位為0.96%;伴生元素有Au、Ag、Sn、Pb、Zn、Co等。探獲銅資源儲量58.39萬t,礦床規模達大型。礦體呈似層狀、透鏡狀,含礦岩石為泥盆系裡農組變質砂岩-火山岩及其矽卡岩化岩石,礦石類型既有矽卡岩型,也有塊狀硫化物型。礦床工業類型為斑岩-矽卡岩型,礦床成因類型為岩漿期後氣成-熱液礦床,不排除早期海底噴流或早期沉積作用成礦。

路農礦段共圈出礦體5個,礦床規模達中型。礦體呈似層狀—透鏡狀大致順層產出,礦體長330~660m,傾向西或北西,傾角較陡,一般為45°~78°;礦體厚為1.82~82m,平均厚度為12.02m;銅品位一般為0.5%~2.3%,平均值為1.21%,最高達6.15%;伴生元素有Au、Ag、Sn、Pb、Zn、Co等。含礦岩石主要為矽卡岩,次為角岩化變質石英砂岩、構造角礫岩。

五、結語

通過羊拉礦區不同階段的工作,從發現礦點開始至今勘探定為大型礦床,歷時近40年。化探、激電、磁測等方法在本區找礦工作中均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地質工程部署提供了依據。羊拉銅礦含礦層主要賦存於里農組(D2+3l)、江邊組(D1j)及岩體接觸部位,銅礦體為低阻、高極化、中等磁性,矽卡岩型礦體及矽卡岩為中阻、高—中等極化率、強磁性,圍岩為高阻、低極化體、弱磁性。較為有效的方法技術組合是:首先採用中大比例尺地質手段、地面磁測與化探,圈定綜合異常,在異常區布置大比例尺土壤測量與激電剖面,探測礦(化)體空間形態,隨後布置地質工程驗證。

按此思路,近年來通過羊拉外圍的礦產遠景調查工作,根據1∶5萬化探、磁測異常,圈定了一批重要異常及靶區:尼呂、貝武、通吉格、曲隆、宗亞、茂頂、扎熱隆瑪、加仁等。經地質工程驗證,在曲隆發現了礦化斑岩體,長大於1000m,寬129~500m,銅品位0.2%~1.31%,平均品位為0.53%;Pb品位0.1%~0.58%;Au品位0.1~0.38g/t,是測區內尋找斑岩型銅礦的有利地段。在宗亞圈出2個礦體,礦體產於北東向葉里果斷裂層間破碎帶中,地表露頭延伸長約3km,KT1礦體寬21.9m,銅品位3.46%;KT2礦體寬7.9m,銅品位1.47%。礦化帶褐鐵礦化較強,受構造控制明顯,是尋找熱液型銅礦的有利地段。在茂頂圈出銅礦體1個,礦體產於矽卡岩帶中,礦體厚約3m,長30~50km,銅品位為4%~6%,平均品位4.56%。該礦化帶是尋找矽卡岩型銅礦的有利地段。

參考文獻與參考資料

雲南省地質調查院.2008.西南三江南段找礦重大疑難問題研究報告

雲南省地質調查院.2003.雲南省德欽縣羊拉銅礦區物探勘查工作成果報告

雲南省地質調查院.2008.雲南大羊拉地區水系沉積物測量成果報告

張小兵.2007.德欽羊拉銅礦物探方法的應用[J].雲南大學學報,(1),Vol.29

(本節供稿人:李麗輝蔡旭張小兵)

⑶ 金沙江帶多島弧-盆演化與羊拉銅礦床

早古生代時,在統一的「泛揚子」陸塊上,川西、滇西及藏東地區「具有震旦系及其以後的沉積蓋層」。早古生代末,除金沙江帶的部分地段尚有未完全退去的水域外,金沙江帶及其兩側陸塊區大部隆升成陸,同時早古生代末的加里東運動使得前泥盆紀地層廣泛而又強烈的變形變質,區域上表現為泥盆系不整合或假整合於下伏地層之上。晚古生代,金沙江弧-盆系以昌都-蘭坪陸塊西側的羌塘-吉塘-崇山-瀾滄殘余弧作為前鋒弧,於志留紀末在早古生代變質「軟基底」的基礎上,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開始古特提斯金沙江弧-盆系的生成、發展和演化。大體經歷了如下幾個階段(圖3-9)。

晚三疊世中晚期,金沙江帶進入全面陸內碰撞造山階段。於金沙江造山帶內及其後緣的邊緣前陸盆地中堆積形成碎屑磨拉石和含煤建造,並不整合超覆在金沙江構造混雜岩之上。金沙江結合帶西側的昌都陸塊區,晚三疊世早期於弧後前陸盆地中形成河湖相-濱海相碎屑磨拉石建造,不整合蓋在下伏不同時代地層之上;晚三疊世中晚期繼續其弧後前陸盆地的發展、演化,形成淺海相碳酸鹽岩至海陸交互相含煤碎屑岩建造;至晚白堊世,前陸盆地逐漸萎縮消亡。

七、陸內匯聚階段(E—Q)及其成礦作用

新生代是三江地區乃至青藏高原的形成與隆升時期,最後的造山作用形成大規模的沖斷推覆,大規模的走滑和由沖斷推覆及拉伸作用形成的地表及岩石圈規模的分層折離和滑脫。一方面形成一些斷陷、走滑和拉伸、拉分盆地;另一方面又對早期形成的山系疊加、改造和地殼的強烈增厚,並伴隨著強烈的岩漿活動、變質作用、構造作用和有色金屬、貴金屬礦產的成礦作用。金沙江帶中所有各個時代形成的礦床皆定形於陸內造山過程中,並不同程度地受到構造作用、岩漿活動的疊加、改造,顯現出一礦多礦種、礦床類型復雜多樣的特點。

金沙江帶不同構造單元中產出的構造蝕變岩型礦床、後生層控型礦床等都是於陸內造山過程中構造作用的產物。產於構造蛇綠混雜岩中的構造蝕變岩型金礦,如霞若金礦、王大龍金礦、哀牢山金礦等,受逆沖推覆和韌性剪切構造作用控制;產於火山岩中的構造蝕變岩型金礦,如西渠河金礦、阿中金礦等,受剪切構造蝕變破碎帶控制;產於中咱-中甸陸塊西部邊緣推覆-滑脫構造帶中的後生層控型銅鉛鋅礦床,如納交系鉛鋅礦、拖頂銅礦、三家村鉛鋅礦、格蘭銅礦等,受伸展滑脫構造控制或逆沖推覆和伸展滑脫構造的聯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