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金銀交易 » 漢中略陽縣貴金屬開戶
擴展閱讀
渭南市天然氣開戶手續 2021-12-16 12:20:24
井岡山期貨開戶 2021-12-16 12:02:48

漢中略陽縣貴金屬開戶

發布時間: 2021-04-11 20:54:57

① 礦物質如何分類

礦物質是飼料中的無機部分。根據動物體內含量的不同,通常分為兩類:常量元素是指占動物機體總量萬分之一以上的無機元素,如鈣、磷、鈉、鉀、鎂、硫等;微量元素是指那些對維持生物體正常生命活動不可缺少、但在機體內含量卻不及體重萬分之一的化學元素,如鐵、銅、鈷、錳、鋅等。

② 山西金屬鎂礦有投資人嗎

發行債券,或找基金公司合作,那樣比較安全

③ 陝西省略陽縣煎茶嶺金礦床

陝西省略陽縣煎茶嶺金礦床位於礦產資源豐富的「勉略陽金三角」北部,行政區劃為陝西省略陽縣何家岩鎮西渠溝。由西北有色711總隊於1987年發現並相繼進行了地質勘探工作。礦床產在超基性岩與白雲岩的接觸斷裂帶含金蝕變白雲岩中,受逆沖斷裂構造控制,是與超基性岩有關的構造破碎帶蝕變白雲岩型金礦床,礦床規模大。

1 區域成礦地質環境

區域上,煎茶嶺金礦床處在秦嶺造山帶與上揚子被動陸緣地塊之間、摩天嶺微地塊東端的勉(縣)、略(陽)、陽平關(寧強)三角區。三角區北部邊界(NW向)以略勉構造混雜岩帶與南秦嶺拼合,南部(NE向)通過雙江逆沖斷裂帶與揚子地塊相接。

煎茶嶺金礦床位於勉、略、陽三角地區西北部,緊鄰略勉構造混雜岩帶的南緣。礦區地層以新太古代漁洞子岩群、中新元古代何家岩岩群和震旦系為主體,分別構成結晶基底、過渡層和淺變質蓋層。基底有新太古代魚洞子群(組)中深變質火山沉積岩(岩石同位素年齡約2600 Ma左右)和中新元古代碧口群(接官亭組和郭家溝組)巨厚的綠片岩相變質火山沉積岩系(岩石同位素年齡在700~1500 Ma之間);蓋層為新元古代震旦系(斷頭崖組和九道拐組)淺海相碎屑岩-碳酸鹽岩沉積。此外,山間盆地有零星泥盆系、石炭系、二疊系、侏羅系及第四系分布。

受南北兩大構造單元影響,區域基底構造線在本區北部呈NW—NWW向,南部呈NE—NEE向,中部東端為近EW向並且向西轉為NE或SN向,構成北部、中部和南部3個構造岩漿岩成礦區帶。蓋層以繼承基底構造特徵為其特點,礦區及其周邊地層經多期多階段變形變質作用,均已構造重建,現存的主導面理S2,S3呈NWW向展布。自南向北由震旦系不同岩組和漁洞子岩群組成的斷頭崖向斜、九道拐向斜、官地梁向斜和西渠溝背斜等,構成了何家岩復式背斜的主體。斷裂構造表現為與主導面理方向一致的NWW向或近EW向逆沖斷層組合,發育在超基性岩體與震旦系白雲岩接觸部位的

斷裂帶(組)是金礦的主要控礦構造。

超基性岩(煎茶嶺、柳樹溝和柳樹坪岩體)主要沿斷裂構造(或多組構造交會處)侵入。北部超基性岩帶伴有後期中酸性岩脈的侵入。煎茶嶺岩體是一個以超基性岩為主、其間有花崗斑岩、花崗細晶岩產出的復式岩體,平面上呈薯狀,面積約5km2。在煎茶嶺超基性岩內及其邊緣分別發現大型含鈷硫化鎳礦床與金礦床。岩體西側魚洞子群(組)地層中賦存有大量的太古宙特有的磁鐵石英岩型鐵礦床與構造蝕變岩型(變粒岩型)金礦點,柳樹溝-柳樹坪超基性岩體旁側九道拐組地層中有熱液交代型鉛鋅(銀、金)礦床與鐵礦床。

2 礦區地質

礦區出露地層簡單,基底層為魚洞子組(2658 Ma),上亞群淺粒岩、變粒岩和綠片岩等;蓋層主要為震旦系斷頭崖組上岩段的一套厚層狀、青灰色、微細晶粒狀結構的白雲岩、硅質白雲岩。

礦區內有從晉寧期—印支期的超基性岩—中酸性岩侵入,其中超基性主岩體產於何家岩背斜東部傾伏端

兩大斷裂交會部,位出露面積約5km2,平面呈透鏡狀,向NEE向側伏,岩體與不同時代圍岩呈斷裂接觸或不整合接觸,其北部沿

斷裂侵入的超基性岩牆及其分支,長7000m,寬50~550m,其頂部有斷頭崖組白雲岩、板岩及白雲岩捕虜體。同位素年齡測定表明二者侵入有先後之分(全岩鉀氬法:主岩體927 Ma,分支岩體405 Ma),可見煎茶嶺超基性岩至少為兩期侵入的復式岩體。本區的超基性岩均已深度變質,主要發生蛇紋岩化及硅化,岩體則經歷多期變質,主要由退化蝕變後的纖膠蛇紋岩、葉蛇紋岩、滑鎂岩、菱鎂岩及石英組成。

在超基性岩侵入後期有相當強度的中酸性岩漿活動,包括侵入於岩體南沿的花崗岩岩株及發育於全區的脈岩-鈉長斑岩(213~400 Ma,K-Ar法和Sm-Nd法)。

煎茶嶺地區構造活動呈現出多期次活動特徵,深大斷裂及其旁側的次級斷裂及羽裂構成了本區的基本構造格架,它們既是各類岩漿的通道,也是Au元素活化、遷移與沉澱的主要場所,控制了本區礦帶礦體的空間分布(圖1)。

圖1 煎茶嶺礦區地質簡圖

1—石灰岩白雲岩;2—鐵礦化體;3—鎳礦體;4—金礦體;5—斷層及編號

斷裂是礦區的主控斷裂,發育於何家岩背斜核部魚洞子組地層邊緣,即超基性岩體與北部的白雲岩接觸部位由數個走向和傾向相近但傾角不同的斷裂分支復合而成。

在礦床的西段,斷裂明顯向東側伏,其側伏角20°左右。斷裂帶長約5km,總體走向290°,傾向N,局部反傾,傾角變化於30°~80°之間,具體表現自西向東其傾角由緩變陡,斷裂帶呈壓扭性,局部呈鏡面斷面,多數則為舒緩波狀,局部呈「Z」字型。

該斷裂帶呈現長期多次活動特點,並且具有高角度逆沖剪切特性。根據有關資料及從區內幾次大的地質事件和觀察到的斷裂特徵分析判斷其活動期次如下:第一期活動發生於晉寧期前後,

斷裂沿何家岩背斜兩翼邊緣分布,在背斜傾伏端斷裂交會處,有煎茶嶺早期超基性主岩體侵入;第二期活動發生於華力西早期,北部沿

斷裂帶侵入了北西向超基性分枝岩體,同時在超基性主岩體中侵入有早期花崗斑岩;第三期活動發生於印支期,侵入了印支期酸性—中性—基性岩脈,超基性岩體的強烈變質作用、沿主斷裂帶形成的擠壓破碎帶及次級斷裂以及金礦物質的富集主要形成於本次活動期間;第四期活動發生印支期之後,形成構造透鏡體,含礦斷層角礫,片理化帶及橫向和緩傾角的破礦斷層的出現等。

勘探表明,該斷裂帶控制了本區超基性岩—中酸性岩的侵入,屬深大斷裂,是主要的導礦構造,而且與上盤白雲岩形成了截然的界面,其開放性也控制了本區的氧化深度,同時由於成礦前發育較多的橫向錯位,致使

沿走向和傾向均呈不連續性。

次級張性斷裂發育於

斷裂兩側、並與主斷裂呈小角度相交,其規模在幾米至100餘米之間,是主斷裂多次活動的產物。目前,各個中段及斷裂兩側不同的岩性中均可見到此類斷裂,產狀變化為傾向20°~85°,傾角35°~85°,但斷面比較平直,現有的資料表明,一般沿傾向延伸小於其走向長度,其空間分布上受構造應力不均的影響呈不等距產出,西部則明顯強烈發育於東部,885m水平以下強於其上部;同時也與應力方向密切相關,在

斷裂兩側形成的張性斷裂和壓扭性質斷裂,只有呈張性性質斷裂與主斷裂的交會部位形成開放空間,才形成本區厚大的礦體及分枝礦體。在1070,825m水平發育

斷裂北側的此類斷裂則被超基性岩脈充填,其邊緣均有礦體存在。

羽狀裂隙主要發育在與主斷裂相接觸的蛇紋岩頂部,通常與主斷裂呈大角度相交,其規模0.5m至幾米,是一系列相對密集的近平行的等長裂隙組合,呈網狀、復脈狀,其強弱和密集程度與

斷裂帶的應力場和產狀相關,表現出當主斷裂呈緩傾時其裂隙發育較強,延伸的范圍也較寬大,反之,則發育較弱,其范圍也較小。當發育最為強烈時,就構成了沿主斷裂帶的構造破碎帶,這類裂隙具有張性特徵,是沿

斷裂帶的主要容礦構造之一,同時也是控制礦體厚度及礦石構造的主要因素。

這套構造體系是在不同應力條件、為成礦前不同階段下繼承發展而具有相伴產出的特點,表現在主斷裂帶呈分支復合和舒緩波狀,具有多期次活動性,同時在其旁側產生一系列小規模的次級平行斷裂,並具有選擇性地在蝕變超基性岩的頂部與主斷裂帶的接觸部位而形成羽狀裂隙。後二者具有相同的構造性質,其規模和密集程度是區分二者的關鍵,構成了本區的控礦主體;另一個共同特點是當其延至滑鎂岩或遠離

斷裂帶時自行緊閉或尖滅。不同的是次級斷裂表現為較為單一,其規模大小不一,若被充填後形成的礦脈也顯示出單一透鏡狀的脈體,而羽狀裂隙則表現為一系列較為密集的組合體,形成平行的礦脈群。

3 礦體地質特徵

3.1 礦體特徵

本區的金礦體主要以充填方式產於

斷裂兩側的次級斷裂及與

密切相關的羽狀裂隙中,以「金線吊葫蘆」的形式形成一個相互聯系的礦化體,根據礦體的產出位置及產狀的不同而大致分為4個主要礦體。

一號礦體產於與

斷裂帶呈斷裂接觸的蛇紋岩的頂部,是本區最主要的、最典型的礦體。其產狀與斷裂接觸帶相一致,礦體總體連續性較好,長約440m,延深至550m水平,呈似層狀、薄板狀、透鏡狀和脈狀;礦石類型以石英黃鐵礦型為主,石英鐵碳酸鹽次之,855m水平以上以氧化礦為主,855m水平以下特別在825m以下多以石英黃鐵礦脈為主,同時受次級張性斷裂的作用,形成了大約呈等距離(50m)分布的4個厚大透鏡體,局部有分枝復合,使礦體的厚度變化在1~46之間,總體的產狀變化:傾向5°~20°、傾角55°~70°;其金品位變化於1×10-6~187×10-6之間,平均金品位為10.24×10-6

二號礦體位於一號礦體西側,其產出位置相同,所不同的是二號礦體為一緩傾的斷裂控制下呈一大透鏡體,已控制的長度為110m,延深250m,產狀變化:傾向30°~65°,傾角 30°~55°,厚度2~23m,礦石類型在825m水平以上以石英黃鐵礦型為主,825m水平以下以石英鐵碳酸鹽為主,在780~815m之間形成一特高品位富礦段,最高品位276×10-6,平均品位12.96×10-6

三、四號礦體為生產過程中發現的新礦體,產於

斷裂帶北側白雲岩內的次級斷裂中。該類斷裂中充填超基性岩脈,在其邊緣或整體被礦化蝕變而形成工業礦體,其上下盤圍岩均為白雲岩,礦體呈似層狀、透鏡狀和脈狀,礦石類型為石英鐵碳酸型,亦見石英黃鐵礦脈穿插於其中。三號礦體產於1070m水平附近,目前控制的礦體長約90m,延深75m,為陡傾斜礦體,產狀40°∠75°~65°∠75°,礦體厚度1.5~8.68m,平均品位7.37×10-6;四號礦體產於825m水平附近,已控制的礦體長約40m,延深50m,為緩傾角礦體,產狀為10°~30°∠15°~40°,厚度0.5~3.3m,平均品位4.44×10-6

3.2 礦石特徵

礦石礦物成分較簡單,主要貴金屬礦物有自然金,其次有銀金礦和自然銀;金屬礦物主要有黃鐵礦(3%)和少量白鐵礦及二者的次生礦物褐鐵礦;非金屬礦物主要有白雲石(60%)、石英(30%),少量葉蛇紋石、滑石、鐵白雲石、鐵方解石、鉻雲母和鈉長石;微量礦物(少於0.1%)較復雜,有磁鐵礦、磁黃鐵礦、閃鋅礦、方鉛礦、白鉛礦、黃銅礦、紫硫鎳礦、輝砷鎳礦、鎳黃鐵礦、針鎳礦、赤鐵礦、毒砂、雄黃、雌黃以及自然鋅、自然銅、自然鎳(後3種礦物見於54線以西褐鐵礦硅化白雲岩型金礦石中),反映出熱液礦物組合特點。金的載體礦物為褐鐵礦、黃鐵礦、白鐵礦、石英和白雲石。金屬礦物顆粒微小,粒徑多<0.5mm。

礦石類型主要是含金褐鐵礦硅化白雲岩型與含金黃鐵礦硅化白雲岩型,位於二者邊部靠超基性岩一側,另有少量含金黃(褐)鐵礦葉蛇紋石化硅化白雲岩型。

礦石結構主要是自形—他形微細粒、交代蠶蝕;在氧化礦石中還可見假象、骸晶和球狀。礦石構造主要有浸染狀、細脈狀、網脈狀、團塊狀和斑點狀。

礦石的金含量變化較大(1×10-6~135×10-6),以1×10-6~40×10-6居多,平均品位7.28×10-6。其中54~67線950~800m標高間厚礦段平均品位10.36×10-6。礦石中其他微量元素光譜分析含量(×10-6):Ag為0.42,Cu為29,Pb為20,Zn為186,Ni為1056,Co為79,Cr為1566,Mn為1412,B為85,W為21,Sn為11,Mo<1,Sb<20,Bi<5,As(化探分析)為58.54。礦石品位變化系數為170%,屬不均勻型。

氧化礦石中金主要呈粒間金與裂隙金(達92%)及少量包裹金嵌布。電子探針分析結果表明,原生礦石中金主要以分散狀態賦存於金屬硫化物中,鏡下僅見到2粒金。主要金屬硫化物黃鐵礦、磁黃鐵礦、紫硫鎳礦和輝砷鎳礦等含金。物相分析被包裹在硫化物中的金佔86%,與電子探針分析結果吻合。金的粒度為0.2~36mm,其中<0.01mm者佔80%,屬以微粒金為主的微細粒金。渾圓粒狀、麥粒狀與角粒狀金占總量的85%。金的成色為975,含微量的Fe,Ni,Co,Cr,Zn,As等元素。

3.3 圍岩蝕變

對金礦體而言,其主要圍岩為超基性岩和白雲岩兩類,超基性岩在多期變形構造中已強烈退化蝕變,由無水硅酸鹽鐵鎂礦物次變為含水硅酸鹽鐵鎂礦物,進而碳酸鹽化與硅化組合使岩石更具脆性。與超基性岩呈斷裂接觸的震旦系白雲岩的蝕變主要表現為近礦圍岩的褪色,強硅化而使岩石變得更加緻密,當白雲岩呈捕虜體或不規則接觸時,則表現為碎裂狀、花斑狀結構,具有硅化、碳酸鹽化、大理岩化,偶見重結晶現象。

煎茶嶺金礦體圍岩蝕變顯示熱液蝕變特徵,主要為多種金屬硫化物礦化、硅化和碳酸鹽化,其主要蝕變礦物為鐵白雲石、鐵方解石、黃鐵礦、石英以及後期充填含有雄黃、雌黃的石英脈,這也是本區礦化的主要標志。

3.4 礦床鉑族元素特徵

王瑞廷等(2005)對礦區不同類型岩石、礦石樣品的鉑族元素特徵進行研究表明,礦石的鉑族元素配分曲線為向右升高的左傾型,含金、鈀較高,具有鉑的高峰,這與Pt,Pd及Au在鎂鐵質地殼岩石和與鎂鐵-超鎂鐵質侵入體有關的礦床中相對富集的認識是一致的。Pt/Pd比值在0.40~1.67之間變化,均小於球粒隕石的Pt/Pd 比值;Pd/Ir 比值在1.08~7.72 之間變化,均大於球粒隕石的Pd/Ir比值,屬Pt、Pd向下傾斜的配分型。由於一般情況下,熱液型鎳礦石的Pd/Ir值超過100,而岩漿型鎳礦石的Pd/Ir值較低,故說明多數煎茶嶺鎳礦石屬於岩漿型,該礦床的形成以岩漿成礦作用為主。除金外,岩石的鉑族元素配分曲線與礦石基本上呈互補關系,含金、銠較高,具有鉑、鈀的低谷,由於造成PGE分異的可能機制有蝕變作用、部分熔融和結晶分異,而蝕變作用對Pd族PGE影響大,因此,說明鎳成礦過程還與蛇紋石化蝕變作用有關。另外,岩石、礦石的鉑族元素配分曲線均比較規整一致,可能反映煎茶嶺岩體為一次侵入。

煎茶嶺鎳礦床整體上鉑族元素含量較低,其礦石鉑族元素總量PGE(除Os外)在9.34×10-9~65.05×10-9之間變化,平均為31.28×10-9,Pt和Pd含量均<0.01×10-9,Os,Ir,Ru和Rh含量更低微,這與加拿大產於由蛇紋石化橄欖岩組成的鎂質超基性岩體中的湯普遜鎳銅礦床類似,符合鎂質超基性岩體中銅鎳硫化物礦床鉑族元素含量普遍較低的規律。1 件蛇紋岩中鉑族元素總量PGE為7.5×10-9,滑鎂岩中鉑族元素總量 PGE 在19.70×10-9~22.0×10-9之間變化,平均為20.77×10-9,小於礦石的平均值,反映鉑族元素傾向在晚期岩漿中富集。

煎茶嶺鎳礦床蛇紋岩的Au/Pd值為4.2,金川超基性岩為2.50,Urals純橄欖岩為2.40,煎茶嶺蛇紋岩的Au/Pd值很高,且與金川超基性岩、Orals純橄欖岩的Au/Pd值比較接近,可能指示其原岩更類似於純橄欖岩/橄欖岩。Pd在超鎂鐵質岩漿結晶或成岩過程中性狀與Au相近,Au/Pd值為一常數但在後期成岩及變質作用過程中呈惰性,保持其原始含量不變,又與金性質完全不同。礦石的Au/Pd值在1.38~11.21范圍內變化,似反映有後期熱液的貢獻。

該礦床蛇紋岩的Cu/Pd值為1190,低於原生地幔岩漿的Cu/Pd值(Cu/Pd=6500),說明岩石中存在富Pd硫化物,岩漿熔離作用較弱,這是因為Pd的D硫化物、硫酸鹽遠遠超過Cu的相應值,如果發生充分的岩漿熔離作用,則因硫化物熔離過程而失去Pd的岩漿所結晶的岩石將具有高的Cu/Pd值(>6500)。礦石中金屬硫化物的PGE含量接近或高於礦石的平均含量,亦證明Pt,Pd等鉑族元素主要富集於硫化物中。

4 礦床成因討論

4.1 同位素地球化學特徵

礦區碳酸鹽岩礦物碳、氧同位素測定結果見表1。

表1 礦區碳酸鹽岩碳、氧同位素組成

4.2 成岩和成礦時代

對超基性岩採用不同測年方法和選用不同樣品獲得3組年齡數據:①採用同一岩相的纖膠蛇紋岩做Sm-Nd全岩等時線年齡測定,獲得927 Ma的年齡數據;②採用K-Ar法對蛇紋岩全岩測定,獲得388.7 Ma的年齡數據;③採用 K-Ar法對蝕變超基性岩中鉻水雲母測定,獲得144 Ma年齡數據。

由於在低於角閃岩相的變質作用下,稀土元素不易發生遷移,使岩石中Sm,Nd相對封閉較好,而且,選用的蛇紋岩遠離後期酸性侵入岩和構造帶,故測定的927 Ma年齡數據結果可代表煎茶嶺超基性岩侵位時的成岩年齡。

本區超基性岩體形成之後有相當強度的中酸性岩漿活動,包括侵入於岩體南沿的花崗斑岩岩株及發育於全區,尤其是超基性岩體南部的脈岩。黃婉康等(1996)對60線地表剖面產於超基性岩體中的鈉長斑岩進行了研究。薄片中長石斑晶呈自形—半自形,粒徑為0.5~4mm,一般為2mm,雙晶發育,探針測定其成分為鈉長石。對鈉長斑岩的鈉長石和基質分別進行了K-Ar年齡測定,其斑晶年齡為376.2±1.2 Ma,基質年齡為337.3±3.4 Ma,這個結果與龐春勇測定的花崗斑岩侵位年齡為400 Ma相對應,表明礦區的中—酸性岩漿活動是發生在337~400 Ma期間。金礦化關系密切的鉻水雲母K-Ar法測定年齡為144.2±14.9 Ma,可代表成礦年齡。

5 技術性找礦標志

5.1 岩性標志

超基性岩為主要礦體的載體,目前探明的所有礦體均與超基性岩牆和分枝岩脈有關。深度變質後形成的纖膠蛇紋岩,在構造活動作用下產生的張性裂隙,白雲岩中的超基性岩脈的邊緣或構造帶內,均是成礦的有利部位,這些岩性的變化是重要的找礦標志。

5.2 構造標志

超基性岩與白雲岩的斷裂接觸帶(

),是本區找礦的主要部位。

斷裂構造性質的深源性,控制了本區的構造格局及岩漿活動,控制了本區金礦物質來源,其次級分支裂隙及構造交會部位是找礦的有利地段。

5.3 圍岩蝕變標志

煎茶嶺金礦體圍岩蝕變顯示熱液蝕變特徵,與成礦有關的黃鐵礦、黃銅礦等金屬硫化物礦化及硅化、碳酸鹽化等蝕變是直接找礦標志。特別是蝕變礦物為鐵白雲石、鐵方解石、黃鐵礦、石英以及後期充填含有雄黃、雌黃的石英脈出現,是礦區礦化的主要標志。

5.4 元素地球化學異常

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1∶1萬土壤測量的Au,Ag,Cu,Pb,Zn,As組合的多元素異常是找礦標志之一,特別是Au,As 2種元素出現較好的套合時往往能發現新的礦體。

參考文獻

武警黃金地質研究所.2007.陝西省略陽縣鏵廠溝金礦接替資源勘查項目專題研究(成果報告).廊坊:武警黃金地質研究所

陝西省地質礦產局第二地質隊.1991.陝西省略陽縣鏵廠溝金礦床寨子灣礦段23-32線勘探地質報告

白忠.1996.陝西鏵廠溝金礦床成因探討.礦產與地質,10(2):108~113

魏剛鋒,姜修道,劉永華等.2000.鏵廠溝金礦床地質特徵及控礦因素分析.礦床地質,19(2):138~146

(路彥明編寫)

④ 陝西省略陽縣鏵廠溝金礦

鏵廠溝金礦位於陝西省漢中市略陽縣境內,是陝甘川金三角重要礦床之一,為單一金礦床。現探明和控制的金金屬量10餘噸,礦石資源量200餘萬噸,具有很好的資源前景。

鏵廠溝金礦區處在西秦嶺(秦嶺造山帶的西段)陝甘川金三角成礦區腹地勉-略-寧成礦帶,大地構造位置屬秦嶺褶皺系南部,跨及兩個二級構造單元,礦區南部屬摩天嶺加里東褶皺帶,北部屬康縣-略陽華力西褶皺帶。成礦區帶屬於摩天嶺(碧口)Cu-Au-Ni-Fe-Mn成礦亞帶。區域構造線呈近東西向展布,具有優越的成礦地質條件。

1.礦區地質簡述

(1)地層

礦區出露的地層主要有中新元古界碧口群二岩性組上段、泥盆系中下統三河口群、石炭系下統略陽組,以及第四系。礦區礦體主要賦存於三河口群中,具有典型的層控及構造控礦特點。

(2)構造

礦區總體為一向北傾斜的單斜構造,僅在寨子灣礦段約800m范圍內三河口群一岩性段地層產生局部向南倒轉。局部地段可見小褶皺。區內較大斷裂由北而南有8個:陰山大梁-楊家坪斷裂(F1),陳家灣-九房溝-吳家溝斷裂(F2),北光嶺-劉家河壩-亂石窯斷裂(F3),萬家山-廟灣-張家莊斷裂(F4),香堂溝-曹家溝斷裂(F5),寨子灣斷裂片理帶(F6),橫斷層(F7、F8)。

(3)岩漿岩

礦區內未發現中、深成侵入岩體,但火山活動比較強烈。南部中新元古界碧口群系火山噴發相,為酸性—中酸性火山碎屑岩夾基性熔岩、凝灰岩透鏡體或條帶。中下泥盆統三河口群中普遍夾基性火山岩透鏡體,其中第一岩性段第三岩性層(D1-2sh1c)中分布的細碧岩為金礦的賦礦岩石和直接圍岩。

2.礦床特徵簡述

(1)礦體特徵

鏵廠溝金礦床主要產於三河口群中,礦化帶西起窯上灣,東止廟灣,長達3600m,礦化嚴格受雁行狀排列的透鏡狀蝕變細碧岩及其兩側凝灰質絹雲千糜岩的控制。礦化帶產狀與韌性剪切帶內C面理基本一致,15個蝕變細碧岩透鏡體是礦床內賦存工業礦體的主要含金體。分布於蝕變細碧岩之中的21個金礦體在平面、剖面上均呈雁行狀排列,透鏡狀產出,延深(沿傾向)大於延長(沿走向),最長為265 m,最短為20m,一般為33~210m,最厚16m,最薄1.0m,一般2~10m。礦體沿走向、傾向均呈舒緩波狀,總體北傾,傾角50°~70°,局部南傾,傾角70°~88°。各礦體厚度一般比較穩定,連續性較好,局部有加大變厚現象。礦體Au品位最高5.96g/t,最低3.10g/t,一般3.14~5.41g/t。

(2)礦石類型及結構構造

根據礦石結構構造、主要礦物組合及蝕變岩石特徵,可將礦石劃分為3類,即蝕變細碧岩型金礦石、碳酸鹽-石英脈型Au金礦石和硅化變質石英砂岩型金礦石。

礦石的結構類型主要有自形粒狀結構、包晶結構、填裂結構、交代結構等。礦石構造較為簡單,從金屬礦物分布特徵上看,礦石具不規則的浸染狀和稀疏浸染狀構造及細脈浸染狀構造。從礦石的整體特徵上看,則表現為很不均一的斑雜狀構造。

標本名稱 蝕變細碧岩型金礦石 編號 DB088 形成時代 泥盆紀

中國典型礦山大型礦石標本圖冊

標本呈黃綠色,自形、半自形中粗粒狀結構,網脈狀、星散浸染狀構造,礦石礦物主要為黃鐵礦、黃銅礦,及少量自然金,脈石礦物主要為石英,呈脈狀穿插於細碧岩中。Au品位為2.13g/t

成因類型 變質-中低溫熱液型 產地 陝西省略陽縣鏵廠鉤金礦